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
近年来,我们的教材不断革新,总的方向是加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比重,需要背诵的篇目增多。这是在引导我们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职能,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想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这些节选到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的三观启示功能,潜移默化地对高中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濡染人生智慧、规范自己的德行,成为谦谦君子,造福社会。
一、高二学生特点分析
1.能够读懂节选篇目的大意;2.对传统经典篇目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3.对经典篇目的学习热情不高。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熟读成诵2.流畅翻译3.深挖内涵4.联系实际
三、教学举例
1.播放标准的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音量适中、语速恰当。2. 结合书下注释进行初步翻译。3.深挖内涵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时植入价值观教育。
例如: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追求饱,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就是好学了。”
内涵挖掘:这一章分为三个层面:1.不追求物质享乐;2.做事情勤奋,不断勉励自己,说话办事要谨慎;3.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大部分人的奔波劳碌都是为了“赚钱”,这无疑给人格还未定型、三观还未彻底形成的高中生造成了困惑。到底应该相信“圣贤教诲”还是应该相信“残酷的现实”?难道现在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舒适吗?
其实,孔子在此说的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君子更看重个人的品行修养,如果做某事可获利却因而损害德行,君子是不会去做的。那些廉洁的官员、老师、医者、商人……都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中的君子。我们高中生终会进入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处在何种位置,都应该“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学会在物欲横流中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要为了物质上的舒适而丢失了精神上的坦荡,争取做一个谦谦君子,让这种圣贤的教导代代传承,形成国风,带来国运昌泰!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为人却无仁心,礼仪制度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为人却无仁心,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内涵挖掘:礼为政治儒学之开端,仁为心性儒学之始基。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对此,孔子发出无奈的喟叹!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孔子对“仁心”的重视。人,必须要有“仁心”,否则提出再多的外在要求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儒家思想之中,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可以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礼乐又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这一章从表面看只属于那个云波诡谲的乱世,实则不然,《论语.学而》篇也有关于“仁”的相关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心的基础,再由儒家的第二位集大成者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看出,仁心是可以由己及人地进行推广的,推广到其他人,“仁”的境界就会有一种质的飞跃。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如此,“礼乐”所要求的秩序也就自然实现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这一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常怀“仁心”,从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做起,尊敬师长、尊重社会上为我们提供一切服务的劳动者,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力军。也许这种引导不能感化每一个学生,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有良知的,而我们师者的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把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底的“善良”、“仁心”挖掘出来,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早上听闻了道德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
内涵挖掘:孔子用如此坚定的语句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与向往。孔夫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何在?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充分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之核心——忠、恕、仁,这三项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道”,做到“有道”的人就是孔子认为的道德的典范——君子。孔子带领弟子探讨“道”,亦是为了和弟子们一起努力使自己成为谦谦君子,而“道”是一个概述,展开可以包含各种方法,这是指导思想,如果这样理解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子愿意为了这个“指导思想”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了,那就是说,孔子愿意毕生追求能使人成为“君子”的“道”。
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把这个“道”的内涵与当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进行对接、替换。对祖国、对家庭成员、对老师和同学、对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遇到挫折怎么排解坏情绪?别人有难处了应该如何给予关怀与帮助?……所有这些都可以是新时代赋予“道”的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道”的的确确是值得一个人为之毕生追求的真理了。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懂得道义,小人懂得利益。”
内涵挖掘:君子以社会道德公义为准绳,关注社会民生;而小人只考虑自己的事儿,而置社会公义于不顾。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公心,从考虑自己的家庭、班集体做起,多替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考虑,自尊、自爱但不能极端自私,这样才能为和谐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小结
以上,我们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篇目中对高中生人格塑造具有指导意义的语段进行了分析举例,做了初步的尝试。当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濡染、熏陶以至于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绝不是一节课两节课,一篇课文几篇课文就能达成的,效果也不可能像特效药一样立竿见影,这必是一个长线工程,功在千秋。虽然路很长,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意一步一步跋涉而去,不取得真经绝不轻易放弃。
(大连市第十三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
近年来,我们的教材不断革新,总的方向是加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比重,需要背诵的篇目增多。这是在引导我们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职能,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也想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这些节选到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的三观启示功能,潜移默化地对高中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典中濡染人生智慧、规范自己的德行,成为谦谦君子,造福社会。
一、高二学生特点分析
1.能够读懂节选篇目的大意;2.对传统经典篇目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3.对经典篇目的学习热情不高。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讲授本课内容时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熟读成诵2.流畅翻译3.深挖内涵4.联系实际
三、教学举例
1.播放标准的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音量适中、语速恰当。2. 结合书下注释进行初步翻译。3.深挖内涵的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时植入价值观教育。
例如: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追求饱,居住不追求安逸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就是好学了。”
内涵挖掘:这一章分为三个层面:1.不追求物质享乐;2.做事情勤奋,不断勉励自己,说话办事要谨慎;3.向优秀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大部分人的奔波劳碌都是为了“赚钱”,这无疑给人格还未定型、三观还未彻底形成的高中生造成了困惑。到底应该相信“圣贤教诲”还是应该相信“残酷的现实”?难道现在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舒适吗?
