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坪乡走出一群老板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o521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7年底,武隆县后坪乡有三成的农民告别故土,到广东、浙江、云南等地打工,他们吃苦耐劳,努力打拼,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黄南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外出务工,如今,他已成为后坪乡第一个务工老板。
  “因为没有多少文化,我是凭老实闯‘江湖’,靠胆识创企业。”黄南明道出了他的打工之“道”。
  1983年,初中毕业后的黄南明毅然加入了南下“淘金”的人群。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务工的人很少,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开放,后面的政策肯定越来越好,于是我萌发了外出闯荡的念头。”黄南明说。
  因为没有足够的路费,黄南明只能来到武隆、涪陵等地,帮别人搞基建,下苦力。
  1985年,他用两年积累起的路费乘车来到云南昆明,开始了正式的外出打工生涯。
  山里人特有的老实和勤快让黄南明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份粗活,一干,就是三年。
  “没有技术在外面混是不行的。”看到其他有文化、有技术的工友,每天工作既轻松,挣钱又多,黄南明开了窍:要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才能改变自已的命运。
  在随后的打工生涯中,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88年,黄南明顺利地拿到了昆明邮电学院的中专文凭。1991年至1993年,他又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北京邮电学院的大专文凭。通过学习,黄南明掌握了邮电通讯工程建设方面的大量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黄南明承包到了第一个通讯工程,他从家乡招来50多名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由于没有管理经验、缺乏技术人才,一年下来,工程亏损30多万元,欠民工工资20多万元,民工离他而去,老板对他失去信任。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决心不混出个人样就坚决不回家乡见“江东父老”。此后,他和妻子又开始了给老板打小工的艰苦岁月。他们省吃俭用,每天挖管道、架线,加班干粗活。每月的工钱,除了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外,黄南明都要亲自送到昔日的民工手中,恳请他们回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还清了欠民工的20多万元工资,他用诚信感动了民工,昔日的民工绝大多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用诚信感动了老板,老板重新把工程给了他承包。
   1997年,他花重金聘请了两名技术管理人员,并带领家乡民工一起重新开始。他每天和妻子一道下工地、和民工一起住工棚,工程的每道工序他都和技术员一起严格把关,力求做到质量最好、工期最快,他以质量和信誉赢得了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的信任。这一年,他终于掘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20余万元,也就在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计划工程部第一工程处。
   十年的摸爬滚打,让黄南明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蝶化”成一名拥有工人200余人,施工队12个,施工车辆15辆,资产超过2000万元的现代施工企业老总。
   在黄南明企业的200多名民工中,同乡就有160余人,12名施工队长中有7名来自后坪乡。“我企业里的工人和施工队长基本上都是来自老家的乡亲,现在,我有实力绝不再拖欠他们的工资。”谈起在他那里打工的老乡,黄南明异常亲切。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民工给他的巨大支持,通过企业的技术培训,这些乡亲正逐渐从普通劳力向技术工人转变。
   比起黄南明,刘善兵“出道”要晚得多,不过历尽坎坷的经历却如此相似。
  “你要问我是怎样从打工仔成为一名企业家的,秘诀只有两个字——诚信。”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善兵道出了自己的经营之“道”。
   1997年8月,中专毕业的刘善兵只身来到云南,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生涯。打工初始,刘善兵经常餐风宿露、吃“毛洋芋”,每天的工资不到10元,一年下来,除生活费外所剩无几。
   一年的艰辛打工,刘善兵悟出了一个道理:“给别人打工发不了财,要自己当老板。”
   1999年,刘善兵从家乡招来几个民工,自己当起了小老板,2个月下来,净赚了1万多元。当年下半年,尝到甜头的刘善兵又从后坪老家招来30多名工人,然后通过老乡的帮忙直接从公司承包了通信管道工程,由于头脑聪慧、干事踏实,刘善兵靠诚信和实干按时、按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公司的信任。就这样,刘善兵从小事做起,逐渐承包大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刘善兵就完成了原始积累。2001年,刘善兵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7年的发展,如今,刘善兵的公司拥有办公楼、仓库、停车场共1500平方米,工人500余人,直属施工队25个,施工车辆42辆,资产6000余万元,承接了昆明5区8县和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曲靖州、玉溪市等地的光(电)缆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同时,公司还在重庆从事房地产项目建设。
   成功的刘善兵并没忘记家乡父老,从2001年至今,他先后拿出150余万元,帮助家乡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带动家乡400多父老乡亲走出祖祖辈辈生长的贫瘠大山,通过打工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到目前为止,后坪乡已有30余人在外创业成功,当上了老板。他们的创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的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就业。2007年,后坪乡共向外输出劳动力2279人,创收1000余万元。
