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共塑和平龙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龙情
  
  “走过春夏秋冬多少年代,走过日月星辰天涯海外。唐风宋韵已把历史记载,龙的姓氏记过不会更改。”
  正是这份悠悠千古龙情、浓浓华夏血脉,让我们无法割舍龙的情怀,让我们不能忘记龙的姓氏。
  而今迈入十十一世纪,中国这只“东方巨龙”正在和平崛起,中华儿女以“龙”的名义紧紧团聚在一起,心手相连,同心同德,共襄民族复兴大业。
  “中华各族兒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而龙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保持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新时代的精神纽带。
  
  构筑新时期的精神纽带  本刊专题研究小组
  
  编者按:
  精神是一种文化,但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而是经过挖掘,提炼的文化结晶。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龙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对彰显中国文化魅力,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龙,中华文化的正宗血脉
  中国的“龙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构造了一种具有马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鱼尾等特征的神兽,并赋予它翻云覆雨,兴风作浪的神力,使之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并最终将之视为精神的图腾进行祭祀与崇拜。
  而自华夏以来,“龙文化”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本位文化,历代帝王都将自己当作是龙的化身,同时“龙”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吉祥符号和美好象征。龙在中国兼有贵族性和平民性,是全民共赏的文化象征。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龙”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兼有权威性与普适性两种特质。
  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都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
  
  龙,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纽带”一词,最早由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提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钱其琛同志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一文(载于1999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指出:“中华文化的‘纽带’性质和作用首先表现在中华民族认同共有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繁衍生息在共同的区域,有着共同的奋斗经历和共同的风俗习惯,就产生了共同的文化标志及其强烈的认同感。”“海内外华人都会认同中华文化中龙与凤的文化标志。这些形象很容易唤起海内外华人共同的民族感情。”
  对龙文化纽带作用,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论述。从历史人文角度看,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还有夏禹,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英雄。这些神话英雄,大都有作为历史人物的实在依据,但更重要的是人文方面的意义:他们使一个民族有了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共同的文化始祖、共同的精神主题。在神话传说中,伏羲为龙种,女娲具龙性,黄帝为龙体,炎帝乃龙子,夏禹是虬龙:这便构成了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的“根据”。这样的根据,使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象征,共同的图章徽记:哪里有华人辛勤的足迹,哪里就有中华龙矫健的身影;说汉语的人走到哪里,中华龙就飞翔到哪里。从民族共同体上看,中国自华夏族形成到汉族、到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文明史连绵不断是世界上的孤例,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汉文字和龙文化在民族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从远古到今天,龙文化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贯穿始终,它渗透在多民族中,从帝王阶层到广大民间,从天文到地理,从正史到野史,从雕刻绘画到诗词歌赋,从各类建筑到器皿衣着,从语言词汇到传说故事,从祭祀到节庆,无不打着龙的烙印。可以说古往今来,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形成了民族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的传人”不可能是现代科学概念,它与炎黄二帝是中华人文始祖一样,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认同。定型的龙形象是多元的巧妙组合,它是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的象征。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维系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保持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随着历史的演进,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团结在龙的旗帜下,融合在同祖共宗、亲如兄弟般的大家庭中。中华龙文化的这种凝聚力,是任何国家任何个人都无法排除的,它必将在实现海峡两岸统一大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十一世纪,中华龙正在腾飞
  1998年,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倡导,为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对台关系八项主张中关于“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的重要论述,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和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宗教局、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等机构组织发起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两会”期间台湾代表团会议时指出:“要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主线,扩大两岸文化交流”;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领导同志的有关报告上明确批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直接指出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性质、任务和工作方向。
  1998年以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正在祖国大地以至全球范围内铺展、延伸。其中,对龙文化的理论挖掘和文艺传播活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热度……
  
