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仍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流传至今的典籍在现代社会仍具备极高的实用价值。而新闻报道与写作在为大众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向大众传递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为新闻工作者提供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等思想正是新闻行业需秉承的态度,与此同时,典籍中极富文学内涵的修辞方法在当今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仍旧适用。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并积极从中寻求对自身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实际情况,分析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就其应用技巧与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新闻报道;写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92-03
  一、前言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历经数千年时光的洗礼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旧绽放异彩,对各行各业都具备较为深远的指导意义。在新闻行业中,传统文化为从业人员提供的指导更为丰富,不仅使新闻工作者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应用于自身写作中,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与人生态度更需要新闻工作者加以学习。因此即使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当今社会,新闻工作者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经过漫长时光洗礼而依旧历久弥新的瑰宝,其蕴含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看似与传统文化关联不大,实则关系极为紧密,新闻报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工作者不仅可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典籍中富于感染力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体会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当今人们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新闻工作者更应坚守传统文化中的“仁”“信”思想,同时遵循其中传达的质朴的生活态度。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应用传统文化,不仅可增强语言表述的人文性与艺术性,更能提升新闻报道整体的思想性,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内涵,更具写作美感,更具阅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与引导力,使新闻报道与写作在众多信息获取渠道中脱颖而出,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1]。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旧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人生导向,使相关工作者能够遵循职业操守,为新闻报道与写作贡献力量。
  三、传统文化应用于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中的路径
  (一)新闻写作可借鉴传统典籍中的修辞方式
  新闻报道向读者传达新闻内容。就读者而言,阅读体验尤为重要,良好的阅读体验能够提升新闻报道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新闻报道而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感染力,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是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写作时应当注重增强文字的感染力,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典籍能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修辞方式,使其写作内容更具感染力。学习传统典籍中的修辞方式,不仅能使新闻报道所使用的文字更加生动,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工作者文化素养与写作技能的提升,从而使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作品[2]。
  传统典籍中的修辞方式众多,其中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是“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源于《诗经》,“赋”相当于现今的排比手法,是对思想与事物的铺排,不仅能够增强语言气势,也可以渲染氛围,提升文章感染力。“比”则是一种比拟的修辞方法,借此物与彼物进行对比,使抽象的事物更具象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读者更易理解。“兴”则是借助意象而引发的吟咏,增强文章意蕴,同时引发读者联想。整体而言,将赋比兴的修辞方法应用于新闻报道与写作,能够使新闻事实场景与新闻人物形象更为具体生动,同时构建出整齐紧凑的句群,使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3]。
  在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领域,应用赋比兴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在1995年8月7日新华社的报道中,记者杨明与马小林撰写了《爱德华兹创造跨世纪纪录》一文,出现了“爱德华兹大笑,爱德华兹大叫,爱德华兹兴奋得乱喊乱跳。这位大器晚成的英国选手今天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三级跳远决赛中,以18米29的辉煌腾跃创造了一項属于21世纪的纪录”的导语,这一导语连用了三个排比句式,将爱德华兹破纪录后的兴奋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虽未亲眼得见,但仅通过阅读文字则可获得身临其境之感[4]。
  (二)新闻写作可化用传统诗歌中的好词佳句
  新闻写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无论是新闻形式还是新闻的内容,都应当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与优化读者阅读体验为目标。在信息获取渠道日渐多样的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一旦丧失了可读性,则更难在众多信息渠道中生存。而部分新闻工作者往往难以写出可读性强的文章,其在构造语言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锤炼与思考,因而写出的文字同质化严重,不仅降低了新闻稿件质量,更降低了新闻的可读性,难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新闻的传播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从传统诗歌中借鉴相关的好词佳句,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5]。
  在新闻写作中对诗句的运用可视情况灵活进行,诗句可用于新闻标题,也可用于新闻开头结尾等各处,其中用于新闻标题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在第一时间被标题吸引,提升阅读兴趣。例如1992年3月31日的人民日报转载了深圳特区报记者撰写的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标题即引用了唐代诗人李贺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不仅与季节相契合,更含蓄地表明了新闻事件的重大意义[6]。
  (三)新闻写作可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好品德,在当今社会依旧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在新闻报道与写作领域值得继续发扬。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其内涵博大精深且包罗万象,其宣扬的道德观念至今仍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指导作用。在媒体市场化与新媒体冲击下,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了功利化与庸俗化的倾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有效结合,则能够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7]。   《论语》中较为重要的道德观念是“信”,“信”在书中也拥有了较高的“出镜率”,全书共出现38次。孔子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的反问,将诚信对人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新闻工作者需要坚持正道直行,坚持正义,坚持对真理的追求,作为肩负人民期待与承载社会责任的从业者,新闻写作中的诚信尤为重要。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邵飘萍曾在表述新闻职业理想时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承担责任与使命是其职业道德中不容忽视的部分。
