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是语言训练熟能生巧的表现。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可通过建立正确的普通话语感标准、在“听”的感受训练中建立正确的语感标准、在“读”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语感意识等方法进行。
【关键词】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培养方法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关于语感的论述,最详尽的是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语感论》中所指出的: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笔者认为,针对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情况,应逐渐培养幼儿对普通话语感的把握,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一、 普通话语感与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的学习
普通话语感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感不仅能使学习者建立起正确的语言记忆表象,还可以使学习者对语言有深层的感受,并不断地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不断地运用于实践。久而久之,良好的语言习惯就会形成。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是人一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由儿童语音器官和大脑发育的特点所决定,2~12岁之间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期。其掌握语言的规律是:对语音的掌握最早,约在4岁左右;其次是语法体系的掌握,约在5~6岁;对语义的掌握可以延续到成年。在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学前阶段是逐步掌握口头语言并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幼儿可掌握95%的口头语言,即基本完成口语学习的任务。
在此期间,幼儿表述能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学习正确恰当的口语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四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技能,由简到繁、由短到长地提高表达水平。因此,结合幼儿的发育规律和成长特点,加强对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的培养,抓住幼儿语音发展的最佳时期,可让幼儿从小说好“话”。对此,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地区的幼儿可依据此来进行实践。因为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说普通话会受到母语方言语音系统的干扰,从家庭到学校,从交际到思维,都是长时间处于方言的环境中,这样幼儿就缺乏学习普通话的环境。此外,一些广播、电视传媒中的语言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如一些港台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人们的对话都带有港台腔,不符合幼儿语音发展的要求,如果小孩子模仿,久而久之,说出来的普通话难免会带有港台腔。因此,壮语区及方言区的幼儿应尽量排除母语方言的干扰。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新闻联播》等发音标准的节目,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千方百计地为幼儿提供用普通话表达的机会,为幼儿创造听、说普通话的交际氛围,促进壮语区及方言地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形成。
二、 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方法
语音语感就是口语语感,是口语语感中的表层语感,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更多的体现在语音上,学普通话第一要义是掌握普通话语音。具体而言,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一) 建立正确的普通话语感标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首先应是建立起正确的普通话语感标准。没有标准的概念,语感也就没有依托。理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语感标准形成的重要保证,成人的语言学习不同于儿童,成人的学习要依赖感性,而且还要依赖于理性,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形成能力。
(二)在“听”的感受训练中建立正确的语感标准。语音的学习首先应建立正确的听觉语感标准。语音训练应从听力开始,在听的过程中将普通话语音规律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模式,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听力训练的目的是要在学习者心中建立一个“标准”,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它可以对发音起到一个监督和校正的作用。当然,为了形成一个正确的“标准”,听的内容必须是规范的、标准的读音,可以选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央电视台的播音等。
(三)在“读”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语感意识。有了标准的语音听觉表象,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种种记忆表象。“读”是巩固标准的重要途径,应注意的是,“读”一定要有语言环境,一定要音义结合。建立在语感基础上的普通话培训,应尽量加强“读”的训练,以形成正确的语感意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和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领会到词句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诗词或抒情的文章,分析,朗读,感受,体验,增强语感,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韵味。例如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声调,体会声调搭配的抑扬顿挫;注意音节组合的参差,引导学生读短句时语速稍快,读长句时语速稍慢;注意儿化词,常用的有“一会儿”、“一阵儿”等,朗读时让学生通过去掉“儿”读,用前后比较的方法来感受儿化韵的出现,使语言显得更轻柔,更能读出美的意境;注意轻声,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轻声的规律,加以反复练习、运用、积累,并逐步熟练化、自动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有感情地读,抓住角色去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另外,普通话语感也表现为对音节声、韵、调的敏锐感受力,这包括准确的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音人应用心体会发音器官活动方式的不同,发音部位的不同,来培养对发音器官活动的敏锐感受力,经过大量的语音强化训练,学习者的发音器官才会变得灵活、敏感。