  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钱其琛
  
  编者按:
  2000年4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举办首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同志专门为龙文化艺术节以及龙文化学术和艺术系列活动撰写重要文章《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 内涵》,通过对龙的形象构成和关于龙的民俗民风的深入分析,强调“团结合力”的精神就是龙文化的内涵。
  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都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作为千年转折、世纪更替过渡点的公元2000年,恰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龙年,这无疑使海内外华人感到鼓舞。“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与国家体育总局、海南省政府一起,在海南省东方市举办第一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并将持续开展龙文化的學术和艺术活动。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感到,我们必须深入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科学而不是盲目、深刻而不是肤浅、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境界。龙年发表的一些关于龙文化的研究文章都指出,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飞龙在天、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龙的这种活力。这些论述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龙并不是曾经存在过的动物,而是中华文化精神象征的产物。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记。比如狮、虎、鹰等等。至今欧洲一些国家的国徽上还保留着这些形象。但这种图像都是具体的、单一的动物,戴着皇冠,或举着宝剑,甚至加成双头。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物和文化象征却是想象和抽象的产物。龙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以后也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典籍中,是我们今天必须珍惜和吸取的思想财富。
  龙为什么具有上述这种力量,体现上述这种精神,似乎一直缺少一种较为深刻的文化概括。我认为,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上说,龙文化首先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由于华夏儿女都能在龙的这种精神内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前景,因此便共同赋予了龙这种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力量。我们首先可以从龙的形象构成中予以论证。众所周知,尽管各种具体说法不同,但大家都一致承认,龙的形象是许多动物形象的综合提升,如说龙“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各个部落都是以动物为其图腾的。在中华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龙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说明龙的形象是各个部落动物图腾的综合构成,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意愿。据资料记载,黄帝会盟各部落,以龙作为大家的共同图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部落联盟,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夏朝,也是以龙作为共同的图腾。可见,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我们也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关于龙的民俗民风中予以考证。众所周知,舞龙和赛龙舟原来都是祭祀龙的仪式。而舞龙和赛龙舟都需要运用集体的合力来完成,而无法运用单个人的力量去运作。在这种集体的合作中,如果单个人的力量不能融入整个集体的节奏中去,所有人都会招致失败。我们可以将舞狮和舞龙作个比较。舞狮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至少需要两个人极其默契的配合,而舞龙人员的默契配合,可以根据舞龙的长度,达到十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之多。不久前,香港特区青年与内地青年在八达岭长城举行的龙舞长城活动,竟有5000多人共舞一条3048米的长龙,创造了记录。可见,舞龙、赛龙舟这样的传统文化项目,最好地体现了龙文化“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涵。
  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龙是中华民族集体力量的象征,能够对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做出贡献的带头人,就往往被看成龙的具体化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中,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等代表人物,都是龙的部分或全部化身。这种善良的愿望,以后曾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他们自称“真龙天子”,把自己的身躯称做“龙体”,把自己的衣服称做“龙袍”,等等,企图以此来维护和延续自己的统治。但是,凡不能真正为中华民族谋利益,不能真正追求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统治者,都会被华夏儿女唾弃。
  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祝愿首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
  ——原载2000于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五版
  
