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可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古诗词教学,侧重于学生的机械记忆,学生成了背诵的机器,谈何欣赏诗词的意境美?谈何情感熏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形象,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以一定的支撑,利于激发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图像及声音信息,所以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以先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随着歌声响起,学生一下子被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和画面吸引住了……当音乐结束时,同学们脸上都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苏轼的欲望和急于想理解词意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欣赏效果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手段。目前,初中生在朗读方面普遍不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朗读意境。它调动学生自觉打开各种感知的渠道,全方位感受“情境”中的诸多信息,并能将以前接触过的零碎的、无规则的材料进行整合,趋向立体化,从而营造一种新的朗读意境。
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考虑到学生很难读出游子的惆怅之情。因此,我们特意采用音像结合,营造朗读意境,结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听几遍,边听边想象,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学生在这特定的朗读情境中激起了有感情朗读诗词的欲望和激情。从而主动去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古诗词朗读欣赏效应。
另外,在语文活动课上,还可以用录音方式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促进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训练。让学生自我鉴赏、自我提高。
三、巧用多媒体,构画想象力
古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的诗词,意境优美,学生完全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并用笔画出心中美妙的图画。巧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学生互相欣赏点评,能够再次激活想象力。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画面中色彩缤纷:“青”、“碧”二字使人联想到树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日”和“帆”字面上并不着色,也同样会使人想到这样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形象的画面,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四、巧用多媒体,悟理升情
感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实现的。因此,通过多媒体运用动静态视觉形象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古诗词教学中的“图文结合”,就是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简明扼要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过程,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却渲染出古诗词的情感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时,随着音乐旋律,屏幕同步显示词句,文字、形象、音乐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此时再出示问题情境:1.开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有何作用?2.“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3.“起舞弄清影”中“弄”好在哪里?能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月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好在哪里?同时以月夜的画面作为背景,图文结合,可感性就非常强了。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查资料、讨论,逐层深入地理解词意。在知识迁移时,我把苏轼的旷达胸怀与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作比较。这时再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肖像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并配以田园生活的图片画面,同学们根据具体可感的诗句和画面去感悟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情怀,从中得到熏陶和领悟。
通过适当运用媒体,完美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蕴蓄到一定阶段,学生主体认识古诗词的内涵、意境就能水到渠成,与诗人的情感就会发生共鸣,最终达到悟理升情的崇高境界。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切忌一味地死记硬背。否则,诗情画意也会变成枯燥乏味。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各种电教媒体组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更使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做到悟情升理。■
一、巧用多媒体,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丰富图像及声音信息,所以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以先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随着歌声响起,学生一下子被具有诗情画意的歌词和画面吸引住了……当音乐结束时,同学们脸上都带着意犹未尽的神情。从而激发了学生了解苏轼的欲望和急于想理解词意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欣赏效果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手段。目前,初中生在朗读方面普遍不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朗读意境。它调动学生自觉打开各种感知的渠道,全方位感受“情境”中的诸多信息,并能将以前接触过的零碎的、无规则的材料进行整合,趋向立体化,从而营造一种新的朗读意境。
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考虑到学生很难读出游子的惆怅之情。因此,我们特意采用音像结合,营造朗读意境,结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听几遍,边听边想象,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最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学生在这特定的朗读情境中激起了有感情朗读诗词的欲望和激情。从而主动去模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古诗词朗读欣赏效应。
另外,在语文活动课上,还可以用录音方式进行古诗词朗读比赛,促进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训练。让学生自我鉴赏、自我提高。
三、巧用多媒体,构画想象力
古诗词,尤其是写景抒情的诗词,意境优美,学生完全可以张开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并用笔画出心中美妙的图画。巧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学生互相欣赏点评,能够再次激活想象力。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画面中色彩缤纷:“青”、“碧”二字使人联想到树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日”和“帆”字面上并不着色,也同样会使人想到这样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学生由抽象的想象到具体形象的画面,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便油然而生。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四、巧用多媒体,悟理升情
感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实现的。因此,通过多媒体运用动静态视觉形象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古诗词教学中的“图文结合”,就是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简明扼要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知过程,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却渲染出古诗词的情感氛围,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时,随着音乐旋律,屏幕同步显示词句,文字、形象、音乐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沉浸其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此时再出示问题情境:1.开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有何作用?2.“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3.“起舞弄清影”中“弄”好在哪里?能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月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好在哪里?同时以月夜的画面作为背景,图文结合,可感性就非常强了。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查资料、讨论,逐层深入地理解词意。在知识迁移时,我把苏轼的旷达胸怀与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作比较。这时再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肖像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并配以田园生活的图片画面,同学们根据具体可感的诗句和画面去感悟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情怀,从中得到熏陶和领悟。
通过适当运用媒体,完美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蕴蓄到一定阶段,学生主体认识古诗词的内涵、意境就能水到渠成,与诗人的情感就会发生共鸣,最终达到悟理升情的崇高境界。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切忌一味地死记硬背。否则,诗情画意也会变成枯燥乏味。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熏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各种电教媒体组织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更使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做到悟情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