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指点幼儿掌握一些语言规律。例如,壮语区方言中,壮语的辅音跟汉语的辅音有明显的差别。主要的差别是:汉语普通话有“zh、ch、sh、r”等卷舌辅音,壮语没有,因此,说普通话时常把卷舌音声母读成其他声母。具体情况如:汉语有“p、t、k、c、q”等送气音,壮语北部方言也没有。壮语有舌面音“ny”,汉语也没有。壮语的[p]、[t]、[k]、[m]等辅音还可以作韵尾,汉语普通话则不行。这些都是广西壮语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障碍。而在进行音素训练时,应注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例如声母中平翘舌的问题,这两组声母的发音方法完全相同,差异主要在发音部位,平舌音是舌尖与上齿背接触,翘舌音则是将舌尖翘起与上腭接触,练习的重点是找准部位,然后是正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最重要的是声调练习,语流中声调的出现比声母、韵母都多,因此,声调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发音,其中声调变形的错误是影响普通话语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声调中调值高低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的,也会影响到普通话语调。在交际的语流中,音节的实际调值会受语流音变规律的制约,很少读得完足,但是在初步练习声调时,一定要把调值读得充分、完足,而且不妨“矫枉过正”,这样才能起到改变习惯的作用。流中的变调也都是在原调基础上发生的,只有读准原调,形成好的语感,变调时才能读得准确、自然。
(四) 通过生活化的训练和强化,建立正确的语感。对于普通话语感训练,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训练,如模拟各种日常生活的会话、实用话题讨论、今日见闻等;又如生活中关心的话题,类似“快乐的礼物”、“水果洗净才能吃”、“饭前为何要洗手”等,尽量让幼儿从有话可说练起,调动他们“我想说”的积极性,让幼儿把学到的语音运用到这些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中,真正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实践证明,语感的培养与形成,遵循生活化原则,与学习者的生活关系越直接,就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语感。
(五)结合思维训练。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普通话语感的最终形成是要使普通话成为语言习惯,也就是让说话人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因为方言区的学生在普通话运用中会“卡壳”,当他说普通话时,要经历一道将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的“手续”,不仅要考虑表述内容,还要想每个字的读音,这样一来,思维的负担就过重,破坏了学生说话时的自然状态。在教学中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幼儿把自己想的东西先写下来,逐渐地形成普通话思维,大量地反复练习后,幼儿发音会更敏捷,普通话运用会更自如。
【作者简介】 黄萍(1979-),女,广西苍梧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和语文教学;黄春萍(1978-),女,广西苍梧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一中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编卢海)
【关键词】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培养方法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关于语感的论述,最详尽的是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语感论》中所指出的: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笔者认为,针对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实际情况,应逐渐培养幼儿对普通话语感的把握,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
一、 普通话语感与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的学习
普通话语感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感不仅能使学习者建立起正确的语言记忆表象,还可以使学习者对语言有深层的感受,并不断地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不断地运用于实践。久而久之,良好的语言习惯就会形成。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幼儿期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是人一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研究表明,由儿童语音器官和大脑发育的特点所决定,2~12岁之间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期。其掌握语言的规律是:对语音的掌握最早,约在4岁左右;其次是语法体系的掌握,约在5~6岁;对语义的掌握可以延续到成年。在儿童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学前阶段是逐步掌握口头语言并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幼儿可掌握95%的口头语言,即基本完成口语学习的任务。
在此期间,幼儿表述能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学习正确恰当的口语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四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技能,由简到繁、由短到长地提高表达水平。因此,结合幼儿的发育规律和成长特点,加强对幼儿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的培养,抓住幼儿语音发展的最佳时期,可让幼儿从小说好“话”。对此,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地区的幼儿可依据此来进行实践。因为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说普通话会受到母语方言语音系统的干扰,从家庭到学校,从交际到思维,都是长时间处于方言的环境中,这样幼儿就缺乏学习普通话的环境。此外,一些广播、电视传媒中的语言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如一些港台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人们的对话都带有港台腔,不符合幼儿语音发展的要求,如果小孩子模仿,久而久之,说出来的普通话难免会带有港台腔。因此,壮语区及方言区的幼儿应尽量排除母语方言的干扰。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新闻联播》等发音标准的节目,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千方百计地为幼儿提供用普通话表达的机会,为幼儿创造听、说普通话的交际氛围,促进壮语区及方言地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形成。