其实,孔子在此说的是一个取舍的问题。君子更看重个人的品行修养,如果做某事可获利却因而损害德行,君子是不会去做的。那些廉洁的官员、老师、医者、商人……都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中的君子。我们高中生终会进入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处在何种位置,都应该“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学会在物欲横流中守住做人的底线,不要为了物质上的舒适而丢失了精神上的坦荡,争取做一个谦谦君子,让这种圣贤的教导代代传承,形成国风,带来国运昌泰!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为人却无仁心,礼仪制度对他又有什么用呢?为人却无仁心,音乐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内涵挖掘:礼为政治儒学之开端,仁为心性儒学之始基。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对此,孔子发出无奈的喟叹!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孔子对“仁心”的重视。人,必须要有“仁心”,否则提出再多的外在要求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儒家思想之中,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可以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礼乐又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这一章从表面看只属于那个云波诡谲的乱世,实则不然,《论语.学而》篇也有关于“仁”的相关论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心的基础,再由儒家的第二位集大成者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看出,仁心是可以由己及人地进行推广的,推广到其他人,“仁”的境界就会有一种质的飞跃。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如此,“礼乐”所要求的秩序也就自然实现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这一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常怀“仁心”,从孝顺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做起,尊敬师长、尊重社会上为我们提供一切服务的劳动者,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力军。也许这种引导不能感化每一个学生,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有良知的,而我们师者的工作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把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底的“善良”、“仁心”挖掘出来,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早上听闻了道德真理,让我晚上死去,都可以。
内涵挖掘:孔子用如此坚定的语句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与向往。孔夫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何在?
想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充分了解孔子的儒家思想之核心——忠、恕、仁,这三项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道”,做到“有道”的人就是孔子认为的道德的典范——君子。孔子带领弟子探讨“道”,亦是为了和弟子们一起努力使自己成为谦谦君子,而“道”是一个概述,展开可以包含各种方法,这是指导思想,如果这样理解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子愿意为了这个“指导思想”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了,那就是说,孔子愿意毕生追求能使人成为“君子”的“道”。
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地把这个“道”的内涵与当代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进行对接、替换。对祖国、对家庭成员、对老师和同学、对社会上的其他人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沟通?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遇到挫折怎么排解坏情绪?别人有难处了应该如何给予关怀与帮助?……所有这些都可以是新时代赋予“道”的内涵。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道”的的确确是值得一个人为之毕生追求的真理了。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孔子说:“君子懂得道义,小人懂得利益。”
内涵挖掘:君子以社会道德公义为准绳,关注社会民生;而小人只考虑自己的事儿,而置社会公义于不顾。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公心,从考虑自己的家庭、班集体做起,多替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考虑,自尊、自爱但不能极端自私,这样才能为和谐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小结
以上,我们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篇目中对高中生人格塑造具有指导意义的语段进行了分析举例,做了初步的尝试。当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濡染、熏陶以至于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绝不是一节课两节课,一篇课文几篇课文就能达成的,效果也不可能像特效药一样立竿见影,这必是一个长线工程,功在千秋。虽然路很长,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愿意一步一步跋涉而去,不取得真经绝不轻易放弃。
(大连市第十三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