  让中华巨龙飞起来——“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唱会纪实
  
  编者按:
  2000年12月,为持续开展弘扬龙文化精神内涵的系列学术活动和艺术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国演出家协会共同推出了“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用艺术形式再现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场演出,在内容上系统歌颂了华夏儿女血缘情、故土情、民族情、爱国情;在形式上邀请了国内各民族与海外华人演员同台演出,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十一月下旬,天津地区一直有雾,但天津却涌动起了一股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会同中国演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华夏龙情”首场演出的热流。11月24日,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协助下,“华夏龙情”首场演出新闻发布会在天津举行。天津3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盛况空前;11月29日,在天津市政协的大力协助下,“华夏龙情”首场演出启动仪式在天津举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天津主委周绍熹亲自宣布启动仪式正式举办;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天津主委蔡世彦发表了支持“华夏龙情”演出的讲话。12月2日,“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唱会在天津体育中心隆重举行,7000多天津观众观看了演出。韦唯、解晓东、林依伦、李玲玉、白雪、陈明、臧天朔、满江、张宏声等演员出台演唱了歌咏中华民族真挚情感的歌曲,受到热烈欢迎;主题歌曲《让中华巨龙飞起来》的推出,使晚会达到高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鸿江观看演出后指出,用艺术形式持续弘扬“华夏龙情”暨中华民族的真挚情感,对于推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大业很有现实意义。
  “华夏龙情”首场演出能够在天津掀起热流,是因为本身具有许多热点。热点之一:“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根据钱其琛副总理的有关指示精神举办的重大艺术活动。钱其琛副总理专门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撰写过《深入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文章,从分析龙的形象构成和祭祀龙的民俗民风入手,提出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合力”,这既有重要学术意义,又有重要现实意义。“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是要用艺术形式再现龙文化精神内涵;热点之二:“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负责同志和“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各组织指导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 正华和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以及国务院侨办主任郭东坡、国务院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分别为这次巡回演出题词、批示或致函。何鲁丽、蒋正华副委员长的题词格式对仗,具有诗词警句性质;许嘉璐副委员长的题词是一幅富有意韵的对联。丁石孙、成思危、叶小文的批示或贺信,都富有理论内涵;热点之三:“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的主题歌曲《让中华巨龙飞起来》,是海峡两岸著名人士共同创作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门成立了创作组为“华夏龙情”演出创作主题歌。成思危、许嘉璐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楚庄牵头主持创作组工作,他们对“华夏龙情”主题歌歌词多次审改,并参与了创作。台湾著名音乐人刘家昌欣然赴北京为主题歌谱曲。他一到北京后就在会见“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李靖时指出,他谱写这首歌的目的,就是希望海内外华人都要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钱其琛副总理在《深入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一文中,明确希望和支持“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持续开展弘扬龙文化精神内涵的系列性学术活动和艺术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负责同志专门表示,“华夏龙情”大型系列巡回演出要在持续运作的过程中越办越好。在演出内容上,要不断吸收歌咏中华民族血缘情、故土情、爱国情的歌曲入围;在演出形式上,将欢迎国内各民族和海外华人中有实力的演员加盟,也欢迎海内外有关社团和机构加入主办、协办或承办行列。他特别表示,“华夏龙情”大型巡回演出将在国内各省市演出的基础上,争取到海外华人社区进行演出,使“华夏龙情”真正涌动在海内外华人的心头,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成思危、许嘉璐、楚庄等“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负责同志也专门对记者表示,要将《让中华巨龙飞起来》主题歌歌词向社会公布,不断吸纳正确的修改意见。对被采纳的意见,他们将用特别形式致谢或奖励。
  ——原载于《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4日
  