  与此同时,《论语》中关于子张问政的记述,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由此可见,人应当在自身职位上忠于职守,保持勤劳不懈怠的工作方式。在新闻报道与写作领域中,敬业精神更是从业人员应当恪守的职业道德之一。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涉及对信息的采集与报道,这一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及时前往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与新闻事件中涉及的当事人进行交流,以此掌握事件真相,并整理成文字发布,使读者及时获取事件信息。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对自身所承担的工作使命具备正确认知,从而为开展新闻写作奠定坚实基础[8]。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渐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在此情况下,新闻工作者应当时刻保持学习意识,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时得到更新。在《论语》中存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关于求知态度与方法的见解,新闻工作者也应当将其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座右铭,保持“敏而好学”的品质,终身学习,以使自身的写作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从事新闻工作,不仅需要恪守职业道德,更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兼具两者才能有效为新闻行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工作的同时,新闻工作者仍需广泛阅读,多思多问,听取受众反馈意见,进一步学习与成长。
  此外,《论语》作为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为后人传递的是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生活态度在新时代显得尤为可贵,需要进一步传承与发扬。如孔子曾评价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以其质朴的生活态度赢得了孔子的赞誉,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横行,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更为难得。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写作需要付出较多,可能回报并不能与付出对等,甚至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坚守职业道德而可能面临未知的风险。在此情况下,相关从业人员应在工作的同时具备安贫乐道的情操,不慕名利,真正服务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应用于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恰当引用诗词,以免矫揉造作
  新闻报道与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引用诗词仅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引用诗词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当对自身所引用的诗词进行严格筛选,以确保其准确性,对诗词的引用应恰当且适度,不能一味追求新闻报道的文学意蕴,过多或不当地引用诗词,使新闻报道过于矫揉造作。为避免这一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当正确判断在新闻报道中引用诗词的必要性,如一时难以确定诗词引用是否必要,则可暂缓对诗词的引用。所引用的诗词必须与新闻内容紧密相连,不可为引用诗词而引用诗词,将与新闻内容关联不大的诗词生搬硬套,反而降低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此外,也应当注意选取至今仍具备较强生命力的诗词,其内容应当通俗易懂,不应选取过于生僻甚至晦涩难懂的诗词,否则易使读者丧失对新闻报道的阅读兴趣[9]。
  对诗词的引用应当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切忌不加选择地随意滥用诗词,新闻报道的核心任务是“讲故事”,要求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文字的形式表述清楚,而注重遣词造句仅是增强新闻可读性,传达其思想精神,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对诗词的铺排,以免使新闻报道陷入半文半白而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引用诗词也需要与时俱进,既要注意诗词在历史进程中的流变,也要清楚诗词原本的意义,使新闻报道更加准确。在引用诗词前,首先应当明确诗词的本意与引申义,不可望文生义,仅凭字面意思对诗词生搬硬套。例如《诗经》中出现的“七月流火”一词,指的是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而根据字面意思则容易被误解为“天气炎热”,依据字面意思將其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只会贻笑大方[10]。
  (二)合理实施扬弃,去除文化糟粕
  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并不是需要被全盘接纳,而是应当对其进行“扬弃”,以实现批判的吸收,选取其中优秀的部分应用于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而对糟粕部分则需要适当舍弃。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人生观念与价值取向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作对一切人与事的评判标准,甚至被奉为圭臬。以“三纲五常”为首的陈旧的道德评判标准已不能与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对此具备正确认知,使新闻作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圣人的人格往往兼具法律效力,而这一趋势就造成了“为尊者讳”,圣人形象在历史“新闻工作者”的笔下往往是高大的,不存在任何缺陷。以《史记》为例,在对理想人物进行塑造时,“为尊者讳”的思想已逐步体现。《信陵君列传》中记载了信陵君仁厚而爱士的美德,将其塑造为毫无瑕疵的形象。但事实上信陵君曾因畏惧秦国而拒绝收留魏齐,面对虞卿为了朋友而放弃相印的义举,信陵君则不以为然,此类事实在《范雎蔡泽列传》中得到了客观体现,而《信陵君列传》则并未对其收录,以此保全了信陵君作为“尊者”的完美形象。
  这一习惯在现代新闻领域中也时有发生,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塑造正面人物形象而忽略对全景的描写。如儿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而导致终身截瘫的张海迪,在后续人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她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这一人生插曲在大部分新闻工作者的报道中都未曾出现,仅在郭梅尼所著《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中有所呈现。而事实证明,在新闻工作者进行全景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对“为尊者讳”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加以规避,从而使新闻稿件更具真实性[11]。   五、结语
  将传统文化与新闻报道相融合,实际上是思想精神实质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思想精神实质不仅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也包括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人对其进行的实践与更新;思想内容则是思想精神实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既包括新闻报道与写作中涉及的传统修辞方式,也包括新闻报道与写作中运用的传统写作手法。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新闻报道的融合中,应当注重避免写作的机械化与简单化,应当以报道对象与报道题材的差异为依据,采取多角度与多层次的编写方法。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以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当代新闻报道与写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艺.新闻美学视角下新闻采编工作要点[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2):187-189.
