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百名群众拿着锄头、棍棒,气势汹汹地冲向企业,乡领导闻讯赶来,终究没有把这些愤怒的群众挡在厂门之外,喊声、骂声、敲打声、哭声混成一片,整个厂内乱成一团,最后厂房门窗的玻璃几乎全部被砸碎,企业的几个老总被追到厂房的楼顶上……这是曾经发生在城口县高燕乡泰山村燕山锰业公司真实的一幕。然而这次群体性事件,促使锰矿资源丰富的高燕乡,探寻出一条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谐之道——
“企业110”撑起“保护伞”
“高燕乡是城口县锰矿加工业大乡,加工企业众多,部分村民因各种纠纷与企业发生摩擦,企业一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捅到县领导那里,搞得乡上工作相当被动!”2003年4月,城口县政府办公室的李元华调任高燕乡党委副书记不久,就切身感受到了村企不和的严峻形势。
为了改变现状,高燕乡党委、政府决定主动服务企业,在2005年初,推出了“企业110服务卡”。卡片上不仅注明了乡主要领导和城镇经济办公室7名同志的座机和手机号码,还庄严承诺“24小时全程服务,不推、不等、不过夜”。
“这可给我们企业帮了大忙了!”提起“企业110”,高燕乡的锰矿企业老板们个个称道。
2006年4月29日下午5点,城镇经济办公室值班人员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电话突然响了:“我们是五洲锰业厂的,有一些村民围在厂门前,可能要出事!”
“你们不要着急,我们马上赶到!”
不到3分钟,接电话的张旭和余兴海气喘吁吁地跑到五洲锰业厂门口。情况确实不妙,大元村的谢国培和厂里的质监员正在大声争吵。
“我们辛辛苦苦挖出来的一车矿石,你们咋能说不收就不收呢,这不是明显坑我们吗?”谢国培说得十分在理。
“原来就给你们说过,矿石里不能混普通石头,你这一车矿石明显不符合标准,我们怎么能要?”质监员针锋相对。
双方对骂着,一些拿着木棒的村民时不时地敲打着厂门。
10分钟后,当时分管城镇经济的乡党委副书记李元华、副乡长张禹松闻讯带着其他同志赶到现场。这时前来围观的村民已经有六七十人了。
“村民朋友,你们一定要冷静,有事好商量,千万不能胡来!”李元华高声喊道。
“我们不管,这车矿石他们必须得收,不然我们就砸玻璃!”几十号村民群情激昂,根本不听劝。
李元华一看村民很冲动,立即要求乡干部组成人墙,他站在最前面,大吼道:“你们如果要闹事,就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他这一声吼,把众人震慑住了。接着,李元华放缓了语气,对大伙说:“人家企业来发展,不仅是我们高燕乡的福分,更是我们城口县的福分!”
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解,最终,这场纷争以双方均作出让步而化解。
村民与企业之间发生矛盾,干部居中协调,自发放“企业110服务卡”以来,高燕乡已处理纠纷30余起。
“院坝会”啃下“硬骨头”
为满足乡上锰矿企业对电力的需求量,城口县经过多方协调,决定从开县接一条220千伏专线进入高燕乡。但在线路施工中,必须迁移4座坟。
2005年3月6日,一个特别工作组设在高燕乡城镇经济办公室。经过摸底排查,工作组把突破口选在当地大户汪旭家的那座坟。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工作组就开始到汪家开展工作。正如预料,任凭工作组的同志磨破嘴皮,汪旭就一句话:“迁坟绝对不行!”
按照当地风俗,“不动祖坟”是亘古不变的规矩,而汪家人多势众,又历来重孝。这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僵持一周后,乡上采取第二套方案,动员汪家的长辈给汪旭做工作,仍旧没能打动他那颗“孝心”。
面对这块啃不动的“硬骨头”,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李元华和张禹松却认为:工作越是难做,越需要做。
情急之下,李元华决定开场“院坝会”。经过充分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开始了。
首先,由厂方负责人给大家算经济账,他掰着指头对大家说:“要是电能充足的话,我们企业产量翻番不说,你们挖矿和做工的收入也将翻番。”
接着,汪旭家中的长辈也出来发话:“汪旭啊,全乡的人都盯着我们,我们可背不起断全乡人财路的骂名啊!”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劝说,汪旭有些松口了:“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当个孝子。”
见汪旭态度有所缓和,李元华马上趁热打铁,他端出三碗酒来,对着汪旭说:“你确实是一个孝子,冲着这一点,我敬你三碗酒。”说完,连干三碗白酒。
喝完之后,他平静地说:“不过,我也要数落你几句。你的这种孝,还只是小孝,只有让一方百姓生活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大孝……”
汪旭有些动心了。
“汪旭,你晓得不,为了忙迁坟的事,李书记连自己的婚事都推迟好几次了!”这时,工作组的同志在一旁说,“张乡长折腾了一个月,糖尿病加重了,他连医院都没进……”
汪旭终于被感动了,他当众表态:“我也不是死脑筋,大家说的在理,这坟,我迁!”临走之时,李元华说:“按辈份,我们也是你母亲的儿子,如果今后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担待!”
