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子靠养蝗虫致富

来源 :吉林农业·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常人眼里,蝗虫是庄稼的杀手,可在招远农村姑娘刘雨看来,却不是这样。历经4年的坎坷,她硬是把蝗虫变成了发家致富的“财神”。
  
  第一次创业便碰壁
  刘雨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可她并不想像父母一样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放在种地上。学校毕业之后,她先是四处打了几年工,还开过出租车。2002年初,一位朋友想同她一起做回收化工产品下脚料的生意,说挣钱很快,但前期的投资很大。急于改变现状的刘雨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工作几年攒下来的10万元投资进去,不料等到货物全部收齐后,对方却把她“甩了”。
  
  一次出游迷上了蝗虫
  2002年夏天,为放松心情,刘雨和朋友一起去北京旅游。在途经北京一所监狱时,她发现监狱外面有许多类似种植蔬菜的大棚。她上前询问管理人员后,才知道里面饲养的是蝗虫。当时我国不少地方在闹蝗灾,消灭还来不及,怎么还有人饲养蝗虫呢?刘雨很想弄个明白,但管理人员拒绝了她,这更让刘雨心中充满了好奇。
  为揭开心中的疑问,刘雨开始找寻有关蝗虫的资料。得知蝗虫虽然是害虫,但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食用的时候味道也很鲜美。再加上繁殖速度快,养殖投资少、销路广等优势,市场潜力很大。刘雨想,这或许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经过多方打听,刘雨得知河北有一家专门的蝗虫养殖基地,准备去购买成虫。可饲养蝗虫在当时还是一项新鲜的项目,一辈子都是庄稼人的父母对蝗虫更是恨之入骨,父母根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资助。于是,刘雨瞒着父母,拿着仅有的4万多块钱,前往河北找蝗虫。
  