  大力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  李贵鲜
  
  编者按:
  2004年8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袂推出“龙的传人”大型公益演出,此次演出是华夏龙情演出的延续和提升,并与甘肃的寻根祭祖活动结合在一起,因而受到海外华人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韩启德为这场演出题名,全国政协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李贵鲜为演出撰文。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自启动以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多层面地发掘“华夏文化纽带”这一命题的精神内涵,开展了多个系列的主题活动,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承载的功能和形式愈加丰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今年上半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已开展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朴素,风格简约,侧重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先哲先贤们创造的各种优秀的文学篇章,以音传意、育人,很有创意。在此成功的基础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央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于今年8月底在兰州共同主办首场“龙的传人”大型公益演出,立足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方面,面向民间大众,大力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大有裨益。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龙的形象威武刚猛,有济世造福之能,龙的神奇传说遍布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备受尊崇。龙的形象是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展示,更是图昌盛、求强大,不畏困厄、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龙是强大的象征,更是团结合力的精神载体。因为龙的形象是对诸种动物图腾形象的合成,它表达了团结才能强大这一实质。在漫长的华夏文明进程中,龙成为中华民族统一象征的过程,就是中华大家庭内的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日益走向团结,统一的过程。中华民族将龙作为自己的象征,反映出中华大家庭内各个民族对团结合力的热爱;中华儿女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反映出海内外华人坚持团结合力精神,坚持统一的愿望和意志。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对于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的一条工作主线,并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00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举办了华夏龙情演出。海峡两岸知名人士共同谱写和荟萃有关龙文化的主题歌曲,中华大家庭内的各民族知名演员同台奉献龙文化的精彩表演。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甘肃省,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也十分重视用龙文化精神教育全省人民團结奋斗。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一起,在甘肃省既开展了“立文化标志,建文化家园”的文化产业建设工作,又开展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从而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十分有远见的。此次“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一起举办“龙的传人”首场演出,必将在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精神内涵的史册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如果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2000年举办的华夏龙情演出,较注重情的理念的话,那么,本次“龙的传人”首场演出,则更注重根的理念,并将这次演出与寻根祭祖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华儿女之间有着不可割舍的血缘情、故土情、朋友情、民族情、爱国情,这源于我们有共同的根。同根同源决定了我们同文同情;因此,“龙的传人”首场演出注重根的理念的弘扬,是对华夏龙情演出注重情的理念弘扬的延伸和深化。我希望,这次演出能对弘扬龙文化团结合力精神内涵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联系更为紧密,团结更为增强。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大力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共同加以精心呵护,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面向大众,民族精神的培育才得以可能。因此,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活动,对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先进文化,提高文化建设的参与性,促进全社会、全民族的文明进步很有帮助。“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伏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举办的“龙的传人”首场演唱会,在这方面作出了十分有益的实践,它一定会对精神文明建设 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
  中华民族将在新世纪走向伟大复兴,中华巨龙将在新世纪获得新的腾飞。
  ——原载于2004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文化视野》
  
  自强不息和团结统一——为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举办“华夏绝活展示”和“中国龙狮大赛”而作  周铁农
  
