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开深山中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农忙既歇,吃过午饭,父亲靠着门坐在一张小矮凳上抽着旱烟,望了一眼日头。时已夏末,阳光悠悠晃晃的,像拉长了的线,温和地洒在大地上。
  父亲抽完烟,把旱烟管往凳脚上敲了几下,看我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我说:“去挖百合吧。”我那时读初中,十四五岁,高兴地说:“好。”
  父亲与我各拿一把锄头、一个编织袋,戴一顶草帽就出门了。
  我们先到东南山,在满眼的青黛苍绿的柴草里,循着那清亮洁白的花寻找百合。百合在山中零零落落地长着,不是很多也不難找,找到后我们就用锄头连根挖起。百合的根是一种球状的鳞茎,可入药,收购站里收的。
  山里空旷无人,我们彼此不说话,就用目光相互关照着。越往山里走,柴草越长,百合那洁白的花隐现在柴草之间,也越难发现了。有时我和父亲两人也彼此看不到人,只听到锄头的“嚯、嚯”声。
  忽然,我发现了前面一块巨大的岩石下,繁茂的草丛中有一朵很大、很艳的百合花,开在高高的茎秆上,非常美。我被这“一枝独秀”的花朵迷住了,慢慢靠近崖边,静静地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开始挖,不想伤及它一丝的根须。
  等我挖出这棵百合花,抬起头来看,父亲呢?看不到了,再仔细去听,也听不到声音了。我随口叫了一声,没回音。慢慢地,一种异样的感觉涌遍我的全身。整座山变得死一样地沉寂,一种可怕的肃穆感向我袭来。我颤抖地呼叫起来:“爸爸,爸爸……”山谷里传来可怕的回音,周围更加肃静了。
  我把父亲弄丢了!再看这山、树、柴草,似乎都不一样了,变得陌生和疏离。我强作镇定,独自一人在深山里没有方向地走着,百合花对我已经不重要了。我用眼睛搜索,用耳朵倾听,父亲却像蒸发了一样,没有丝毫踪影。这时候每吹来一阵微风都让我惊悸,脚下不知怎么地不断绊着岩石和草根,山里发出的一点点声音都很清脆,让我毛骨悚然。我在山里越转越深,越走越远。在一片茂密的林子前,我停下来——我迷路了。
  怎么办?我吓蒙了。但此时的我只能靠自己了。我冷静下来,克服恐惧,站到一个山崖上寻找远处的参照物,辨别村庄的方向,然后我开始七拐八拐地走出了深山。
  站在山口,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和脚都被柴草划得血肉模糊,但根本没觉得疼。回头看山,依然是那样的沉静和惊悚。我沿着一片庄稼地赶紧回到家里。
  父亲并没有回家,直到天色暗了,他才扛着一满袋百合花回来。奇怪的是,他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让我很委屈,也很纳闷。但倔强的我也故意不提起,只把它一直藏在心底。
  后来有一天,我再次走进这片深山的时候,心底忽然敞亮了,一个人也不觉得害怕了。山是那样的安稳,一切是那样自然,那样踏实。
  我忽然明白,那天父亲是故意把我扔了的。
  (大浪淘沙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笔拂过宣纸,墨顺着纸上的纹理渲染。笔锋随意一点,或者一转,手腕轻轻一挥,气韵生动的画便呈现在眼前。  初识水墨画是参观中华艺术宫,碰巧那里办了一位近代画家的作品展。昏暗的灯光下,欣赏着一幅幅丹青,泼墨写意的水墨山水是那么的肆意、潇洒,相比素描和油画的写实求真,更强调境界和自由,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艺术的魅力。  之后我开始学习水墨画。了解到“墨即是色”——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焦、浓、重、淡
期刊
在《说文解字》中“融”的本义为炊烟上升,而后和并在一起,融为一体,后引申为和谐、融通的意思。我认为用这个字来形容中国最为贴切。中国是个多种文化融合、人民群众其乐融融的国家,单拿上海来说,就已足够体现出中国的“融”。  快速的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上海这座城市宛若一粒明珠镶嵌在祖国的东方。它闪耀的光芒吸引着无数的精英齐聚一堂,它包容吸纳了东西方的文化,融合了摩登和怀旧,它的融会贯通体现在了建筑文化的
期刊
谁说学校只是紧张忙碌的学习园地?谁说多彩多姿的社团生活只有在大学校园才能感受到?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也绽放出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书法、茶艺、绘画、摄影,还有充满科技感觉的计算机社团……“百团大战”早已遍地生花。在如此丰富有趣的学校社团里,你pick了哪一个?在社团里你留下过哪些有趣的记忆?  ★余哲芸:从小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主持人。进入初中后,我加入了期待已久的播音主持社团。刚进社团的时候,老师让
期刊
《木兰辞》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就像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音乐的电影片段。  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是声音。想象剧场里一片漆黑,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  紧接着,《木兰辞》的作者——或者叫导演更合适——没有急着交代木兰的生平,也没描写她的相貌与性格,反而把织布机的音轨调低,推高了木兰的叹息
期刊
在博物馆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唐美丽”——唐代女俑,这些女俑不仅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连发髻也都不同。这次的骑马出行女俑梳的是双垂髻,就是将头发绾成两个小球垂在脸两边,也称“双髻”,一般是未婚女子或侍女、童仆等才梳的发式。看来,这位骑马的女主人年纪应该并不大。另外,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发髻还有螺髻、堕马髻等。   大家是不是很羡慕这些陶俑发髻的发量?偷偷告诉你们:有许多高大的发髻不全是用自己的头发梳成
期刊
国宝姓名:  彩绘陶骑马带猞猁狩猎胡女俑  收藏地:  日本东京根津美术博物馆   最近,“姐姐”成了一个热词,在综艺节目中,当代的姐姐们乘风破浪、姿态各异;古代的“姐姐”同样毫不逊色、风采翩翩。比如文物中这件英姿飒爽的骑马女俑,虽然时代不同,却展示着一份独有的女性之美。  狩猎者形影不离的伙伴  陶俑在制作时讲究“面目机发,似于生人也”,就是说要按现实生活中的人来制作。回顾历史,论对女性包容、开
期刊
凡人凡人,就是平凡的人!其实凡人,一点也不“凡”。  “一会儿,还要做一个核酸检测……去发热门诊……”晴天霹雳,似有千斤顶压在了我身上,令我寸步难移。我面色铁青,浑身似扁过去了一般。核酸核酸,这是个多可怕的东西啊!怎么做啊?抽血?刚抽过了,难道,难道……曾经所见、所闻的魔鬼般检查一一在我眼前陈列,且不听使唤地越积越多,越积越恐怖。哦!不!我不敢再想下去了,畏惧心理迫使我竭力反对。  “我不做!坚决
期刊
诵读篇章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
期刊
最近几天,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高考故事。  我当年就读的是一所还不错的高中,但我成绩平平。上海的高考实行“3+1”政策,在语数外三门主课之外,再从文理各三个科目中任选一门作为考试项目。学校会在高三的时候将选择同样科目的学生集中起来重新分班,进行统一教学。  到了高二选科的时候,由于文不成理不就,我再三纠结之下最终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一门:生物。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样一个选择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如此纠结
期刊
这个世界有些禁锢,总有人会告诉你“人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干什么事”,告诫你什么是正确的选择,来动摇你的行动;这个世界也是温柔的,因为成年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童话,像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只要你愿意,你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B612小行星。  《只有一个学生的高考班》在哪里?会不会像B612小行星那样,因为有着美丽的玫瑰花,虽小却显得很温馨?一个学生独享所有老师的关爱?也许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像童话般美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