4座坟终于相继被迁移,线路施工顺利进行。像这样单靠企业根本无法啃动的硬骨头,被乡干部硬啃下来的故事,在高燕乡还有很多。
“和谐协会”巧扮“润滑剂”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高燕乡6个有矿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元,而无矿村的人均纯收入才1000多元。贫富差距的拉大,让一部分村民将矛头迁怒于企业,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企业和村民之间建立起一条矛盾缓冲带,高燕乡决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支部 协会”的新思路,在党委、政府的讨论中浮出水面。
2005年7月,五洲锰业厂所在地大元村二社召开村民大会,成立了“大元村二社厂社和谐协会”,村民杨青平被选为会长,黄如刚、冉龙安等4人被选为常务理事。经过商议,协会定下规则:协会受村党支部领导,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2006年10月,一股刺鼻的硫酸味弥漫在空气中。大元二社村民找到协会告状,协会负责人立马会同大元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召一起,向五洲锰业的总经理秦玉廷反映。秦玉廷当即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排查,经查实,烟尘中的硫酸味确实较以往加重,原因是采用的原料矿石含硫量增多所致。
厂里决定一方面通过协会向村民介绍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立即进行技术整改。很快,刺鼻的硫酸味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村民到企业闹事。
“这在以前,可能早就闹开了。”杨青平深有感触地说。
“我以前对这里的群众有偏见,通过这件事,我感觉这里的群众特亲切。”秦玉廷也感慨地说,“我对今后高燕的发展环境充满信心!”
现在,“大元村四社厂社和谐协会”、“来凤村厂社和谐协会”、“星光村厂社和谐协会”等相继成立,不少村民都成了协会会员。
有了和谐协会,厂社纠纷锐减。全乡2004年发生厂社纠纷97起,2006年仅发生4起,绝大部分矛盾都由“和谐协会”化解了。在和谐的环境中,企业和村民实现了双赢:10多家锰矿企业年产值近3亿元,高燕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2256元,已有500多名村民“洗脚上田”,常年在这些企业务工。
“企业110”撑起“保护伞”
“高燕乡是城口县锰矿加工业大乡,加工企业众多,部分村民因各种纠纷与企业发生摩擦,企业一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捅到县领导那里,搞得乡上工作相当被动!”2003年4月,城口县政府办公室的李元华调任高燕乡党委副书记不久,就切身感受到了村企不和的严峻形势。
为了改变现状,高燕乡党委、政府决定主动服务企业,在2005年初,推出了“企业110服务卡”。卡片上不仅注明了乡主要领导和城镇经济办公室7名同志的座机和手机号码,还庄严承诺“24小时全程服务,不推、不等、不过夜”。
“这可给我们企业帮了大忙了!”提起“企业110”,高燕乡的锰矿企业老板们个个称道。
2006年4月29日下午5点,城镇经济办公室值班人员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电话突然响了:“我们是五洲锰业厂的,有一些村民围在厂门前,可能要出事!”
“你们不要着急,我们马上赶到!”
不到3分钟,接电话的张旭和余兴海气喘吁吁地跑到五洲锰业厂门口。情况确实不妙,大元村的谢国培和厂里的质监员正在大声争吵。
“我们辛辛苦苦挖出来的一车矿石,你们咋能说不收就不收呢,这不是明显坑我们吗?”谢国培说得十分在理。
“原来就给你们说过,矿石里不能混普通石头,你这一车矿石明显不符合标准,我们怎么能要?”质监员针锋相对。
双方对骂着,一些拿着木棒的村民时不时地敲打着厂门。
10分钟后,当时分管城镇经济的乡党委副书记李元华、副乡长张禹松闻讯带着其他同志赶到现场。这时前来围观的村民已经有六七十人了。
“村民朋友,你们一定要冷静,有事好商量,千万不能胡来!”李元华高声喊道。
“我们不管,这车矿石他们必须得收,不然我们就砸玻璃!”几十号村民群情激昂,根本不听劝。
李元华一看村民很冲动,立即要求乡干部组成人墙,他站在最前面,大吼道:“你们如果要闹事,就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他这一声吼,把众人震慑住了。接着,李元华放缓了语气,对大伙说:“人家企业来发展,不仅是我们高燕乡的福分,更是我们城口县的福分!”
