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肝后肝硬化HBsAg临床意义的新认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n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和方法:对432例住院HBsAg阳性患者进行分组统计研究。结果:肝硬化组68例,HBsAg滴度均在1∶512以下,其中60例失代偿期患者均在1∶128以下(88.1%);非硬化组364例,滴度在1∶512~1∶262 144者308例(84.6%),1∶128以下仅4例(1.4%)。结论:HBsAg浓度变化,对诊断乙肝后肝硬化及估计肝脏代偿功能有很实用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乙肝肝硬化 HBsAg临床意义 新认识
  
  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HBsAg阳性的住院病人432例。
  试剂和方法:用ELISA(酶联免疫)和RPHA(反相血凝)法同时做HBsAg定性试验,以RPHA法滴度为血清浓度依据。两种方法均使用上海"科华"试剂盒。
  
  结 果
  
  肝硬化组68例患者中失代偿期为60例,此60例HBsAg滴度均在1∶128(6孔)以下,占本组88.1%。另外8例中1∶256(7孔)6例,1:512(8孔)2例。各占本组的8.9%和3%。ELISA法阳性、PRHA法阴法4例,全组均小于1∶512(8孔),在364例非硬化组1∶128以下者5例,占不到本组的1.4%,1∶262 144(17孔)308例,占本组的84.6%。从以上统计看出肝硬化患者组HBsAg浓度明显低于非肝硬化者组。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统计观察中我们还发现肝硬化患者在病情稳定好转时HBsAg有上升的趋势,病情恶化时呈下降趋势,甚至RPHA法可以阴性。
  
