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中“难”的三重境界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李白的《蜀道难》,人们对其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记忆深刻。缘何读者对诗中的这句话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除了与诗人反复咏叹的章法有关外,更在于诗人在推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具匠心。诗歌中,诗人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关键句,从句子本身而言,句子内部接连运用了两个“难”字,两个“难”字词性不同,“蜀道之难”中的“难”字是一个名詞性主语,“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属于动词性谓语,这就使得句子体现出声音重复之美,在表意上又造成错位之效果,生成耐人寻味的节奏,韵味十足。再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放到整篇诗歌中加以探究,“难”字又展现出三种不同境界,它表现出“难”得的美学之“美”,揭示了“难”得的人事之“险”,又暗藏着“难”得的无言“咨嗟”,耐人寻味,值得细细玩味。
  第一重境界:“难”得的美学之“美”
  从自然环境而言,蜀道之难不言而喻,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端。作为诗仙的李白,在诗歌中是如何处理“蜀道”自然条件的呢?显然,诗人没有抓住自然条件之“难”大肆渲染,否则就难以造就《蜀道难》这首诗的艺术高度。诗人对蜀道自然条件之“难”进行了美学层面的处理,赋予其多重美学内涵。
  其一,远古的神秘之美。诗人抓住“蜀道”的自然特点,着意表现其远古的神秘性。诗人不仅结合悠远的神话传说,又将读者带入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种美又使其体现出闭塞和蒙昧,进而生发征服之冲动。
  其二,征服的悲壮之美。然而,“蜀道”自然条件之恶劣,又必然导致“征服”需要付出代价,于是“地崩山摧壮士死”,这就使得诗歌又表现出一种悲壮之美,这种悲壮美诗人并没有直接地加以呈现,而是将之有机交融在蜀道形象之中。“悲”的消极色彩被淡化,与“壮”有机结合,带给读者震撼的“悲壮”之美。
  其三,破常的创意之美。“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具有公共属性。然而,诗人能够突破常规,对乐府古题进行创造性改变,赋予《蜀道难》以新的创意。诗歌一改乐府古题的创作风格,打破单一化的空间表现,在意象上下功夫,使意象形成一个系列,从不同的维度加以表现,可谓是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将“奇”与“怪”互相交错,借助复合处理造成了《蜀道难》起伏的情致,既让人惊奇,又在惊奇中生发出无限的赞叹与歌颂。
  其四,时空的交错之美。诗人抓住“难”字,又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表现。在时间上,诗人表现出极大的跨度,引领读者在悠久的历史中穿越,在神话传说中遨游;在空间上,诗人又引领读者“横绝云岭,驱策回川”。时间与空间交错,让诗歌有限的内容得到无限的扩展。
  可见,作为诗仙的李白,能够在诗歌中将自然环境进行美学意义的处理,赋予“难”以多重美学价值,让“难”的内涵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重境界:“难”得的人事之“险”
  显然,在诗歌中,诗人对“蜀道”自然条件之“难”是带有一种“享受”的态度。那么,诗歌的第二个“蜀道之难”,诗人又寄予了哪些丰富的内涵呢?