其他文献
重庆市渝北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围绕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总目标,大力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着力突出渝北特色,建设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努力构筑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宜居名区。  树立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建设理念  以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为总目标的渝北区,在“宜居渝北”的建设中,贯彻“以人
■ 三大举措确保12%的增长目标    在回答台灣中天电视台记者提出的今年重庆如何实现12%的增长目标时,全国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重点介绍了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三大举措:一是落实中央保增长的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企业的具体措施,帮助企业解决金融危机带来的“融资难”。二是抓投资、保增长,今年有5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其中1500亿元是基础设施投资,1600亿元是工业产业的投资,100
深夜11点,敲门声响。  “爸爸回来了!”十岁男孩肖智洪像小鸟一样,飞一般地跑向门口。  门外,一脸疲惫的父亲满目慈祥。  “爸,陪我打乒乓球,你答应过的!”为了和爸爸过招,肖智洪一直撑着没睡。  父亲点点头,拿起球拍。  父子俩用茶几当球桌,过起招来。  “我赢了!”比赛结束,男孩蹦跳着欢呼。  他并不知道,一年来,父亲历尽艰难,独自完成了七八个人的工作量,为一座百亿级工业园区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重庆,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红色的城市。让每个重庆人引以为豪的是,咱们这座城市,几乎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作出了重大贡献,孕育了众多优秀儿女,演绎了一幕幕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打开重庆史册,三个平凡而又平凡的数字及其背后的故事,折射出熠熠生辉的信念之光,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40%”——无论地位、财富如何变,共产党人的信念永远不能变,心中
“九龙桥修通了!”2009年12月10日下午,万盛区金桥镇金堰村九龙湖水库两岸鞭炮齐鸣,彩旗飞扬。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桥上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娃儿们不用为上学发愁了,村里致富也有希望了!”金堰村村支书张体健兴奋地说,全靠区、镇、村“三级书记联动接访”,解决了大问题!    出行之困    一条钢丝绳,一艘铁皮船,居住在金桥镇九龙湖水库周围的300多名村民,十多年来就靠着这艘简陋的渡船摆渡出行。
新年,胡萌果断出手,在铜梁县城黄金地段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空中花园别墅”。三十出头的胡萌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族,放着同样100多平方米的平层楼房不想住了,一家三口都想尝尝花园小区的鲜。  这些年,坐着铜梁城市扩张的“轿子”,胡萌一家几乎没受“蜗居”的压迫,她见证了铜梁县城的几度扩张。    敢于“图大”,这里的市民不“蜗居”    上世纪90年代,铜梁县城只有三平方公里、三万人口。街道,基本
连续两年,万州工业都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70亿元,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速双双名列全市前茅——    2010年1月6日,万州经济工作会议传出喜讯:2009年,万州区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增速双双名列全市前茅。  “这个速度,终于让万州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万州区经信委主任陈保余说,“连续两年,我们的工业都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70亿元。”
上百名群众拿着锄头、棍棒,气势汹汹地冲向企业,乡领导闻讯赶来,终究没有把这些愤怒的群众挡在厂门之外,喊声、骂声、敲打声、哭声混成一片,整个厂内乱成一团,最后厂房门窗的玻璃几乎全部被砸碎,企业的几个老总被追到厂房的楼顶上……这是曾经发生在城口县高燕乡泰山村燕山锰业公司真实的一幕。然而这次群体性事件,促使锰矿资源丰富的高燕乡,探寻出一条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之道——    “企业110”撑起“保护伞”  
治理结构实行院(所)长负责制、人员管理实行行政聘用制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在党政负责人分设且院(所)负责人是民主党派人士时,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如何实现?选人用人公信度如何提高?2009年,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在33个处级领导干部岗位重新竞聘上岗工作中,以“五用”实现“五公”,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用三项措施实现笔试公平    笔试是竞争上岗的一个重要环节。围绕考什么、怎
时间像流水慢慢变老,重庆直辖11年过去了。  在这座风云际会的城市里,11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城市长大了。  2008年初,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启动生活节奏调查。结果显示,重庆人的步行速度快于北京和上海,仅次于广州。  在重庆,步行速度不仅能反映人的生活节奏,也能反映这个城市增长的节奏与速度。11年来,以“缩短时间”和“延伸空间”为特点的城市建设,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开放主旋律。  肩负着探索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