  [2] 阳海洪,宋雯超.论桐城派文论对新闻写作的借鉴意义[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02):42-52.
  [3] 王苏娅.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挑战与机遇[J].记者摇篮,2020(11):36-37.
  [4] 布海丽恰木·米吉提.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写作技巧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38-139.
  [5] 田晴.五四運动的媒介镜像[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6] 徐昌昊.萧乾战地报道风格及当代价值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8):49-50.
  [7] 张秋滢.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治新闻报道的对策[J].新闻传播,2020(06):115-116.
  [8] 梁岩,张玉韫.新闻报道受众意识及其叙事策略的当代转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6):128-133.
  [9] 李娟.试论当代新闻文体研究的三个阶段[J].宿州学院学报,2019,34(09):53-57.
  [10] 朱炎皇.新闻报道导向的伦理探讨[J].传媒论坛,2019,2(10):24-25.
  [11] 张庆林.共同体视角下“美丽乡村”议题的报道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9.
  作者简介:陈珮瑶(1993—),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方向:历史学、大众传媒。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借鉴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成功做法,结合本人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深入思考,从政务报道、稿源问题、产业经营、报道内容、人才队伍等五个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运作;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深度影响了公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人们通过手机屏幕,足不出户便可知晓纷纭世事,受众逐渐被媒介挤出现实之外,渐渐失去了欣赏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耐心。个人思考渐渐与现实世界脱节,因为受众眼中的世界与脑中的世界是同一景象,而这些景象无一例外都源于媒介。  关键词:独立思考;网络传播;娱乐化;受众;因素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航拍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拍摄手法,给电视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多便利,用航拍进行电视新闻直播也是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播出的《今日中国·江苏篇》
身高是早期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有效代理指标,它影响着社会分层与阶层流动.研究使用CGSS2015的数据,分析了身高对人们收入欲望的影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身高显著预测人们的收
美国的“长臂管辖”严重威胁我国的法律安全和法律主权,中国目前主要采用制定阻断法的方式反制美国的“长臂管辖”。“长臂管辖”在概念上有一个演进的过程,适用领域不断扩大;在性质上,“长臂管辖”开始成为美国国内法域外管辖或者域外适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美国的“长臂管辖”近年来主要以经济制裁、打击跨国商业贿赂、干涉人权、出口管制等形式出现,“长臂管辖”也逐渐成为美国经济霸权、法律霸权的代名词。商务部制定的《阻断我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在扩大阻断范围、细化具体措施等方面还有完善的余地。我国为了有效应对美国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2年和2017年福建省乡村农业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刻画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村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农业相关产业的内部网络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在网络中的地位持续稳固,金融支持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日渐显现,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服务投入结构变化显著,产业链末端仍以资源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是未来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提供制度支持,引导农业相关产业关联网络搭建,打造高端农业相关
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安波非常重视民族音乐研究工作。他勤于采录和研究,采录的民歌达数百首,并为旧民歌曲调填新词数十首。在延安鲁艺时期,安波学唱了许多民歌,无论哪个地区的民歌,随便点一首,他都能唱出来。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小调大王”和“民歌大王”。在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学习和工作,不仅提高了安波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理论水平,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加强了他的艺术创作能力,为安波今后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是影响区域活动推进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式区域活动强调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建构经验.教师应重视区域活动中问题蕴含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捕捉真问题,向幼儿提出适宜的问题,促使幼儿自主探究问题.随着区域活动的推进,幼儿围绕着问题不断地发现、深入探究.笔者以小班区域活动“彩虹蛋糕店”为例,诠释教师支持问题导向式区域活动的四步骤.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的区域活动允许幼儿根据兴趣及经验自由选择场地、材料、同伴、玩法,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将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进行联结,从而积累有益的经验.一、区域活动中影响幼儿经验积累的因素第一,教师过分主导,幼儿缺少主动探究的动力.区域活动中,常有幼儿处于游离状态,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探究愿望.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融媒体经历了萌动、媒体融合元年以及蓬勃发展等阶段,形成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一背景下,新闻采编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新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探究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的优化策略,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采编;采编流程;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