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提问是执教者挖掘和分解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论语》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能从中感悟到教学的真谛,尤其是其中的“切问”教学方法,对后世影响甚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提问的形式、梯度、精度等方面,以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一、“添油加醋”
提问的形式是枯燥、单一,还是生动、多样,直接影响着提问的质量和课堂效果。例如,在讲授“自然资源”的概念时,如果我们能够“添点油”、“加点醋”,改变一下提问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
师:这里有一些纸片,上面分别写了铁矿石、钢铁、野菜、石油等事物,请将其分类,属于自然资源的贴在黑板左边,不属于的贴右边,有谁愿意?
生:我……我……
(学生争相上台,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师:其他同学作为评委,如果你认为贴错了,那请你来更正。
上台的学生“任重而道远”,生怕出错;台下的学生瞪大眼睛找错误。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避免提问过于简单,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会选择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有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提问应注重梯度,注重一步一个脚印,注重“温故而知新”。例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学生对于“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在近地面下沉形成高气压”会经常听得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辅以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教学片断:
师:1 复习热力环流,回答什么是单圈环流。
2 复习风的形成和风向,回答北半球低纬高空的南风是如何偏转成西风的。
3 结合地球仪,演示西风的运动方向,回答其为何被迫下沉。
这些问题具有梯度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最终完成了北半球南风到西风的转变,完成了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化,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副热带高压的动力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切实结合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梯度化提问,循循善诱;或回顾旧知,步步深入到当前的知识;或将一个知识点进行分解,逐一攻破。
三、“一言以蔽之”
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所以我们的提问要“一言以蔽之”,注重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断1: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探讨应如何对东钱湖进行保护和开发。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下手,偶尔起来回答的学生也只是借用书本的知识,或者套用书本的段落,“读”着回答。这样提问,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片断2: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请为东钱湖设计一段宣传语。
学生的参与度普遍提高,他们的思路天马行空,作品五花八门,但大都关注于旅游价值,内容空泛,基本脱离课堂内容,偏离设置问题的初衷。
教学片断3: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请为东钱湖设计一段宣传语,要求主题突出湿地的功能。
学生反应强烈,参与度高。任务明确,当然也不乏出色的作品。
例如,学生作品1:
碧水连天地灵处,鸢飞鱼跃暖风起。阳秋好景何需寻,东钱湖畔稻香来。
学生作品2:
东钱湖的空气有点甜,慢慢行,与鱼儿共游,与鸟儿共舞。
每一堂课、每一章节都有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不能单纯为了课堂“热闹”而设计问题,我们应该阅读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我们可通过修改关键词、增添限定词、减少干扰要素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学生也会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考核要求,提高地理素养。
一、“添油加醋”
提问的形式是枯燥、单一,还是生动、多样,直接影响着提问的质量和课堂效果。例如,在讲授“自然资源”的概念时,如果我们能够“添点油”、“加点醋”,改变一下提问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不一样。
师:这里有一些纸片,上面分别写了铁矿石、钢铁、野菜、石油等事物,请将其分类,属于自然资源的贴在黑板左边,不属于的贴右边,有谁愿意?
生:我……我……
(学生争相上台,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师:其他同学作为评委,如果你认为贴错了,那请你来更正。
上台的学生“任重而道远”,生怕出错;台下的学生瞪大眼睛找错误。这样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避免提问过于简单,担心达不到预期效果,往往会选择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但有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提问应注重梯度,注重一步一个脚印,注重“温故而知新”。例如,学习“三圈环流”时,学生对于“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的高空积聚,在近地面下沉形成高气压”会经常听得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如果我们辅以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
教学片断:
师:1 复习热力环流,回答什么是单圈环流。
2 复习风的形成和风向,回答北半球低纬高空的南风是如何偏转成西风的。
3 结合地球仪,演示西风的运动方向,回答其为何被迫下沉。
这些问题具有梯度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直观到抽象,最终完成了北半球南风到西风的转变,完成了平面到立体的空间转化,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副热带高压的动力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切实结合教学实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梯度化提问,循循善诱;或回顾旧知,步步深入到当前的知识;或将一个知识点进行分解,逐一攻破。
三、“一言以蔽之”
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所以我们的提问要“一言以蔽之”,注重精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片断1: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探讨应如何对东钱湖进行保护和开发。
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下手,偶尔起来回答的学生也只是借用书本的知识,或者套用书本的段落,“读”着回答。这样提问,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片断2: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请为东钱湖设计一段宣传语。
学生的参与度普遍提高,他们的思路天马行空,作品五花八门,但大都关注于旅游价值,内容空泛,基本脱离课堂内容,偏离设置问题的初衷。
教学片断3:
活动:东钱湖,作为湿地,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请为东钱湖设计一段宣传语,要求主题突出湿地的功能。
学生反应强烈,参与度高。任务明确,当然也不乏出色的作品。
例如,学生作品1:
碧水连天地灵处,鸢飞鱼跃暖风起。阳秋好景何需寻,东钱湖畔稻香来。
学生作品2:
东钱湖的空气有点甜,慢慢行,与鱼儿共游,与鸟儿共舞。
每一堂课、每一章节都有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不能单纯为了课堂“热闹”而设计问题,我们应该阅读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我们可通过修改关键词、增添限定词、减少干扰要素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学生也会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考核要求,提高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