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新样态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yh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之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问题上,反思教师角色更应是一个引导者。近一段时间,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思考诸如: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体现,与课题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等。本期话题围绕“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探讨。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四维核心素养”,数学教育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学习共同体”等教学模式盛装登台,课堂学习呈现新样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梳理、界定学生与教师的角色,以突显学教效能,提高思维品质,提升学科素养。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也不再只是充当被填充知识的“容器”。教师应就核心素养的内容,例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对学生进行分层导引,因为每个学生有其擅长的领域,教师需依学生擅长的领域,进行个体定制,助其发展,照顾多样性的学习。
  一、课堂新样态——学生角色的转变
  1. 由“被动习得者”变为“主动习得者”。
  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有赖于教师对角色的清楚认识,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教师明确了教材“欢乐的节日”主题图的用意,其中做小旗是为例1教学“用7、8的口诀求商”服务的,做彩球是为例2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服务的。教师领悟主题图、例1、例2的用意是让学生有“三个经历”和“两个发现”。“三个经历”:经历信息提取的过程,经历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两个发现”:发现一个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一个乘法算式也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而主题图中,学生做小星星的情境是让学生明白:有时,一个乘法口诀只能写出一道除法算式(口诀七七四十九,只能写出49÷7=7)。
  明确了主题图的用意,教师在教学例1时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做彩球”的问题(例2教学的内容),更不会过多思考“快乐的节日”是六一节还是教师节(这与数学无关)。教学时,教师只呈现主题图“做小旗”的部分,让学生去思考“他们在做什么”(观察问题),“估一估,他们做了多少小旗”(信息提取),“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在呈现例1时,学生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节日中,学生做小旗挂在教室里,每行挂7面,挂了8行,一共有几面小旗?”[7×8=56(面),口诀:七八五十六]“在节日中,学生做了56面小旗挂在教室里,每行挂7面,挂了几行?”[56÷7=8(行),口诀:七八五十六]“在节日中,学生做了56面小旗挂在教室里,挂了8行,每行有几面?”[56÷8=7(面),口诀:七八五十六]。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材设计的意图的清晰了解,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動去经历,去发现,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习得者”变为“主动习得者”。
  2. 由“个体学习者”变为“协同合作者”。
  课堂学习中,学生除了个体探究外,还要关注他人,要学会与他人协同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报告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当今社会已经到了人与人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必须合作的程度,个人的力量变得非常渺小,只有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包括对学生创新思维、数学交流能力、探究能力、统整数据分析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大多数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人教版六下“圆锥的体积”,学生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中“(1)各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2)用倒沙子或水的方法试一试”很明显是让教师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中发现圆锥体积与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得出VSh。在课堂上,同伴的影响有时较教师的影响更大,因为模仿是学生最擅长的学习方式,课堂沟通与协作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 由“结论获得者”变为“过程体验者”。
  众所周知,课堂学习不只是获取一个知识结论,还要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谓过程体验就是数学学习的概念、规则、公式等可能还不很明朗,结论也可能未确定,但体验的过程却是丰富的,这一体验的过程是学习的一种价值。如上文所述,在教学人教版六下“圆锥的体积”时,教师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倒沙和倒水的试验,体验公式推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有更清楚的认识。当今课堂,教师不会让学生少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悟,因为,少了这种体悟,学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和实质。甚至有的学生会从平面角度看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关系图,错误地认为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将数学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解决的方式,避免造成学生无法提取有效信息,无法去发现、提出问题。在“数学抽象”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地亲身体验抽象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的思想,把握事物的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课堂新样态——教师角色的调整
  1. 数学研究的思索者。
  香港数学教育专家黄毅英教授曾经提出“学养教师”(Scholar Teacher)的想法。统而言之,“学养教师”就是教师勇于迎接时代挑战,无论对数学、教育及学生个性特征均能掌握,本身亦须为思索者、研究者与课程设计者。就学科而言,“单单数学本科的专门知识并非是主要目的,更要注重的是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界面’,还有那种尖锐且独立的评审眼光,以求体味数学的力量和优美,同时也体味数学的不足和局限”。我们知道,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增加了“数学乐园”,中高年级教材中增加了“数学广角”,这无疑对教师所要拥有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三下中的“数学广角”内容是“搭配”,有三个例题。教师明白了例1是排列问题(与序有关),常用“写一写”方法解决;例2是搭配问题(加法原理),常用“画一画”方法解决;例3是组合问题(与序无关),常用“连一连”方法解决。教师在教学搭配问题时,知道分类计数(加法原理)与分步计数(乘法原理)的不同,加法原理是“分类问题”,各种方法互相独立,乘法原理是“分步问题”,各种方法相互依存,不可混淆。
  2. “人工智能教师”的亲密伙伴。
