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7年底,武隆县后坪乡有三成的农民告别故土,到广东、浙江、云南等地打工,他们吃苦耐劳,努力打拼,正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黄南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外出务工,如今,他已成为后坪乡第一个务工老板。
“因为没有多少文化,我是凭老实闯‘江湖’,靠胆识创企业。”黄南明道出了他的打工之“道”。
1983年,初中毕业后的黄南明毅然加入了南下“淘金”的人群。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务工的人很少,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开放,后面的政策肯定越来越好,于是我萌发了外出闯荡的念头。”黄南明说。
因为没有足够的路费,黄南明只能来到武隆、涪陵等地,帮别人搞基建,下苦力。
1985年,他用两年积累起的路费乘车来到云南昆明,开始了正式的外出打工生涯。
山里人特有的老实和勤快让黄南明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份粗活,一干,就是三年。
“没有技术在外面混是不行的。”看到其他有文化、有技术的工友,每天工作既轻松,挣钱又多,黄南明开了窍:要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才能改变自已的命运。
在随后的打工生涯中,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88年,黄南明顺利地拿到了昆明邮电学院的中专文凭。1991年至1993年,他又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北京邮电学院的大专文凭。通过学习,黄南明掌握了邮电通讯工程建设方面的大量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黄南明承包到了第一个通讯工程,他从家乡招来50多名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由于没有管理经验、缺乏技术人才,一年下来,工程亏损30多万元,欠民工工资20多万元,民工离他而去,老板对他失去信任。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决心不混出个人样就坚决不回家乡见“江东父老”。此后,他和妻子又开始了给老板打小工的艰苦岁月。他们省吃俭用,每天挖管道、架线,加班干粗活。每月的工钱,除了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外,黄南明都要亲自送到昔日的民工手中,恳请他们回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还清了欠民工的20多万元工资,他用诚信感动了民工,昔日的民工绝大多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用诚信感动了老板,老板重新把工程给了他承包。
1997年,他花重金聘请了两名技术管理人员,并带领家乡民工一起重新开始。他每天和妻子一道下工地、和民工一起住工棚,工程的每道工序他都和技术员一起严格把关,力求做到质量最好、工期最快,他以质量和信誉赢得了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的信任。这一年,他终于掘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20余万元,也就在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计划工程部第一工程处。
十年的摸爬滚打,让黄南明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蝶化”成一名拥有工人200余人,施工队12个,施工车辆15辆,资产超过2000万元的现代施工企业老总。
在黄南明企业的200多名民工中,同乡就有160余人,12名施工队长中有7名来自后坪乡。“我企业里的工人和施工队长基本上都是来自老家的乡亲,现在,我有实力绝不再拖欠他们的工资。”谈起在他那里打工的老乡,黄南明异常亲切。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民工给他的巨大支持,通过企业的技术培训,这些乡亲正逐渐从普通劳力向技术工人转变。
比起黄南明,刘善兵“出道”要晚得多,不过历尽坎坷的经历却如此相似。
“你要问我是怎样从打工仔成为一名企业家的,秘诀只有两个字——诚信。”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善兵道出了自己的经营之“道”。
1997年8月,中专毕业的刘善兵只身来到云南,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生涯。打工初始,刘善兵经常餐风宿露、吃“毛洋芋”,每天的工资不到10元,一年下来,除生活费外所剩无几。
一年的艰辛打工,刘善兵悟出了一个道理:“给别人打工发不了财,要自己当老板。”
1999年,刘善兵从家乡招来几个民工,自己当起了小老板,2个月下来,净赚了1万多元。当年下半年,尝到甜头的刘善兵又从后坪老家招来30多名工人,然后通过老乡的帮忙直接从公司承包了通信管道工程,由于头脑聪慧、干事踏实,刘善兵靠诚信和实干按时、按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公司的信任。就这样,刘善兵从小事做起,逐渐承包大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刘善兵就完成了原始积累。2001年,刘善兵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7年的发展,如今,刘善兵的公司拥有办公楼、仓库、停车场共1500平方米,工人500余人,直属施工队25个,施工车辆42辆,资产6000余万元,承接了昆明5区8县和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曲靖州、玉溪市等地的光(电)缆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同时,公司还在重庆从事房地产项目建设。
成功的刘善兵并没忘记家乡父老,从2001年至今,他先后拿出150余万元,帮助家乡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带动家乡400多父老乡亲走出祖祖辈辈生长的贫瘠大山,通过打工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到目前为止,后坪乡已有30余人在外创业成功,当上了老板。他们的创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的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就业。2007年,后坪乡共向外输出劳动力2279人,创收1000余万元。
