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分别就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和基于教育理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作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78-0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既要实现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又要实现学科教学的教育目标,只有二者的同时实现才称得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1]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下,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整合基础上实现的建构,应是内容与形式,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与融合,应是两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共生与并存,它可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借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
其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视野,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
再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科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学科教学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堂组合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堂组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传统手段和电教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并通过二者的结合,使教学过程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模式依据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从内容到形式均予以创新,实现了教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①从教学手段看,发挥了以现代电教媒体为中心的多媒体群作用。②从教学方法看,它将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融为一体,符合启发思维、开启心智、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③从教学形式看,它将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合二为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④从信息论角度看,使教学信息经历了信息预期与定向、信息传输与感知、信息储存与复现、信息转化与加工一系列有序过程,并使其以不同方式再现与强化,能达到启发思维、提高记忆之目的。[2]
(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传递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计算机不仅能呈现文字、数字等字符教学信息,而且还能输出声音、图像、动画。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恰当,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媒体,主动地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3]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实践证明,只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对自己正学习的内容很好奇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得到了成功的机会。
2.基于教育理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项目化学习模式
项目化学习模式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模式。它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4]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有一个驱动(引发)性的问题: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则是有意义的基于项目学习的主体。
②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学生之间要就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和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③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单纯依靠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则无法解决问题。
④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其他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⑤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师生与广大的社区进行联系,学生的作品——包括学习过程的文献资料和学生的最终作品都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⑥学习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⑦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表述观点,支持学习。
(2)探索性学习模式
探索性学习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它是把教学/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5]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问题是真实/劣构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它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重视过程甚于结果,教师是辅助者、引导者。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意义而不是事实;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驱动引发比传统教学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能力的发展;小组学习的形式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3)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①实践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是以“学科”为载体,知识呈线性结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研究性学习以来源于实践的“问题”为载体,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以学生原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还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归宿。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②开放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一直以教材的书本知识为依据,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标准化,学习内容、方式等都呈现为封闭的状态。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方式等都是开放的。就是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每个人兴趣、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③探究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接受性学习,教师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和技能演示,学生把学习理解为做题和背诵,学习的内容、方法等都有一定范围。而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而且还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课题的提出、设计和实施,这样学生才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是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而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引导、归纳出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④过程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结果的可量化性,重视考试的最后结果。而研究性学习既重视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既有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多渠道收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剑,鲍淼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性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19-21.
[2]张长青,栗磊,申斯.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3):109-110.
[3]张元.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03-104.
[4]钟智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
[5]钟智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
[6]中央电教馆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6-24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78-0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领域: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第二,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第三,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标是既要实现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又要实现学科教学的教育目标,只有二者的同时实现才称得上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1]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下,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并在整合基础上实现的建构,应是内容与形式,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与融合,应是两者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共生与并存,它可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借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
其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视野,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向。
再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学科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科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学科教学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多媒体课堂组合教学模式
多媒体课堂组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传统手段和电教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并通过二者的结合,使教学过程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多媒体教学模式依据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从内容到形式均予以创新,实现了教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①从教学手段看,发挥了以现代电教媒体为中心的多媒体群作用。②从教学方法看,它将直观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融为一体,符合启发思维、开启心智、培养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③从教学形式看,它将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合二为一,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④从信息论角度看,使教学信息经历了信息预期与定向、信息传输与感知、信息储存与复现、信息转化与加工一系列有序过程,并使其以不同方式再现与强化,能达到启发思维、提高记忆之目的。[2]
(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将计算机所具有的特殊功能用于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传递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信息,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计算机不仅能呈现文字、数字等字符教学信息,而且还能输出声音、图像、动画。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恰当,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网络媒体,主动地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3]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实践证明,只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对自己正学习的内容很好奇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得到了成功的机会。
2.基于教育理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1)项目化学习模式
项目化学习模式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模式。它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4]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①有一个驱动(引发)性的问题: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则是有意义的基于项目学习的主体。
②有一个(或一系列)最终作品:学生之间要就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和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③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单纯依靠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则无法解决问题。
④强调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老师、学生以及涉及该项活动的其他人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⑤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师生与广大的社区进行联系,学生的作品——包括学习过程的文献资料和学生的最终作品都能够与老师、家长以及商业团体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提供给商家在市面上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⑥学习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⑦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表述观点,支持学习。
(2)探索性学习模式
探索性学习模式是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它是把教学/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5]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并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问题是真实/劣构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它以小组为单位来学习,重视过程甚于结果,教师是辅助者、引导者。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强调意义而不是事实;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驱动引发比传统教学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能力的发展;小组学习的形式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水平。
(3)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比较,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①实践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是以“学科”为载体,知识呈线性结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研究性学习以来源于实践的“问题”为载体,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注重知识的联系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仅以学生原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还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归宿。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②开放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一直以教材的书本知识为依据,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标准化,学习内容、方式等都呈现为封闭的状态。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方式等都是开放的。就是在同一个主题下,由于每个人兴趣、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③探究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接受性学习,教师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和技能演示,学生把学习理解为做题和背诵,学习的内容、方法等都有一定范围。而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而且还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课题的提出、设计和实施,这样学生才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是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而是由教师帮助学生引导、归纳出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
④过程性
以往的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结果的可量化性,重视考试的最后结果。而研究性学习既重视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既有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多渠道收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剑,鲍淼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性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19-21.
[2]张长青,栗磊,申斯.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3):109-110.
[3]张元.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03-104.
[4]钟智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3.
[5]钟智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47.
[6]中央电教馆电教技术开发专家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