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搞好实验教学是上好初中化学课的关键。
一、演示实验教学及功能
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溅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此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能力。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要精心组织实验、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如: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6-4】实验 向放有燃着的蜡烛的对面与同侧倾倒二氧化碳产生现象一样吗?【6-6】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设计实验分四步进行:取四朵用石芯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I)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II)第二朵小花喷上水,(III)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IV)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讨论:实验(II)、(III)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让学生更加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芯溶液变红的性质。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要充分地借助先进的教学设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从而防止前面学生看门道,后面学生湊热闹的现象。例如:教学《分子》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分子在运动,我把加入约2/3体积水的一小烧杯放在数字视频展示台上面,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小烧杯中,静置观察。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几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数字视频在电视机上放大展示,这样全班学生都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能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同时也从小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及功能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知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此实验是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室实验感到非常新鲜,于是课前我让学生熟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的内容、步骤,课堂上把学生带入化学实验室,首先【1】我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后可再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然后【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这时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再次【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分组活动,我在来回巡视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最后【4】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讨论探究活动的特点,完成探究活动报告。
三、家庭小实验及功能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如:教学完“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时,我发给部分学生一些广泛PH试纸,要他们回家后测定本地土壤的酸碱度,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结合生物课中所学的知识,试提出适合本地区土壤种植的方案。另一部分学生回家收集刚剪下未经任何处理的头发(可到理发店收集)分成3份,分别放入不同的PH溶液中(PH=1、PH=7、PH=13)约30分钟,取出、吸干,观察头发的光泽性,分别取一根头发,用两手拉直至拉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对社会、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
另外,学生在完成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完“二氧化碳”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方案,达到实验成功。又如,我在教学完“水的净化”这一节之后,学生已掌握了过滤的原理、活性碳的吸附作用,要求学生回家利用空塑料瓶、膨松棉、纱布、活性碳等器材自制简易净水器。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运用好实验這一手段,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标的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演示实验教学及功能
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溅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Fe3O4),此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能力。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二氧化硫)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要精心组织实验、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如:在做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6-4】实验 向放有燃着的蜡烛的对面与同侧倾倒二氧化碳产生现象一样吗?【6-6】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设计实验分四步进行:取四朵用石芯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I)第一朵小花喷上稀醋酸,(II)第二朵小花喷上水,(III)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IV)第四朵小花喷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讨论:实验(II)、(III)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就让学生更加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芯溶液变红的性质。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要充分地借助先进的教学设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从而防止前面学生看门道,后面学生湊热闹的现象。例如:教学《分子》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分子在运动,我把加入约2/3体积水的一小烧杯放在数字视频展示台上面,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小烧杯中,静置观察。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几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数字视频在电视机上放大展示,这样全班学生都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能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后能了解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同时也从小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及功能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知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学生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此实验是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室实验感到非常新鲜,于是课前我让学生熟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的内容、步骤,课堂上把学生带入化学实验室,首先【1】我提出问题:①点燃前的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态、硬度和密度)②点燃蜡烛的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蜡烛燃烧后生成什么物质)③刚熄灭蜡烛后可再点蜡烛吗?④检验生成物时可用一只干燥冷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先把烧杯口罩着外焰,然后把烧杯慢慢向下移,观察火焰在哪个位置烧杯内壁出现明显的现象?⑤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多做几次,探究出点燃哪个位置的白烟蜡烛最容易重燃?然后【2】让学生猜想和假设上述的问题②④⑤。这时动脑的过程,猜想必须符合逻辑,同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可以检验;再次【3】通过实验检验:在实验时,分组活动,我在来回巡视中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最后【4】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讨论探究活动的特点,完成探究活动报告。
三、家庭小实验及功能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消化知识,是又一次灵活运用知识的再实践。如:教学完“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时,我发给部分学生一些广泛PH试纸,要他们回家后测定本地土壤的酸碱度,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结合生物课中所学的知识,试提出适合本地区土壤种植的方案。另一部分学生回家收集刚剪下未经任何处理的头发(可到理发店收集)分成3份,分别放入不同的PH溶液中(PH=1、PH=7、PH=13)约30分钟,取出、吸干,观察头发的光泽性,分别取一根头发,用两手拉直至拉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解掌握化学知识,对社会、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加社会责任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知识的信心。
另外,学生在完成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例如:我在教完“二氧化碳”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学生就会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方案,达到实验成功。又如,我在教学完“水的净化”这一节之后,学生已掌握了过滤的原理、活性碳的吸附作用,要求学生回家利用空塑料瓶、膨松棉、纱布、活性碳等器材自制简易净水器。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运用好实验這一手段,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标的特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