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促进军队院校指挥类专业指挥控制系统运用课程教学改革效果,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针对以往指挥控制系统运用类课程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际问题,从明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训平台等方面,对本课程实践性改革进行研究讨论。
[关 键 词] 指挥控制系统;建构主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222-02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指挥控制系统,即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实施指挥和控制的信息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1]。现代战争各级指挥所及其指挥控制系统是战场的神经中枢,系统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2]。目前,指挥控制系统运用课程是军队院校各专业、各培养层次普遍开设的一类针对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方法的实践类课程。由于指挥控制系统本身具有系统组成复杂、技术背景豐富的特点,因此给该课程教学带来系统原理偏多、系统实践偏弱,系统通用方法偏多,系统专业运用偏弱的问题。为了突出本门课程实践性、实战化特点,将教学改革的效果落在实处,这里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为改革实践对象,从明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训平台四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研究。
二、以往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落实有待全面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具备何种能力,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总体要求。结合院校教学大纲,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已经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阐述。但是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员专业背景差异、教员教学能力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造成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形成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本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过多强调对基础知识原理的掌握,相对弱化了学员对指挥控制装备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因此没有完全体现本课程实践性突出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完善
虽然院校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已经对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施中同一门课程由于受众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课程开展中各种背景知识、原理知识、实践安排、开展方法、学时分配等各有不同。此外,指挥控制系统本身是一门集计算机、网络、通信、军事运筹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理论原理与操作实践之间比例关系也是该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结合课程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从教学对象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手段有待深化
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是典型的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重在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3]。但是,目前有些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要“讲全讲通”,而忽略了“学会学通”,教员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课,而学员动手实践的时间却很少;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仍然采用教员操作示范后学员进行操作的模式,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操作和学员讲授等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展开,教员仍然“主宰”着教学,“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未形成[4]。因此,对于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采用翻转课堂、建构主义等教学方法和理念[5],使学员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教学资源条件建设有待丰富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课程由近半数的实践环节组成,因此,指控训练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示教器材和网络辅助教学资源等都是本课程必备的实践教学条件。然而,由于部队指控装备更新快,院校模拟训练系统更新相对滞后,配套教学训练器材老化不足等现实问题,造成本课程以往实践过多关注指控系统通用运用技能,如作战标图、态势文电等,对于新系统、新装备所提出的新技能训练明显不足,如特定指控装备对火力打击系统、预警探测系统的操控与指挥。对于上述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对象岗位特点、部队实装更新特点,以及指控装备未来建设特点,综合构建实战化教学训练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基础保障。
三、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途径
(一)立足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制订课程建设目标时,首先需要以军队院校教学大纲为依据,从授课对象未来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充分体现本课程实践性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合理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以本课程建设目标为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了解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特点、工作原理,熟悉系统指挥信息引接关系和通信方式方法,掌握某型指控系统组成情况及操作使用方法,掌握典型作战样式下某型指控系统组织运用方法,了解作战中各指挥所间指挥、协同关系”。指控系统组成庞大,如果在本课程教学中过多追求教学内容全面、知识完整,将会占用大量课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这里主要从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特点出发,将课程的研究对象具体定位为学员未来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某型指挥控制系统,针对该系统学习系统基本原理,形成指控装备运用能力,具体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更加突出指挥、强调应用、注重实践。 (二)聚焦岗位能力,优化课程内容
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优化必须以未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参考军事训练大纲相关科目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为岗位能力形成提供支撑。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未来工作岗位指向性较为明确,一方面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管理等实践能力。本课程的岗位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于学员在态势感知、作战筹划、兵力控制各方面对指控装备的操作运用能力,以及依托指控系统对所属火力打击装备、预警探测装备的指挥控制能力。由此出发,本课程内容建设从院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出发,围绕上述岗位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背景知识、基础原理、典型操作、作战运用等核心模块,各模块合理分配原理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同时设计课程模块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教员工厂培训、部队代职调研等形式密切跟踪各模块中指控装备升级更新内容,并做到课程模块同步更新。