二、 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培养方法
语音语感就是口语语感,是口语语感中的表层语感,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更多的体现在语音上,学普通话第一要义是掌握普通话语音。具体而言,广西壮语区及方言区幼儿普通话语感的培养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一) 建立正确的普通话语感标准。普通话语感的培养首先应是建立起正确的普通话语感标准。没有标准的概念,语感也就没有依托。理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语感标准形成的重要保证,成人的语言学习不同于儿童,成人的学习要依赖感性,而且还要依赖于理性,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才能更快更好地形成能力。
(二)在“听”的感受训练中建立正确的语感标准。语音的学习首先应建立正确的听觉语感标准。语音训练应从听力开始,在听的过程中将普通话语音规律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模式,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听力训练的目的是要在学习者心中建立一个“标准”,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它可以对发音起到一个监督和校正的作用。当然,为了形成一个正确的“标准”,听的内容必须是规范的、标准的读音,可以选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央电视台的播音等。
(三)在“读”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语感意识。有了标准的语音听觉表象,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种种记忆表象。“读”是巩固标准的重要途径,应注意的是,“读”一定要有语言环境,一定要音义结合。建立在语感基础上的普通话培训,应尽量加强“读”的训练,以形成正确的语感意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和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领会到词句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诗词或抒情的文章,分析,朗读,感受,体验,增强语感,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韵味。例如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声调,体会声调搭配的抑扬顿挫;注意音节组合的参差,引导学生读短句时语速稍快,读长句时语速稍慢;注意儿化词,常用的有“一会儿”、“一阵儿”等,朗读时让学生通过去掉“儿”读,用前后比较的方法来感受儿化韵的出现,使语言显得更轻柔,更能读出美的意境;注意轻声,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轻声的规律,加以反复练习、运用、积累,并逐步熟练化、自动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有感情地读,抓住角色去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另外,普通话语感也表现为对音节声、韵、调的敏锐感受力,这包括准确的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发音人应用心体会发音器官活动方式的不同,发音部位的不同,来培养对发音器官活动的敏锐感受力,经过大量的语音强化训练,学习者的发音器官才会变得灵活、敏感。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指点幼儿掌握一些语言规律。例如,壮语区方言中,壮语的辅音跟汉语的辅音有明显的差别。主要的差别是:汉语普通话有“zh、ch、sh、r”等卷舌辅音,壮语没有,因此,说普通话时常把卷舌音声母读成其他声母。具体情况如:汉语有“p、t、k、c、q”等送气音,壮语北部方言也没有。壮语有舌面音“ny”,汉语也没有。壮语的[p]、[t]、[k]、[m]等辅音还可以作韵尾,汉语普通话则不行。这些都是广西壮语区幼儿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障碍。而在进行音素训练时,应注意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例如声母中平翘舌的问题,这两组声母的发音方法完全相同,差异主要在发音部位,平舌音是舌尖与上齿背接触,翘舌音则是将舌尖翘起与上腭接触,练习的重点是找准部位,然后是正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最重要的是声调练习,语流中声调的出现比声母、韵母都多,因此,声调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普通话发音,其中声调变形的错误是影响普通话语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声调中调值高低与普通话有明显差异的,也会影响到普通话语调。在交际的语流中,音节的实际调值会受语流音变规律的制约,很少读得完足,但是在初步练习声调时,一定要把调值读得充分、完足,而且不妨“矫枉过正”,这样才能起到改变习惯的作用。流中的变调也都是在原调基础上发生的,只有读准原调,形成好的语感,变调时才能读得准确、自然。
(四) 通过生活化的训练和强化,建立正确的语感。对于普通话语感训练,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的训练,如模拟各种日常生活的会话、实用话题讨论、今日见闻等;又如生活中关心的话题,类似“快乐的礼物”、“水果洗净才能吃”、“饭前为何要洗手”等,尽量让幼儿从有话可说练起,调动他们“我想说”的积极性,让幼儿把学到的语音运用到这些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中,真正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实践证明,语感的培养与形成,遵循生活化原则,与学习者的生活关系越直接,就越容易形成正确的语感。
(五)结合思维训练。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普通话语感的最终形成是要使普通话成为语言习惯,也就是让说话人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因为方言区的学生在普通话运用中会“卡壳”,当他说普通话时,要经历一道将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的“手续”,不仅要考虑表述内容,还要想每个字的读音,这样一来,思维的负担就过重,破坏了学生说话时的自然状态。在教学中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在训练的最初阶段,让幼儿把自己想的东西先写下来,逐渐地形成普通话思维,大量地反复练习后,幼儿发音会更敏捷,普通话运用会更自如。
【作者简介】 黄萍(1979-),女,广西苍梧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和语文教学;黄春萍(1978-),女,广西苍梧人,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一中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