  随着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设备运算能力的提升助力人工智能的腾飞,大数据技术驱动了人工智能的进步。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已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教师”会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对学生的知识、认知、情感等进行全面仿真,精确了解学生学习的个体特征。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过程数据对学生个体实施教学和影响。“人工智能教师”可以实现基于海量数据和知识本体的自动出题。“人工智能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自动诊断,及时反馈,这样一来,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更加有效地对学困生、后进生进行帮扶。“人工智能教师”会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将知识嵌入真实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情境素材建立开放式仿真环境,形成“问题仿真引擎”。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在电脑上留下的点击数据、路径数据,协同“人工智能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出评价,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三、课堂新样态——资讯科技的渗透
  资讯科技(亦称信息科技)在课堂中的广泛普及对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信息科技已普遍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白板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的交互式功能更加强大;互联网技术使课堂打破地域局限,教师通过云技术可以实现多师教学、即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讯内容的多样化与序列化,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通过资讯科技制订适宜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抽象的平面数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直观、生动具体的视听内容,增加了数学课堂深入探索和创造的可能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乐趣。在课堂上,学生已经可以利用平板电脑上的数学画图软件作图,减少了课堂上繁琐的学具收派流程。资讯科技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多元、主动和便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州教育研究院
  香港福建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数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理解并且熟练应用数学概念及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数学技能方面的提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应试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素养培植的固化思维,将数学的核心素养建立在
期刊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聚焦的一个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和关键。综合实践课程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实践能力窄化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理解上存在着误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号上,不能把实
期刊
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各样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下面笔者以课例分析的方式,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训练求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理解文本、积累词汇、学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课不应脱离学生实际,拔高要求,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考虑得十全十美,设计得过于复杂,整个课堂课件叠
期刊
【教学目标】  1. 教学写端午节的儿歌——文秀的《端午》,让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自学跟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了解古代过端午节的习俗。  3. 推荐跟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及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背诵积累相关古典诗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端午节儿歌——文秀的《端午》,带领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
期刊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以写推理小说著称,但是《解忧杂货店》却是一部非典型性的代表作之一。没有谋杀、没有推理、没有悬疑,全书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平常人的故事:有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最终成为一名超市营业员的击剑运动员静子;有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多年籍籍无名,却在孤儿院一场大火中罹难的鱼店艺术家松冈克朗;有未婚妈妈坠海死亡,幸免于难的女儿在获知自己身世后,一度消沉甚至自杀,最终在孤儿院朋
期刊
【编者按】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
期刊
【教学片段1】凸显本质,寻求道理  师:罗老师带来第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会是什么图形呢?猜对的这就是你的礼物。  学生猜,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  师:第二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它会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生:我想把3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连在一起,我猜长方体。  课件出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如图1)。  师:猜对了吗?我说它是3立方分米,你们同意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
期刊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父亲是念师范的,那个时代的师范生,基本素质很好。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  “文革”期间,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一个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仍会情不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力求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方法与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基于此,我校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刊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自觉教育”是以发展人、提升人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形成和发展学校“自觉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夯实学生基础、完善新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基于厦门市文安小学发展历程和现有生源特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建构“自觉教育”的校园文化,以期全面提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