(三)发挥学员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本课程应当灵活、多样,注重教学效果,注重学员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真正形成“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吸收借鉴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通过支架式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手段[6],促进学员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未来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理论授课环节,教员结合课程内容模块提出合适问题情境,并给出适当的知识提示,借此搭起支架平台,让学生通过支架逐步攀升获得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基础原理模块中体系结构框架技术较为抽象,借鉴支架式教学法,课前教员以外军典型指控系统集成失败案例提出问题情境,并通过慕课、微课等手段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支架)。课上通过分组形式组织学员就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总结理论知识点,并通过与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初步设计图纸、详细设计图纸类比的形式,阐明体系结构框架技术的内涵及其对指挥控制系统组成结构研究的意义;实践环节,可以借鉴随机通达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思想,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有意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目的出发,从多角度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的获取。例如:在学员掌握某型指挥控制系统基本操作功能后,教员根据来袭目标、作战任务不同设计不同作战场景,使学员带着不同目的从多角度考虑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问题,由此获得系统运用能力的提升。此外,课程实施环节适时邀请部队一线指挥员或校外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辅导或答疑。课程结课环节,打破以往笔试加操作的简单考核模式,充分借鉴综合演练的成功经验,外请部队指挥员为导调员,学员轮流承担各战位角色,切实在每一个岗位得到锻炼,使学员针对指挥控制系统的作战应用能力得以形成提升。
(四)面向实战化要求,搭建实训平台
实践性课程是学员掌握胜任岗位任职能力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有效平台和重要途径,在提升学员能力生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同样本专业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的实践环节离不开与部队接轨的实战化装备,为了主动营造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指挥控制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课程组按照部队实装情况构建了模拟指挥训练中心。中心主要由作战指挥室、系统主机房、系统控制室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从构成形式上看与部队指挥所结构基本接轨,可以满足生长技术类军官、生长指挥类军官、研究生学员、部队轮训干部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操作、使用、维护、保障教学任务。下一步为了创建实战化操作训练环境,我们计划将火力打击模拟器、预警探测设备模拟器通过专有网络接入模拟训练系统,不仅可以为本专业学员提供实战化训练条件,同时为构建联合作战任务背景下的多专业、多要素参与的综合演练任务打下基础。
四、结语
对指挥类专业指挥控制系统运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毕业学员未来岗位适应能力的必然要求。以此为目的,本文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训平台四个方面,培养和提升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学员针对指控装备的作战运用能力,该方法对于其他指挥类专业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2]张传富.军事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8.
[3]张军挪,李永建.装备技术保障与分队指挥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43(8):55-57.
[4]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17-24.
[5]洪连环,高延峰.基于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6):23-26.
[6]陳荦,吴烨,等.信息类专业课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1):74-78.
[7]李彦彬,张成涛,王宁.军校装备实践教学组训模式研究[J].科技视野,2018(15):134,155
◎编辑 王亚青
[关 键 词] 指挥控制系统;建构主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222-02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面对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院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贴近再贴近。指挥控制系统,即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关对作战人员和武器系统实施指挥和控制的信息系统,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1]。现代战争各级指挥所及其指挥控制系统是战场的神经中枢,系统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2]。目前,指挥控制系统运用课程是军队院校各专业、各培养层次普遍开设的一类针对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方法的实践类课程。由于指挥控制系统本身具有系统组成复杂、技术背景豐富的特点,因此给该课程教学带来系统原理偏多、系统实践偏弱,系统通用方法偏多,系统专业运用偏弱的问题。为了突出本门课程实践性、实战化特点,将教学改革的效果落在实处,这里以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为改革实践对象,从明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训平台四个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研究。
二、以往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落实有待全面
课程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该学会什么知识,具备何种能力,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总体要求。结合院校教学大纲,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已经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阐述。但是在教学过程实施中,受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员专业背景差异、教员教学能力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造成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实践能力的形成均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本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过多强调对基础知识原理的掌握,相对弱化了学员对指挥控制装备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因此没有完全体现本课程实践性突出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设计有待完善
虽然院校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已经对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实施中同一门课程由于受众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因此课程开展中各种背景知识、原理知识、实践安排、开展方法、学时分配等各有不同。此外,指挥控制系统本身是一门集计算机、网络、通信、军事运筹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理论原理与操作实践之间比例关系也是该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必须结合课程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从教学对象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手段有待深化