  编者按:
  2005年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龙狮大赛”,旨在从群体角度表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全国政协副主席、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周铁农专门为此次活动撰写文章。
  最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同时启动了“华夏绝活展示”和“中国龙狮大赛”两项系列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但同时我觉得有责任指出,对“华夏绝活”和“中国龙狮大赛”,不能只看热闹,而要看门道,即要悟出其蕴涵的精神内容,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
  先说“华夏绝活展示”。它是中国人在一系列身体举止方面作出的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这种活动,外国人经常做,例如,大力士拉动常人根本无法拉动的载重汽车;用牙齿叼起常人无法叼起的重物等等。这实际就是一种挑战极限,即挑战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的运动。它既锻炼身体某个方面的特长,又培养意志的坚韧性,同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今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被某些外国舆论称为不具有个性和不具有挑战能力的中国人,也拿出了早已存在于中国百姓之中的挑战极限的华夏绝活。它将证明在这方面,中国人绝不会比外国人差。而且,将努力做的更好。
  再说“中国龙狮大赛”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团体竞技活动,它具有中国特色。众所周知,西方起源的一些体育活动,个体性很强,如体操,即使是体操的团体赛,实际也是个人项目得分的累积。而中国举行的龙狮赛,是一种个人融于团队之中的“体操”表演。个人在这种竞技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它比的是整体的协调性和在这种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出的整体能動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听说,我国的龙狮赛和外国起源的体操一样,早就有大分规则,但人们往往并不知晓。最近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启动“中国龙狮大赛”同时开展关于龙狮赛规则的知识竞赛,使人们了解我国龙狮赛的规则如何体现出或渗透着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会推动人们领悟龙狮赛的门道,真正从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华。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特征。依我看,华夏绝活,侧重反映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性格;龙狮大赛,侧重反映的是中国人团结合力的精神。这两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都要继承和弘扬,这就是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所在。
  ——原载于《中国信息报》2005年8月20日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创意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回顾中国创意活动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要问,创意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何方?怎样才能构建起创意城市、企业、社会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网络媒体和广泛的创意人群之间六方对话与协作的有效机制,如何坚持以市场配置发展资源为主要途径,整合这六方参与者的资源,从而推动我国创意产业的稳定协调发展,这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力量的分析  
期刊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字刻进大脑里了,但细推究起来,什么是德呢?这是一个大命题,
期刊
“未来命运靠你自己主宰,为了共同理想摆脱阻碍。我们虽遥远却彼此依赖,你我难分开可从头再来。同祖同宗熔铸龙的血脉,共喜共悲挥洒龙的气概。”  从2006年底到2007年上半年,相继出现了有人提出由于西方的误解,要修改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意见,从而引发媒体和网络大讨论及河南省新郑市不经批准、在始祖山头盲目兴建几千米长的龙身,并试图通过卖龙鳞赚钱的事件。专家们普遍认为,这说明中华龙形象的神圣感在新的时
期刊
编辑 柯妍  目前,数字出版风生水起,许多出版社招兵买马,组建专门的数字出版机构。在7月中旬举办的中国第二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一些出版社参与数字出版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的出版社已经做出了一些数字出版的项目,如高教社、外研社、社科文献社、知识产权社、商务印书馆等。  显然,对于出版单位而言,更为关注的,还是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及如何实现的问题。    数字出版的若干盈利模式及简要分析    电子书模式
期刊
2008已展现在眼前,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在战略方向以及业务布局上要做出哪些调整、有何新举措,这是每个企业在年初制定规划时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做好企业战略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准确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所谓选对方向是做对事情的前提,这个方向是国家经济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布局,它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唯有顺应,才能发现机遇、把握未来。  恰逢岁末年初,各种研究机构纷纷对2008年中国经济做出相关预测和
期刊
科技与奥运在精神上相通,在实践中互动。进入信息时代,科技与奥运的关系更加密切,赋予科技奥运新的内涵。“数字奥运”是“科技奥运”的时代特征,是“人文奥运”的弘扬手段,是“绿色奥运”的重要支撑,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每届奥运会科技含量的多少,不但是判断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更可体现出承办国家的综合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每个人都对它充满期待。朋友,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观看
期刊
编者按:  2007年5月,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中国期刊业界和世界期刊业界期盼已久的一大盛事。据悉,本届大会是世界期刊大会举办以来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一次,这无论从参会代表人数,还是所涉及话题的影响力方面都充分得到了证明。  大会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它的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简单的新闻报道不足以显现其精华,为此,我们系统整理了大会有关资料,重新加以组织和编排,旨在透过纷繁的信
期刊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自“十七大”报告出台以后,各方面专家、学者,媒体都在解读这一词之别,《科技智囊》编辑部的理论研究小组也在揣摩这两字之变背后的深意。大家边讨论边组织本年度最后一期的专题和文章。照着专题和文章的运步定稿,我们的理解也逐步深入了,在此也拿出来与读者朋友们探讨,请读者朋友们指正。  “增长”和“发展”两相比较,“增长”强调了经济的线性积累,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量”的大幅度增加,
期刊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不难看出,因为《易经》的导引和开示,人们掌握了认识世界的要义,进而了解到隐藏在“象”之后的“理”,从而能够读懂
期刊
每届奥运会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新的技术突破,其中的通信技术又都会成为时代技术进步的体现。每届奥运会的举办方也都力图应用最新的通信手段,向世人提供尽可能完美的赛事服务。在现代奥运会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奥运和通信相互促进、共创辉煌的事例:1964年东京奥运会,借助卫星通信技术,使全球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领略了奥运风采;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首次采用了高速的光纤系统(sDH)技术;1996年亚特兰大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