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四川进行了“颠覆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科在课程内容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训练,就指望三年后一招击中,虽然近几年,所谓“素质教育”一直在与“应试教育”做着“拉锯战”,新课改的理念早在几年前就略有耳闻,唯高考是命的高中学生在黑暗中也在期盼那一缕曙光,在煎熬中等待。今秋开学,最受社会关注的,无疑就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我省高一年级学生已全部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课改的实施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次大的、深入的改革,既迫切又是必然的,打破了传统教育僵化的模式,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得及时,改得合理。传统教育下培养的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学生不少,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完全有必要进行一次改革。
课改提出了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是重点,前两个维度在课改中更加强调了,实质上说课改的三个目标符合了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改的重要性我们都明了,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变则会通,老师们在困惑的同时也鼓足信心,勇往直前,大谈改革带来的挑战,可课改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该如何?传统教育和新课改后的教育会发生怎样不同的变化?
课改是针对所有地区,并没有规定民族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课程上也不是多上或少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素质低,但这并不是全部事实。反而民族地区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并不比内地的老师少,相反要更多些,这与民族文化差异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说,地理位置确实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因素,闭塞使信息、资源不足,但是我想历史、文化原因更多些,虽说民族地区在各方面比以前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就教育来说,学生对现代教育的满足感并不强,不少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他们本身的影响有多大,曾经有学生就对我说,他当司机都比我挣的钱多,事实上是这么回事,但也看出了学生并不觉得读好书的重要性,这不是说他们天生就不思进取,而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课改虽说给了民族地区教师一个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毛泽东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虽然要适应这次变革,学生也得适应。民族地区教师面临的又是横亘着民族文化差异的学生,传统的观念与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新的思维模式的有一定的区别。新教材的难度提高,能否达到课改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各中学已经进入了高中新教材的学习,在民族地区,我想各位老师或多或少遇到了困难,毕竟我们是山区的中学,地区的差异,学生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课改实施的力度。
近六年的教学使我对民族地区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一是大多数学生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言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不愿意与老师有太多的沟通,一般情况下的启发不起什么作用;二是学习基础薄弱,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低阶段的学校教育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数理化、英语比较糟糕,甚至是语文学科的拼音都成问题,一篇文章的错别字及其多。三是缺乏学习的热情,自觉性极差,懒惰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这可能是源于地理环境,偏僻的山区,尽管现在交通便捷了,通讯发达了,但信息的获得依然是问题,多数农村的学生到高中都还没有走出过大山,感受不到外面的变化,即使身处县城的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也不多,心思用到别处去了,所以有优越的条件也不思进取。
针对这些,课改目标如何实施好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我而言,觉得新理念依然要贯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具体地说,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做一些措施:
一、教学观念一定要变,目标一定要明确。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导,满堂灌,传授式的教学一统江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少能得到发挥,学生也就不愿意参与教学,而现在,我们要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知识的讲授,更注重的是能力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开手让他们走路,老师指引方向就可以了,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不能说他们没兴趣,基础差就依然束缚他们,学着给机会,让他们慢慢改变。
二、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要百花齐放。在注重文本的同时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课改后的教学要活起来才行,让他们尝到思考、质疑、发言的喜悦,不同的课程内容变化不同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讲可以,学生讨论可以,学生自学可以,不拘一格才好,逐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改。学习自觉性差,不爱学习是客观事实,过去为了成绩强迫学生学,而现在倡导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动学习,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规划性的安排,把事情做细,特别要随时督促,过分的信任是不可取,同时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关系会让学生有学的兴趣。尽可能开展一些活动,鼓励学生个性的创造。
四、教师育人,要像爱护花一样关爱学生。尽管90后的学生多粗线条,不太懂得和老师沟通,以至于和老师有不少的矛盾,但把学生培养成才是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师要高素质,而非高姿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
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我们关注,这片土地需要他们创造更辉煌的明天,那么教育必定得先行,怎样的教育适合他们需要我们所有的人思考和探索。
课改的实施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次大的、深入的改革,既迫切又是必然的,打破了传统教育僵化的模式,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得及时,改得合理。传统教育下培养的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学生不少,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完全有必要进行一次改革。
课改提出了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知识和能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是重点,前两个维度在课改中更加强调了,实质上说课改的三个目标符合了课改的核心理念即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改的重要性我们都明了,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变则会通,老师们在困惑的同时也鼓足信心,勇往直前,大谈改革带来的挑战,可课改后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该如何?传统教育和新课改后的教育会发生怎样不同的变化?