  讨 论
  
  乙肝后肝硬化的患者HBsAg在血清中的濃度下降,这与肝细胞在病变过程中生理功能损伤有关。因为肝硬化后肝细胞合成蛋白的功能遭到破坏,由肝脏合成的蛋白普遍下降,特别是白蛋白。由于HBsAg也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蛋白成分,所以HBsAg在肝硬化后远较非硬化者合成为少。另外也可能有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因素。我们知道肝脏的血液在正常情况下约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肝硬化时,再生肝细胞小结会压迫周围的门静脉或肝静脉小枝,引起血管闭塞,肝动脉血也因此难以进入肝血窦。这样就造成了肝内循环障碍,不仅是来自静脉的血进不了肝脏,而且肝脏的血回到右心也受到了限制,使经肝脏后进入体循环的血量减少,因而使外周血中HBsAg也减少。
  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①低滴度的HBsAg对乙肝后肝硬化,特别是失代偿期患者有很实用的诊断价值;②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BsAg滴度下降不明显,说明其肝脏代偿功能和/或再生功能比较,肝硬化后HBsAg滴度越低,说明预后越差;③HBsAg阳性的患者,一旦其滴度下降明显时,就需要做排除肝硬化的进一步试验,以便与自愈或治愈过程低滴度的HBsAg加以区别。
其他文献
患者,76歲,退休教师,患慢性肾衰竭行连续性腹膜透析(CAPD)治疗3年,2003年11月因肺部感染及带状疱疹入院。入院查体:T37.6℃,P89次/分,R23次/分,BP150/90mmHg,尿素氮(BUN)10.2mmol/L,血肌酐(SCr)506umol/L。给予头孢地嗪针2g/d,静滴无环鸟苷针0.5g/次,q l 2h 静滴等治疗。第3天患者体温正常,带状疱疹好转,但出现意识模糊、腹泻
期刊
患者,男,44岁。近年来出现小便有时失控,未予注意。1年来经常出现双下肢麻木,有时疼痛。近2个月出现间断性双下肢无力2次,急查血钾2.1mol/L,给予补钾后无力症状好转,并查T3、T4、TSH正常。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鞍区痛觉减退,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腰椎平片未见异常,脊髓MRI检查脊髓圆锥部位未见阳性病变,圆锥终于L1下缘,终丝变粗,直径4mm,且MRI表现为T1加權像呈现高信号,呈现线条
期刊
患儿,女,10岁,反复咳嗽、胸闷、咯血伴发热8个月余。病程中发热呈不规则热型,伴盗汗、乏力。病初发热、咳嗽,咳少量黄色黏痰及少许暗红色血性痰。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肺炎。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病情好转。此后反复发作。于3个月后咳嗽、胸闷加重,伴心慌、气促,咯血呈鲜红色,约20ml,遂来我院就诊。查体:T38.2℃,贫血貌,消瘦,浅表淋巴结不大,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闻及粗中湿性啰音,HR96
期刊
患者,女,53岁,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硬膜麻醉取T12~L1间隙直入法穿刺,当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有明显落空感后,即行气泡压缩试验:注入0.9%NS 3ml,气泡无压缩、无阻力,确认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穿刺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时受阻,同時腔内有鲜血流出,考虑硬膜外导管刺破腔内血管所致;即拔出穿刺针又行第2次穿刺成功后置管仍受阻;病人突感左侧大腿有麻木感,足背剧烈疼痛,立即退
期刊
患者,24岁,未婚,孕产,因孕20周住某卫生院行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引产,产时宫缩不强,给予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1片(200μg),约1小时腹痛剧烈产妇燥动不安,2小时后自阴道排出死胎。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不止,查宫口未开,急转我院。  入院查T36.5℃,P110次/分,BP10/7kPa,精神状态欠佳,轻度盆血貌,心肺查无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耻上触及宫底,取出阴道内填塞之纱布,仍有活动性出血。阴道
期刊
患者,女,52岁,乏力、心悸1个月,无痛性肉眼血尿7天,无明显外伤史。查体:贫血貌,口唇、眼睑苍白,右肾区轻叩痛,患者父母均为多囊肾。临床诊断:①肾性贫血;②肾囊肿。B超检查示:右肾11.0cm×6.6cm×8.6cm,肾盂扩张,直径2.3cm,肾盏轻度扩张,肾盂内可见2.0cm×2.1cm大小低回声区软组织团块,边界清。左肾大小形态正常,肾内结构回声清晰,膀胱探查未见异常。提示:右肾实质占位性病
期刊
患者41岁,因腹部包块3余年,于2002年1月15日入院,平时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中等,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001年12月25日。3年前无意中下腹部摸到包块,约鸡蛋大,活动好,不痛,未在意。1年前在当地医院B超提示“子宫肌瘤”,近1年腹部包块增长加快如足月妊娠,仍不痛,伴腹坠胀不适,食欲下降,较前消瘦,但不明显,时感尿频,大便干结。既往身体健康。22岁结婚,孕3产3,末次妊娠15年前,产后在当地行腹
期刊
资料与方法    47例患者CT检查均表现为鞍区低密度病灶影,且均都进行过CT增强扫描,均经过手术或病理,及影像资料确诊。男32例,女15例,年龄2~70岁。包括颅咽管瘤14例,囊型垂体瘤13例,表皮样囊肿2例,脑囊虫7例,皮样囊肿3例及毛细胞星形细胞瘤8例。采用GE2000螺旋CT机进行横轴位及冠状位平扫,均表现为鞍区低密度病灶影,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将100ml造影剂经静脉注入,速度为3m
期刊
患者35岁,G1PO,末次月经2005年9月2日,预产期2006年7月9日,停经9个月、阵发性腹痛2小时,于2006年7月2日0∶00入院。20岁结婚,既往身体健康。T36.8℃,P80次/分,R20次/分,BP100/70mmHg,头颅无畸形,心肺无异常,宫底剑突下3横指,双下肢无水肿,宫高34cm。产检:腹围98cm,胎方位LOP,胎心音132次/分,规律宫缩40″/21,强、骨盆外测量25-
期刊
患者,女,48岁,以发现子宫肌瘤1年,经期延长伴月经量增多半年,达平素月经量的4~5倍,经期延长达10~15天(平时5~6),近1周伴尿频来体检。  经腹超声检查:子宫前位,体积增大,大小10.9cm×7.4cm多的囊性包块,附壁有等回声乳头状物,大小不等,壁厚毛糙.彩色多普勒可探及较丰富的动脉血流的信号,其旁可见5.5cm×4.0cm的强回声不均匀,可见多发肌瘤核(低回声),最大约3.5cm×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