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时尚圈有这样一句话:“复古即时尚”。而一些近年来出现的相机镜头,也都带着浓浓的50、60年代,甚至19世纪镜头的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那么它们是徒有其表,还是具有真正的古典血统?我们将用这篇文章给你一个答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时尚圈有这样一句话:“复古即时尚”。而一些近年来出现的相机镜头,也都带着浓浓的50、60年代,甚至19世纪镜头的特点,令人眼前一亮。那么它们是徒有其表,还是具有真正的古典血统?我们将用这篇文章给你一个答案。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盲井》对小说《神木》的改编,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介质上存在这诸多差异,从而使故事主题产生延异,更加突出地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状况。 【关键词】小说 电影 改编 底层 刘庆邦小说《神木》获得老舍文学奖,导演李杨据此改编的电影《盲井》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两个文本可以说是底层叙事跨媒介转换的突出代表。本文比较《神木》和《盲井》叙事结构
【摘要】加拿大土著女导演阿兰尼斯·奥勃萨维(Alanis Obomsawin)用摄像记录了加拿大土著人的生活与斗争的经历,让世界众多的人了解加拿大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奥勃萨维的影片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她的影片不但改变了人们对土著人的观点,而且对于民族历史的记录有着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阿兰尼斯·奥勃萨维 纪录片 土著人 “土著人制作影片很重要因为加拿大有如此多的社区、如此多的文化、
【摘要】在日本电影中,无论是早年宣扬战争的国策电影,还是当下倡导和平的反战片,无不巧妙地向日本民众灌输忠君爱国理念。甚至在深受人们所喜爱的宫崎峻动画电影中,都无法摆脱其阴影。 【关键词】战争电影 宫崎峻 《再见萤火虫》 叙事 1904年,日本创立战争电影会,明确提出战争电影要成为向青少年灌输军事思想的一环,煽动观众民族感情,树立忠君爱国思想。1939年,岩濑亮借浅冈信夫编写的《电影国
摘要 从“第五代”确立影坛地位到现在,一直注重对电影形式艺术的探索,其作品因创作的时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当第五代导演从事商业片的探索之后,他们对影片形式、技术的探索走向极端。电影是叙事的文本,只有符合影片内容呈现的形式才是成功的并且是最美的。因此,在指出“第五代”形式探索的意义的前提之下,对其缺陷进行一定程度的指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第五代 后第五代电影 商业片 所谓,第五代
【摘要】传统手绘动画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显得举步维艰,而现实数码艺术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而忽视文化价值观的吸收,造成了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把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简单的技术的层面,这属于培养目标的偏移,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数码艺术 传统动画 新媒体 教育 概念识别 数码艺术是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以数字化方式和概念所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将
[摘要] 俄籍美国人布罗德斯基是第一个在中国拍摄故事片的老外,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在中国的电影创作历史模糊不清,作为电影史学研究工作者,我们特地翻译这篇文章,以供国内同行学者们参考。本文原文发表在美国电影研究学术刊物《亚洲电影》2009年冬季刊上。 [关键词] 布罗德斯基 早期中国电影创作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17 F、1909-1911年
[摘要]“后现代”是个新奇的字眼,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电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中国新兴电影的代表人物一用星驰的电影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气息。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手法,从深层次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很恰当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状态和情绪领域,在世界影坛上树立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周星驰 颠覆 引
[摘要]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一直致力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早期成功导演了《红高粱》,技术手段和电影内容结合完美,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之路。然而,一味强调技术手段的使用却在《英雄》的拍摄中表现偏颇,对电影制造追求技术至上的策略,使《英雄》思想空洞苍白。技术手段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得与失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张艺谋 电影技术 《红高粱》 《英雄》 成功与片面 doi:10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和创作手段,计算机技术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后展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改变了传统的视觉语言,使视觉传达设计的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潮流下,在视觉传达领域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冲击,从而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是当前设计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视觉传达设计 数字化 一、概述 计算机作为现代人类最尖端的技术之一,它
【摘要】朱文颖出生于上海,成长于苏州,被人称为“上海往事中的女子”和“苏州文化的女儿”。长期的文化习染使她对这两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具有独特的感悟与认知,并进而将其沉潜在小说文本的隐喻话语世界里。最终,凭着“生命之仗”的上海和“无底之底”的苏州,朱文颖在公众阅读的期待视野中完成了对两座城市话语想象的突围。 【关键词】朱文颖 上海 苏州 【DOI】10.3969/j.issn.1002-6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