黄南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外出务工,如今,他已成为后坪乡第一个务工老板。
“因为没有多少文化,我是凭老实闯‘江湖’,靠胆识创企业。”黄南明道出了他的打工之“道”。
1983年,初中毕业后的黄南明毅然加入了南下“淘金”的人群。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务工的人很少,但我想,既然是改革开放,后面的政策肯定越来越好,于是我萌发了外出闯荡的念头。”黄南明说。
因为没有足够的路费,黄南明只能来到武隆、涪陵等地,帮别人搞基建,下苦力。
1985年,他用两年积累起的路费乘车来到云南昆明,开始了正式的外出打工生涯。
山里人特有的老实和勤快让黄南明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份粗活,一干,就是三年。
“没有技术在外面混是不行的。”看到其他有文化、有技术的工友,每天工作既轻松,挣钱又多,黄南明开了窍:要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才能改变自已的命运。
在随后的打工生涯中,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1988年,黄南明顺利地拿到了昆明邮电学院的中专文凭。1991年至1993年,他又通过函授学习,拿到了北京邮电学院的大专文凭。通过学习,黄南明掌握了邮电通讯工程建设方面的大量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黄南明承包到了第一个通讯工程,他从家乡招来50多名工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由于没有管理经验、缺乏技术人才,一年下来,工程亏损30多万元,欠民工工资20多万元,民工离他而去,老板对他失去信任。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决心不混出个人样就坚决不回家乡见“江东父老”。此后,他和妻子又开始了给老板打小工的艰苦岁月。他们省吃俭用,每天挖管道、架线,加班干粗活。每月的工钱,除了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外,黄南明都要亲自送到昔日的民工手中,恳请他们回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他还清了欠民工的20多万元工资,他用诚信感动了民工,昔日的民工绝大多数回到了他的身边,他用诚信感动了老板,老板重新把工程给了他承包。
1997年,他花重金聘请了两名技术管理人员,并带领家乡民工一起重新开始。他每天和妻子一道下工地、和民工一起住工棚,工程的每道工序他都和技术员一起严格把关,力求做到质量最好、工期最快,他以质量和信誉赢得了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的信任。这一年,他终于掘到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20余万元,也就在这一年,他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成都军区驻昆通支办计划工程部第一工程处。
十年的摸爬滚打,让黄南明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蝶化”成一名拥有工人200余人,施工队12个,施工车辆15辆,资产超过2000万元的现代施工企业老总。
在黄南明企业的200多名民工中,同乡就有160余人,12名施工队长中有7名来自后坪乡。“我企业里的工人和施工队长基本上都是来自老家的乡亲,现在,我有实力绝不再拖欠他们的工资。”谈起在他那里打工的老乡,黄南明异常亲切。十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民工给他的巨大支持,通过企业的技术培训,这些乡亲正逐渐从普通劳力向技术工人转变。
比起黄南明,刘善兵“出道”要晚得多,不过历尽坎坷的经历却如此相似。
“你要问我是怎样从打工仔成为一名企业家的,秘诀只有两个字——诚信。”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善兵道出了自己的经营之“道”。
1997年8月,中专毕业的刘善兵只身来到云南,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生涯。打工初始,刘善兵经常餐风宿露、吃“毛洋芋”,每天的工资不到10元,一年下来,除生活费外所剩无几。
一年的艰辛打工,刘善兵悟出了一个道理:“给别人打工发不了财,要自己当老板。”
1999年,刘善兵从家乡招来几个民工,自己当起了小老板,2个月下来,净赚了1万多元。当年下半年,尝到甜头的刘善兵又从后坪老家招来30多名工人,然后通过老乡的帮忙直接从公司承包了通信管道工程,由于头脑聪慧、干事踏实,刘善兵靠诚信和实干按时、按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赢得了公司的信任。就这样,刘善兵从小事做起,逐渐承包大工程,仅用两年时间,刘善兵就完成了原始积累。2001年,刘善兵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昆明贝宁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7年的发展,如今,刘善兵的公司拥有办公楼、仓库、停车场共1500平方米,工人500余人,直属施工队25个,施工车辆42辆,资产6000余万元,承接了昆明5区8县和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楚雄州、曲靖州、玉溪市等地的光(电)缆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同时,公司还在重庆从事房地产项目建设。
成功的刘善兵并没忘记家乡父老,从2001年至今,他先后拿出150余万元,帮助家乡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带动家乡400多父老乡亲走出祖祖辈辈生长的贫瘠大山,通过打工创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梦。
到目前为止,后坪乡已有30余人在外创业成功,当上了老板。他们的创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的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就业。2007年,后坪乡共向外输出劳动力2279人,创收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