经过苦口婆心地劝解,最终,这场纷争以双方均作出让步而化解。
村民与企业之间发生矛盾,干部居中协调,自发放“企业110服务卡”以来,高燕乡已处理纠纷30余起。
“院坝会”啃下“硬骨头”
为满足乡上锰矿企业对电力的需求量,城口县经过多方协调,决定从开县接一条220千伏专线进入高燕乡。但在线路施工中,必须迁移4座坟。
2005年3月6日,一个特别工作组设在高燕乡城镇经济办公室。经过摸底排查,工作组把突破口选在当地大户汪旭家的那座坟。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工作组就开始到汪家开展工作。正如预料,任凭工作组的同志磨破嘴皮,汪旭就一句话:“迁坟绝对不行!”
按照当地风俗,“不动祖坟”是亘古不变的规矩,而汪家人多势众,又历来重孝。这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僵持一周后,乡上采取第二套方案,动员汪家的长辈给汪旭做工作,仍旧没能打动他那颗“孝心”。
面对这块啃不动的“硬骨头”,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李元华和张禹松却认为:工作越是难做,越需要做。
情急之下,李元华决定开场“院坝会”。经过充分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开始了。
首先,由厂方负责人给大家算经济账,他掰着指头对大家说:“要是电能充足的话,我们企业产量翻番不说,你们挖矿和做工的收入也将翻番。”
接着,汪旭家中的长辈也出来发话:“汪旭啊,全乡的人都盯着我们,我们可背不起断全乡人财路的骂名啊!”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劝说,汪旭有些松口了:“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当个孝子。”
见汪旭态度有所缓和,李元华马上趁热打铁,他端出三碗酒来,对着汪旭说:“你确实是一个孝子,冲着这一点,我敬你三碗酒。”说完,连干三碗白酒。
喝完之后,他平静地说:“不过,我也要数落你几句。你的这种孝,还只是小孝,只有让一方百姓生活富裕了,才是真正的大孝……”
汪旭有些动心了。
“汪旭,你晓得不,为了忙迁坟的事,李书记连自己的婚事都推迟好几次了!”这时,工作组的同志在一旁说,“张乡长折腾了一个月,糖尿病加重了,他连医院都没进……”
汪旭终于被感动了,他当众表态:“我也不是死脑筋,大家说的在理,这坟,我迁!”临走之时,李元华说:“按辈份,我们也是你母亲的儿子,如果今后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担待!”
4座坟终于相继被迁移,线路施工顺利进行。像这样单靠企业根本无法啃动的硬骨头,被乡干部硬啃下来的故事,在高燕乡还有很多。
“和谐协会”巧扮“润滑剂”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高燕乡6个有矿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元,而无矿村的人均纯收入才1000多元。贫富差距的拉大,让一部分村民将矛头迁怒于企业,村民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企业和村民之间建立起一条矛盾缓冲带,高燕乡决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支部 协会”的新思路,在党委、政府的讨论中浮出水面。
2005年7月,五洲锰业厂所在地大元村二社召开村民大会,成立了“大元村二社厂社和谐协会”,村民杨青平被选为会长,黄如刚、冉龙安等4人被选为常务理事。经过商议,协会定下规则:协会受村党支部领导,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2006年10月,一股刺鼻的硫酸味弥漫在空气中。大元二社村民找到协会告状,协会负责人立马会同大元村党支部书记王连召一起,向五洲锰业的总经理秦玉廷反映。秦玉廷当即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排查,经查实,烟尘中的硫酸味确实较以往加重,原因是采用的原料矿石含硫量增多所致。
厂里决定一方面通过协会向村民介绍真实情况,另一方面立即进行技术整改。很快,刺鼻的硫酸味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村民到企业闹事。
“这在以前,可能早就闹开了。”杨青平深有感触地说。
“我以前对这里的群众有偏见,通过这件事,我感觉这里的群众特亲切。”秦玉廷也感慨地说,“我对今后高燕的发展环境充满信心!”
现在,“大元村四社厂社和谐协会”、“来凤村厂社和谐协会”、“星光村厂社和谐协会”等相继成立,不少村民都成了协会会员。
有了和谐协会,厂社纠纷锐减。全乡2004年发生厂社纠纷97起,2006年仅发生4起,绝大部分矛盾都由“和谐协会”化解了。在和谐的环境中,企业和村民实现了双赢:10多家锰矿企业年产值近3亿元,高燕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2256元,已有500多名村民“洗脚上田”,常年在这些企业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