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由此诞生了从欧洲至印度洋最近的航线。运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苏伊士城,长度达190公里,在地理上被看作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后,曾多次对其拓宽和疏浚,最新一次疏浚工程于2015年完成,进一步提升了运河的运输能力。
作为世界上重要水道之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不仅对全球海上运输网络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还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自运河开通后,世界主要大国就围绕它的控制权展开了激烈博弈,甚至爆发了战争。从历史大视野看,苏伊士运河的地缘角色及政治意义远超其经济价值。
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帝国
虽然从17世纪末期开始,奥斯曼帝国已呈现没落趋势,但在19世纪初期以前,奥斯曼帝国还具有颇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如1712年,面对逐渐崛起的沙俄,奥斯曼帝国取得第三次俄土战争的胜利,并迫使沙俄签署《帕萨罗维茨条约》。塞利姆三世继位后,奥斯曼帝国更是全面推动现代化改革,即使在守旧派压制下改革最终失败,从中仍可看出奥斯曼帝国的自我调整能力。
虽然衰落趋势不可避免,但凭借其广袤的国土疆域和完整的行政体系,奥斯曼帝国并不会很快崩溃。然而,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开通后,奥斯曼帝国的崩溃速度骤然加快。1875年,塞尔维亚、黑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宣布脱离帝国独立。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使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及保加利亚脱离帝国统治,随后波斯尼亚也被奥匈帝国占领。
苏伊士运河之所以成为压垮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由后者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
历史上,奥斯曼帝国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占据小亚细亚半岛这一“东西通衢之地”。在海上运输技术较为落后的年代,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主要依靠陆上商路。奥斯曼帝国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完全控制小亚细亚半岛,还将周边大片地区,如北非、东欧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陆上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均纳入自身统治之下,完全垄断陆上商路。而且,对一些文明发达地区(如叙利亚和埃及)的兼并,也为奥斯曼帝国带来先进文化,促进了帝国的社会进步。
同样,奥斯曼帝国衰落亦始于陆上商路衰落。随着南非好望角航道开辟,欧洲国家绕过奥斯曼帝国前往亚洲,奥斯曼帝国的国际商业地位下降,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减,严重影响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运转。此外,陆上商路衰落还造成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文化交流减少,间接导致帝国走向文化封闭。
然而,好望角航线路途遥远且天气状况不稳定,在航海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前,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陆上商路依然具备很大竞争优势,这也是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还基本保持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伴隨陆上商路的废弃,奥斯曼帝国财政状况迅速恶化。
苏伊士运河开通,给予奥斯曼帝国重重一击,因为此时奥斯曼帝国对埃及仅剩名义上的“宗主权”,英法等列强已经完全控制埃及。利用苏伊士运河的便利,欧洲到印度洋,乃至亚洲的路途不仅便捷,而且更加安全。伴随陆上商路的废弃,奥斯曼帝国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
延缓英国的衰落
与奥斯曼帝国不同,英国是苏伊士运河开通的重要受益者。
虽然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并成功使其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但到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已呈现明显疲软态势。比如,重要的内燃机驱动机车产生于德国,电话发明于美国,无线电则出现在意大利……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性技术优势已然不复存在。
然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却让英国免于迅速衰落。因为英国此时已建成全球殖民体系,并在世界海上运输通道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庞大消费市场和充足、低价的原材料供应。即使英国本土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与工业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不具优势,但殖民地市场依旧能将其产品有效消化。维持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关键就是海运通畅,绕道好望角不仅耗时过长还增加成本,苏伊士运河则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运输成本的上升。
苏伊士运河开通,使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得到强化。
同时,苏伊士运河开通也大大方便英国强化殖民统治。1857年印度爆发民族大起义时,由于交通状况欠佳,英国在镇压起义之初只能倚仗原有当地驻军,而英国本土援兵则行动迟缓,甚至不得不令一部分侵略军队折返应急,这也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形成较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苏伊士运河开通一举解决英国向殖民地运兵问题,使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得到强化,间接延缓英国衰落。
在运河开通19年后,君士坦丁堡大会公告称,运河为大不列颠帝国保护下的中立区。苏伊士运河区基本沦为英国殖民地。至1936年,英国在各方压力下与埃及签署《英埃同盟条约》,将埃及变为英国“保护国”,并废除英国在埃及的“治外法权”,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埃及主权。但是条约中明文规定,英国有权在“苏伊士运河驻军1万人和飞行员400人”。这给20年后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埋下了伏笔。
1956年11月,英法联合以色列,在军事上打败了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的埃及,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促进中东石油贸易兴盛
石油贸易兴起后,中东石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然而,当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波斯湾地区,主要石油市场大都为欧洲发达国家。如果没有苏伊士运河,中东石油出口欧洲只有两个选择:修建穿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石油管道、绕道好望角的海上通道。可无论哪一种,与开采价格和运送成本都相对低廉的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相比,都毫无优势。
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虽然有限,却仍极大节约中东石油运输耗费,使其开采成本低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大加强了其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力。可以说,苏伊士运河一手促成中东多国的“石油繁荣”。在欧洲工业快速发展时期,苏伊士运河成为欧洲经济“大动脉”,源源不断为欧洲提供发展所必需的工业原料。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苏伊士运河的作用更为凸显,为欧洲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支撑。
时至今日,苏伊士运河仍在国际海运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欧债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出现转移趋势,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矛盾则开始凸显,许多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逐渐下滑。与之相对应,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快速兴起,对能源的需求愈发旺盛;波斯湾的石油开始越来越多向亚太地区出口,苏伊士运河不复往昔繁荣。
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以振兴传统陆上商路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实践,促进了东欧及中亚的陆上物流网络整合。“中欧班列”等有代表性的陆上运输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和亚太对苏伊士运河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
由于功能日渐单一,即便仍属于全球重要水道,可苏伊士运河在全球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在当今新能源崛起背景下,传统能源市场总量已大幅缩小,苏伊士运河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