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是典型的实践类课程。实践类课程重在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3]。但是,目前有些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强调要“讲全讲通”,而忽略了“学会学通”,教员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课,而学员动手实践的时间却很少;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仍然采用教员操作示范后学员进行操作的模式,案例教学、研讨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操作和学员讲授等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展开,教员仍然“主宰”着教学,“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未形成[4]。因此,对于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采用翻转课堂、建构主义等教学方法和理念[5],使学员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教学资源条件建设有待丰富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课程由近半数的实践环节组成,因此,指控训练装备、模拟训练系统、示教器材和网络辅助教学资源等都是本课程必备的实践教学条件。然而,由于部队指控装备更新快,院校模拟训练系统更新相对滞后,配套教学训练器材老化不足等现实问题,造成本课程以往实践过多关注指控系统通用运用技能,如作战标图、态势文电等,对于新系统、新装备所提出的新技能训练明显不足,如特定指控装备对火力打击系统、预警探测系统的操控与指挥。对于上述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对象岗位特点、部队实装更新特点,以及指控装备未来建设特点,综合构建实战化教学训练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基础保障。
三、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途径
(一)立足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制订课程建设目标时,首先需要以军队院校教学大纲为依据,从授课对象未来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充分体现本课程实践性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合理明确课程建设目标。以本课程建设目标为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员了解指挥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特点、工作原理,熟悉系统指挥信息引接关系和通信方式方法,掌握某型指控系统组成情况及操作使用方法,掌握典型作战样式下某型指控系统组织运用方法,了解作战中各指挥所间指挥、协同关系”。指控系统组成庞大,如果在本课程教学中过多追求教学内容全面、知识完整,将会占用大量课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这里主要从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特点出发,将课程的研究对象具体定位为学员未来工作岗位直接相关的某型指挥控制系统,针对该系统学习系统基本原理,形成指控装备运用能力,具体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更加突出指挥、强调应用、注重实践。 (二)聚焦岗位能力,优化课程内容
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优化必须以未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参考军事训练大纲相关科目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为岗位能力形成提供支撑。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未来工作岗位指向性较为明确,一方面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指挥、管理等实践能力。本课程的岗位实践能力主要体现于学员在态势感知、作战筹划、兵力控制各方面对指控装备的操作运用能力,以及依托指控系统对所属火力打击装备、预警探测装备的指挥控制能力。由此出发,本课程内容建设从院校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出发,围绕上述岗位能力需求,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背景知识、基础原理、典型操作、作战运用等核心模块,各模块合理分配原理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同时设计课程模块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教员工厂培训、部队代职调研等形式密切跟踪各模块中指控装备升级更新内容,并做到课程模块同步更新。
(三)发挥学员主体,创新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本课程应当灵活、多样,注重教学效果,注重学员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了真正形成“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吸收借鉴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通过支架式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手段[6],促进学员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未来岗位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理论授课环节,教员结合课程内容模块提出合适问题情境,并给出适当的知识提示,借此搭起支架平台,让学生通过支架逐步攀升获得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基础原理模块中体系结构框架技术较为抽象,借鉴支架式教学法,课前教员以外军典型指控系统集成失败案例提出问题情境,并通过慕课、微课等手段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支架)。课上通过分组形式组织学员就问题展开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总结理论知识点,并通过与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初步设计图纸、详细设计图纸类比的形式,阐明体系结构框架技术的内涵及其对指挥控制系统组成结构研究的意义;实践环节,可以借鉴随机通达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思想,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有意安排的情境下带着不同目的出发,从多角度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的获取。例如:在学员掌握某型指挥控制系统基本操作功能后,教员根据来袭目标、作战任务不同设计不同作战场景,使学员带着不同目的从多角度考虑指挥控制系统作战运用问题,由此获得系统运用能力的提升。此外,课程实施环节适时邀请部队一线指挥员或校外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辅导或答疑。课程结课环节,打破以往笔试加操作的简单考核模式,充分借鉴综合演练的成功经验,外请部队指挥员为导调员,学员轮流承担各战位角色,切实在每一个岗位得到锻炼,使学员针对指挥控制系统的作战应用能力得以形成提升。
(四)面向实战化要求,搭建实训平台
实践性课程是学员掌握胜任岗位任职能力基本经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有效平台和重要途径,在提升学员能力生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同样本专业指挥控制系统与运用课程的实践环节离不开与部队接轨的实战化装备,为了主动营造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指挥控制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课程组按照部队实装情况构建了模拟指挥训练中心。中心主要由作战指挥室、系统主机房、系统控制室三个核心部分组成,从构成形式上看与部队指挥所结构基本接轨,可以满足生长技术类军官、生长指挥类军官、研究生学员、部队轮训干部等不同层次人员的操作、使用、维护、保障教学任务。下一步为了创建实战化操作训练环境,我们计划将火力打击模拟器、预警探测设备模拟器通过专有网络接入模拟训练系统,不仅可以为本专业学员提供实战化训练条件,同时为构建联合作战任务背景下的多专业、多要素参与的综合演练任务打下基础。
四、结语
对指挥类专业指挥控制系统运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毕业学员未来岗位适应能力的必然要求。以此为目的,本文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训平台四个方面,培养和提升武器发射工程专业(指挥)学员针对指控装备的作战运用能力,该方法对于其他指挥类专业同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2]张传富.军事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8.
[3]张军挪,李永建.装备技术保障与分队指挥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43(8):55-57.
[4]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17-24.
[5]洪连环,高延峰.基于建构主义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0(6):23-26.
[6]陳荦,吴烨,等.信息类专业课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39(1):74-78.
[7]李彦彬,张成涛,王宁.军校装备实践教学组训模式研究[J].科技视野,2018(15):134,155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