  发家致富阻碍重重
  由于资金紧张,刘雨从招远雇了一辆大货车来到河北,购买了3万多元的蝗虫和1万元的饲养蝗虫专用纱网。结果,刘雨拉回去一看,压死、憋死的蝗虫,足有三尼龙袋子,是买回来的一半。
  为了养殖方便,刘雨在栖霞与招远交界处选了一个种植基地的蔬菜大棚,作为自己的蝗虫养殖基地。拉好购买的纱网之后,刘雨便将商品虫放了进去。一个多月后,这些蝗虫在刘雨的悉心照料下,迅速产卵,不几天就有许多幼虫钻出来了。
  就在刘雨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天,刘雨像往常一样跑到养殖基地附近的庄稼地里割回了一些鲜嫩的青草,傍晚时把青草分放到大棚里,看着蝗虫贪婪地吃着,她的心里涌起一种成就感。可是,第二天早上,当她打开大棚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大棚里的蝗虫全都躺在地上伸直了腿……刘雨找人一化验,发现她割回的青草打过了农药。
  原来,附近种植蔬菜的村民得知她养的是蝗虫,生怕这些蝗虫跑出来危害庄稼,便在自己的菜园附近的草地打上了农药。几个月来的努力全部泡汤,刘雨一时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几天过后,并不甘心失败的刘雨又来到大棚内,发现居然还有一些幼虫并没有死亡。原来,幼虫的孵化有早有晚,早孵化出来的幼虫因吃了打过农药的青草死了,还没有孵化出来的幼虫却存活了下来。刘雨心中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从跌倒处再站起来
  经过农药事件之后,刘雨觉得村民是不可能接受她饲养蝗虫的事实。为避免幼虫再次受到伤害,刘雨带着幸存的幼虫又搬到了招远玲珑镇冯家村。
  地方虽然找到了,但上次的损失使刘雨再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重新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无奈之下,她只能求助父母的帮助。父母虽然身为庄稼人,对蝗虫非常痛恨,但得知女儿的想法后觉得,如果进行养殖,能改变家庭的贫困也是好事,她父母亲不仅自己作了投资,还发动亲戚朋友资助女儿进行养殖。50天之后,带来的幼虫顺利繁殖,并将蝗虫按个销售到了泰安。9500元,刘雨说那是她养蝗虫的第一笔收入。
  2002年底,刘雨养殖的蝗虫已顺利销往莱西、威海、蓬莱等十几家公司。一年下来,纯收入接近10万元。虽然蝗虫的繁殖速度很快,繁殖性较强,但冬天无法进行养殖,达不到买家随买随卖的状态。目前,刘雨正在研究将大棚进行保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进行蝗虫养殖,增加市场供应。
  去年底,刘雨终于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一个出身农村的女孩通过小小的蝗虫,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刘雨还在家中喂养了“面包虫”,并将养殖经验告诉前来咨询的乡亲。刘雨说,自己富裕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她还要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昆虫养殖,共同致富。
其他文献
应该说,那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丰厚且稳定的薪水,融洽的环境,肯努力就有的升职机会。只有一个遗憾:他不想干了。     春梦无痕   我是在初春的乍暖还寒中,生了一场病后冒出这个糊涂想法的。我上司是我朋友,他总不好意思管我,而我是公司的一员,于是我就不得不替他管好我自己———那天,我看着天花板,心中愤愤不平,我想当老板了,我对我朋友说。   他们奇怪地看着我,仿佛我的脸上长出一朵花儿来。   那就当吧
期刊
今年32岁的曹丽芸是广东省清县江口镇人。2000年春节后,她到广州市荔湾区一家社区老人服务中心当了服务员。附近小区60多岁的章奶奶,常来服务中心打牌。2001年8月初的一天,章奶奶在服务中心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再过几天,我和老伴要在好运来酒楼举行婚礼,希望大家能来凑凑热闹。”大家听罢都很惊讶,章奶奶乐呵呵地说:“上个月我的儿子和女儿都回来了,他们说要给我们补办一场婚礼!”在场的许多老人非常不解,认
期刊
文成是肉兔的养殖大县,有3万多农户在养殖,虽然当地有吃兔肉的传统,但养殖大户却都不在当地的农贸市场上销售。  养殖户钟兰平:“我们市场没有,不拉到市场了,我们签了合同。”  养殖户厉旭光:“他们自己拉过去,这个现在8块多一斤,算算还是合算的。”  从村民的口中我们得知,和他们签订了包销协议的人叫王金凤,正是她在政府和养殖户为寻求市场精疲力竭时将这个产业支撑了下来。为此她几度山穷水尽,付出了不小的代
期刊
为了理想,志同道合办工作室   2007年6月,浙江林学院摄影031班的陈翔、蔡莹毕业了。此时,两人的父母已经为他们找好了单位,陈翔父母要儿子去当地一家报社、蔡莹父母则希望女儿进一家电视台,都是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他们却一起拒绝了---他们想开办一个工作室,从事自己热爱的摄影工作。   陈翔是金华人,2003年考入浙江林学院摄影专业,在求学时就经常通过照片展示其在摄影上的天赋。“他的照片特别有感
期刊
2002年10月,我随着企业界改制下岗了。从此,每月那雷打不动的几百元工资无处可领了。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又长期患病在家,一家人都指望着我那点工资过日子呢。现在连这点救命钱都有没有了,以后日子怎么过呢?   为了生计,我只得向朋友借了些钱,在街边摆了卖苹果的小摊,边做小生意边找工作。由于没做过水果生意,进货卖都没有经验,加上羞于向人吆喝,我的苹果总是很少有人问津。“都说天无绝人之路,可老天却怎么处处
期刊
民营经济活跃发达的杭州,始终充盈着一股浓浓的自主创业氛围。而年轻人,始终是创业大军中的有生力量。这些年轻人,有的大学刚毕业就开办了自己的企业,有些工作了几年后放弃别的投身创业。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品味。  几位年轻人,毅然放弃了年薪二三十万元的工作,放弃了“中产阶级”的安逸生活,迈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从他们辞职的那一天起,压力就接踵而至。为了尽快将技术转
期刊
挑战世俗,互联网上收废品  1998 年,家住郑州郊区的刘琼有幸被全国著名学府上海复旦大学录取。然而,因前两年父亲的企业破产,欠了不少外债,刘琼的学费成了大问题。后来,一位同学的父亲建议刘琼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幸运的是,她的申请很快就批下来了。交完学费,刘琼手里只剩下20 多元钱。学校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安排她打扫女生宿舍的两个公共厕所,每月可领取500 元钱。但上大二后,另一位家境贫困的新生分担了
期刊
自认为在大公司做过销售,真正独自创业,却感到缺少太多东西。经商的这一堂课,也许要通过失败教训后才能真正懂。  2001年12月,我结束了在奥妮湖南销售公司业务员的工作,回到家乡重庆自己创业。专家提醒说,初次创业,为尽量减少风险,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理所当然,我觉得找一个产品做代理商最适合我。我将要代理的产品定位于这几个方面:一要有科技含量,二要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三要具市场潜力,四要有广
期刊
网络上有很多身残志坚的创业者,突如其来的打击也曾使他们面对过种种的不便,甚至是失意、颓废和绝望。然而对于生命和生活的热情,使他们最终站立起来,在一种适会自己的商业模式中,找到了生命的尊严与骄傲。     当我们惊喜于电子商务创造的这些商业与人生奇迹时,不能不想到尚在余震中坚持的灾区同胞。在他们中间,无论是身体健康的,还是已经行动不便的,他们的悲伤也许永远不会成为往事——未来的生活却仍要继续。   
期刊
一个没上过大学的普通农家女子,竟然把人们眼中“微不足道”的蝗虫经营成了一个产业,并形成了从孵育、养殖、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完善产业链,在她的手中,一年间竟形成了养殖面积1000平方米、年出棚200万头蝗虫、年创利润10多万元的“蝗虫王国”。这一传奇的主角,是河北省邢台市“长信农发”养殖园的经理马树景,一个被称为与“蝗”共舞,点“虫”成金的女能人。   网上文章指出新鲜路   马树景出生在冀南平原邢台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