  初读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凄”。然而,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在诗人的笔下,这种“悲凄”打破了常规,生成了立体化的“悲凄”之境界,它不是小范围的,而是遍布生存的空间,不是婉约的,而是露骨的。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使得常规意义的“悲凄”生发出震撼人心的气势,让人感受到雄浑之势无处不在,让人听到一种豪迈的声响。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又从蜀道难中生发出新的意念,将读者带入“难”的第二重境界:“难”得的人事之“险”。“险”的出现并不突然,诗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铺垫,蜀道的奇、怪,是对此的自然延伸。但又不是简单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句法的转变和立意的转变上。
  句法之转换
  诗人在表现蜀道的奇与怪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人事之险,改变了诗歌的句法,从吟咏法转向散文的句式,“其险也如此”。这就使得原先的抒情和铺陈得到扭转,而是通过总结的形式,将意象与思绪进行整合,表达方式也转变为以议论为主。
  立意之转变
  随着诗人句法的转变,诗歌的立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诗人从浅层次的地理位置之“险”的赞叹,开始逐步地向人事之“险”转变,发出凶险的预言。同时,诗人又将自己的担忧表达出来。
  这样,诗歌扣住蜀道之“难”生成了新的境界。诗歌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反衬,从心灵的享受转向低沉,诗歌的意境也造成两种不同的风格,美与丑、高亢与低回,让诗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同时,诗歌的节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情绪转变中,诗歌表现出更大的张力。
  第三重境界:“难”得的无言“咨嗟”
  通过对蜀道难第二重境界的分析,可以看出,诗歌反映的不单单是情绪,而是向思想转变,这就赋予诗歌以“政论”的色彩。由于诗歌立意的转变,诗歌的情绪得到了削弱,意象的塑造也显得比较单薄,不如前文酣畅淋漓。在这种不平衡之中,让读者产生困惑,驱使着读者深入阅读。
  这种不平衡的背后,如果细细斟酌,是有它的现实基础的。那个时代,长安是大都会。实际上,在后期的安史之乱中,历史结局与诗人的预言并不相符。这种思想不仅仅是诗人自身的,也受到前人的影响。然而,却为第三重境界的生成做了较好的铺垫。
  此时,读者对诗歌充满了期待,期待着意象的升华,思潮能够更加澎湃。然而,此时的诗人,却运用“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句,让诗歌产生戛然而止的效果。这样的结局给人一种草草收场的感受,读者也不免产生失落之感。
  然而,诗人并没有将这一词句作为收官之笔,又添加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句,似乎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创造空间。不少研究者做出了多种解读,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进行探究,尽管考证学者对其不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然而,无论是结合社会现实,还是诗歌本身,值得玩味的空间还是存在的。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诗人不是纯粹的诗人,三年与权贵相处留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的,而且诗人也是时代的诗人;从诗歌本身而言,“侧身”为何,又缘何“西望”才生发出“长咨嗟”的感叹,这些都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正是诗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才给读者常读常新的感受,才形成不同读者见解不同的阅读现状。
  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蜀道难》一诗中,“难”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让读者从诗歌中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无言“咨嗟”。
  总之,任何试图对《蜀道难》进行完美解读的行为注定是徒劳的。然而,作为一名读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尝试着进入《蜀道难》,在无数次徒劳中,诗歌的魅力一定会逐渐浮出文面,在多样化的解读中,尽管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但相信我们对《蜀道难》一诗“难”的三重境界的探究,一定会激起阅读的热情,将阅读推向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上一轮课改,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理念,但因为高考应试模式的影响,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惯性过于强大,因为有限的单篇文本带来的教材本位意识过于强烈,导致改革未达成初始的目标。鉴于此,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自主地通过一个个专题语言实践活动,完成18个语文任务群的学习,培养学生语
期刊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 课文写了一个穷奢极欲、愚不可及的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两个伪装成裁缝的骗子欺骗,最终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街上游行的诙谐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虚伪和愚蠢. 课文以幻想的故事为载体,运用荒诞、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在统编版教材中,《泊船瓜洲》是经典诗篇。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较为浅显,未能真正实现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要求。   一、作者及诗歌分析   王安石擅长文学,他的绝句《泊船瓜洲》是流传千古的宋诗典范。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名句,极为后人称道。特别是该句中的“绿”字,被公认为诗句推敲炼字的典范。南宋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曾有记载,王安石在写这句诗时,先是写“春风
语文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语文素养能够直接决定语言的使用能力,内化人们的逻辑思维,形成一套完整的表达型语言组织结构。因此,学习好语文,对高中学生而言存在著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体系中,听说读写是四项主要的必备技能,而作为输入端的“读”,是占据着大部分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对语言思维的培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和跨学科实践运用能力的强化都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加之,高中阶段是学生建立个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