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编电影中的艺术继承与嬗变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llg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同为大众欣赏艺术,文学和由之改编的电影关系极为复杂。由于各自面对的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求差异,电影改编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取值。在多维角度下对比分析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与其原著小说《问与答》,可以探究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中艺术继承和嬗变的潜在规律。
  关键词 文化取值 艺术继承 艺术嬗变
  
  一、电影的文学艺术的继承
  自电影诞生以来,有关电影与文学两者关系的探讨和比较从未间断。在知识传播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冲击和影响自然也愈演愈烈。建立在各类艺术的共性基础之上文学,其包罗万象的本质,在同类艺术中独占鳌头。在对不同种类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比较中,人们总能在其它艺术的身上找到文学的影子。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纷繁复杂的关系、各具形态的性格、曲折离奇的情节、精巧奇妙的结构,一直以来都被电影创作所借鉴和吸收和继承。这点在根据原著小说《问与答》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尤其突出。
  小说采用了一个知识竞猜的形式,用12道问答题带出了主人公的12段人生经历,而这些人生经历又反映了印度当下社会各个层面的现状和问题。这样的结构堪称奇妙,作者很节省笔墨,但同时又构筑了作品坚固的结构。在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结构是一样的,主人公每回答一道题目,都会回忆起一个故事,电影采取闪回手法,出现伴随着死亡、离别、伤害等最黑暗的时刻的不同电影镜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凭借其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备受好评的剧情效果,一举斩下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八项大奖,影响了整个影剧界。在观看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量影迷再回头阅读其原著小说《问与答》,审视比较两种艺术,从电影对人类视觉感受的激发中获得启示,重新寻找原著的魅力,更好地从电影的艺术技法中理解了文学作品。
  二、电影改编后主题的嬗变
  电影在尊重原著精神实质和风格特色基础上,充满编者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这其中为了展示不同的主题,原著往往被利用的可能只是一堆素材,一个故事梗概。
  在谈到关于印度国内从政府到民间对于电影原著展现印度底层社会的写实风格而是否是“丑化”印度的争议时,影片原著作者、印度驻南非外交官维卡斯·斯瓦鲁普日前在香港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表示,“我没有‘为设定而设定’地刻意将角色塑造为贫民窟民众,只是想展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现代的印度,展现在最困难的生存条件下挑战自我的精神。”
  对于电影与小说的差异,作者这样说,最大区别在于,书中强调的是自己创造命运,影片中强调的则是命中宿定。虽然在小说和电影中主人公同是遭受苦难,同样为了幸福与爱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电影和小说殊途同归。但在电影中,主人是一个单纯的男孩,他渴望纯爱、试图远离暴力,在谈到它与女友的爱情与归属时,他说那是天定的,是一种对命运保守的认命和佛教的宿命论的崇拜。但在小说中,他在忍无可忍之时,也曾误伤过人,并开枪打死过强盗,体现了他挑战命运的精神。在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占卜运气的双面正面的硬币抛向大海,并信心十足地说,他不要吉祥硬币,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好运。暗示与命运抗衡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这是对待生活和命运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三、电影折射的文化取值嬗变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虽然在文化表现上极为自然,即使由中国影迷看来,也是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但细心之人仍然感受到原著与电影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价值。
  虽然印度秉承西方民主价值观、大力发展科技,软件行业发展迅速,却照旧是宗教文化统治下的农业社会。并且,今天的印度不仅仍然盛行全球大多数国家推翻和废弃的种族等级制度,还存在着基建严重不足、民族矛盾和传统观念束缚等障碍;从来很少有文学作品像原著能将现代印度社会的二重性逼真地刻画出来。作为一个有过很多在西方世界生活的经验的外交官,作者的创作笔触更西方化,带有很多强烈而直接的情绪,展示了作者的强烈责任感。而不像大部分印度文学作品往往回避冲突,倾向于描写一些幻想的东西。作者声称要代表他的国家不仅要让印度人自身正视这些问题,也要让印度正受到世界关注。
  对比原著,电影中的问题和真实出现过的案例中的问题相差太多。电影里的电影明星欣然给满身大粪的主角签名非常时代化,可是书里面的相关部分却是他对小男孩下手。另外书里的主角也不是像电影里那样装扮的像个羔羊,最后一题是他拿枪逼主持人说出答案的。这当然不是电影为了配合情节简单化处理。电影比原著似乎美化了印度,把观众的吸引力转移到印度文化中西方人好奇的方面,这样增加电影的内容的新颖性。比如,电影结束之后有段和电影无关的歌舞表演,展示印度东方古老文化传承的巨大魅力。
  还有,电影的改名也是如此。电影英文标题《Sumdog Millionaire》中slumdog一词来自slum(贫民窟)和underdog(底层人),曾在印度国内被指有不尊重贫民阶层之嫌。电影标题从《问答》改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仅是为了对比鲜明、更加抢眼,更强调了一夜暴富的西方社会的投机文化。西方文学与电影中以富翁为内容的作品为数不少,典型的有《基督山伯爵》,还有马克·吐温写《百万英镑》等。
  四、结语