课改是针对所有地区,并没有规定民族地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课程上也不是多上或少上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民族地区教育落后是因为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素质低,但这并不是全部事实。反而民族地区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并不比内地的老师少,相反要更多些,这与民族文化差异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说,地理位置确实对教育的发展有制约因素,闭塞使信息、资源不足,但是我想历史、文化原因更多些,虽说民族地区在各方面比以前有了快速的发展,但就教育来说,学生对现代教育的满足感并不强,不少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他们本身的影响有多大,曾经有学生就对我说,他当司机都比我挣的钱多,事实上是这么回事,但也看出了学生并不觉得读好书的重要性,这不是说他们天生就不思进取,而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课改虽说给了民族地区教师一个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毛泽东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虽然要适应这次变革,学生也得适应。民族地区教师面临的又是横亘着民族文化差异的学生,传统的观念与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新的思维模式的有一定的区别。新教材的难度提高,能否达到课改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各中学已经进入了高中新教材的学习,在民族地区,我想各位老师或多或少遇到了困难,毕竟我们是山区的中学,地区的差异,学生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课改实施的力度。
近六年的教学使我对民族地区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一是大多数学生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言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不愿意与老师有太多的沟通,一般情况下的启发不起什么作用;二是学习基础薄弱,因为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低阶段的学校教育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数理化、英语比较糟糕,甚至是语文学科的拼音都成问题,一篇文章的错别字及其多。三是缺乏学习的热情,自觉性极差,懒惰现象严重。(一部分学生)这可能是源于地理环境,偏僻的山区,尽管现在交通便捷了,通讯发达了,但信息的获得依然是问题,多数农村的学生到高中都还没有走出过大山,感受不到外面的变化,即使身处县城的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也不多,心思用到别处去了,所以有优越的条件也不思进取。
针对这些,课改目标如何实施好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我而言,觉得新理念依然要贯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具体地说,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做一些措施:
一、教学观念一定要变,目标一定要明确。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导,满堂灌,传授式的教学一统江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少能得到发挥,学生也就不愿意参与教学,而现在,我们要大胆尝试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除了知识的讲授,更注重的是能力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开手让他们走路,老师指引方向就可以了,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不能说他们没兴趣,基础差就依然束缚他们,学着给机会,让他们慢慢改变。
二、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要百花齐放。在注重文本的同时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课改后的教学要活起来才行,让他们尝到思考、质疑、发言的喜悦,不同的课程内容变化不同的教学模式,老师精讲可以,学生讨论可以,学生自学可以,不拘一格才好,逐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一定要改。学习自觉性差,不爱学习是客观事实,过去为了成绩强迫学生学,而现在倡导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动学习,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规划性的安排,把事情做细,特别要随时督促,过分的信任是不可取,同时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融洽的关系会让学生有学的兴趣。尽可能开展一些活动,鼓励学生个性的创造。
四、教师育人,要像爱护花一样关爱学生。尽管90后的学生多粗线条,不太懂得和老师沟通,以至于和老师有不少的矛盾,但把学生培养成才是教师的职责,所以,教师要高素质,而非高姿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
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我们关注,这片土地需要他们创造更辉煌的明天,那么教育必定得先行,怎样的教育适合他们需要我们所有的人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