  现在社会,电影与文学分别成为了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代表性的视觉文化艺术形态。作为一个结合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分割的。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文化、解构经典,充分展示文学艺术魅力,搭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桥梁,了解文学电影的改编中的艺术继承和嬗变规律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和创作手段,计算机技术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后展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潮流下,在视觉传达领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从而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化    一、概述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类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它
【摘要】朱文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苏州,被人称为“上海往事中的女子”和“苏州文化的女儿”。长期的文化习染使她对这两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具有独特的感悟与认知,并进而将其沉潜在小说文本的隐喻话语世界里。最终,凭着“生命之仗”的上海和“无底之底”的苏州,朱文颖在公众阅读的期待视野中完成了对两座城市话语想象的突围。  【关键词】朱文颖 上海 苏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
在时尚圈有这样一句话:“复古即时尚”。而一些近年来出现的相机镜头,也都带着浓浓的50、60年代,甚至19世纪镜头的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那么它们是徒有其表,还是具有真正的古典血统?我们将用这篇文章给你一个答案。
摘要:在美国,爱伦·坡是19世纪初的一位文学怪才,其小说、诗歌和文学批评理论都已成为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爱伦·坡首创心灵恐怖描写,翻开了西方哥特式小说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名作《黑猫》是坡心灵恐怖描写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黑猫》 心灵恐怖 文化探源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体裁,多半讲述古城堡闹鬼的故事,其恐怖、凄凉、衰败色彩浓厚
摘要 隐喻与象征是现代电影常用的修辞方式,几乎所有堪称巨匠的导演都涉足过这一领域并留下经典例证。安哲罗普洛斯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突破了单个镜头、单部影片的局限,贯穿于多部作品,构成一个庞大而关联紧密、内蕴深厚的隐喻与象征体系,使其作品超出了电影的读解范畴,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获得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这是安哲罗普洛斯对电影隐喻与象征语词库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隐喻 象征 安哲罗普
【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作品《押沙龙,押沙龙!》中,运用了《圣经》中常常出现的水与影子的意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福克纳用水与影子的意象记录了小说的中。人物萨德本的兴旺和衰亡,也表达了其对缺失道德价值观的现代社会的否定和忧患意识。  【关键词】圣经意象 惩罚 无意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重要的小说家,《押沙龙,押沙龙!》是其重要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水与影子
[摘要] COSPLAY风潮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开始风靡青少年世界,COSPLAY不仅仅是一种由动漫衍生的表演秀形式,它和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联系,在日韩动漫拉动下,角色扮演成为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一种动漫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 COSPLAY COSPLAYER COSPLAY服装 动漫 日韩动漫    一、COSPLAY风潮席卷青少年心理世界    1.1 COSPLAY概念 
[摘要]对苦难往昔的回忆和生命理由和意义的追问几乎是杜涯诗歌创作的全部主题,这种不断的“重复。成就了杜涯诗歌的独特意义,使她的诗歌达到了一种升华内在生命的境界。  [关键词]杜涯诗歌 主题分析 重复    河南的女诗人杜涯,经过了漫长的“在黑暗中的写作”时期之后,她的诗终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在描述90年代以来的诗歌时。杜涯终于成为一个无法被忽略和遗忘的名字。但是,即便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摘要] 吉姆贾木许的电影注重表达人与人的疏离、孤独的现状。导演通过塑造非常规的人物,并以拼盘式的琐碎的情节结构打破常规的叙事策略,这使他的电影带有一种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味道。  [关键词] 后现代电影 吉姆贾木许 《天堂异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9    一、后现代主义与电影的关系简述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盛行的一种文艺思
【摘要】《风声》是一部既真实又虚幻的电影。原型、演员、观众通过剧情的发展,让人充分体验到权力、知识、名望、财富、性爱、以及“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在战争时代的真实存在。动荡的时代、变革的社会、复杂的人性在电影中得到诠释,电影的意义发人深省。  【关键词】《风声》时代社会人性    这是一部既真实又虚幻的电影。因为,人性是真实的、感情是真实的、意志是真实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真实的。但是,风声是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