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必修课程,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改进等非常重视,但是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远不够的。选修课程作为高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不可忽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需要进行有效地协调。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开课现状;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课程的功能,是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体,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为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为保障。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基本的课程设置都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高职院校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的现状
1.1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对于同一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基础能力不变,应用能力为主,综合能力增强的趋势。高职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主要是保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而选修课程则体现的是市场需求的显著变动。因此,各专业都是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而以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
1.2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而在高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各高职院校和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将精力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专业必修课程中,对于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其一,选修课课时严重不足。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笔者经过对本院和其他几所光谷区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各院校3年教学中,所开设的课时总量从1800学时到2400学时不等,其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大多是7:1,甚至有的学校必修课程的课时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80%。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仍然是以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要求的专业必修课为主,对于学生各方面社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高等职业院校既然是高等教育,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在专业实践、操作,乃至设计、策划方面比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强,更要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发展后劲上体现出“高等”二字。这些素质的培养绝非按部就班地开设必修课能够完成的,而需要更多地依靠选修课的开设。
其二,选修课上课及考核方式单一。在笔者对光谷地区几所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课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选修课仍然在教室中上课,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一些课程,如影视欣赏等,虽然采用了视频播放等方式授课,但是缺乏师生互动,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选修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方面也应该体现出来。但是现行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多数采用的仍然是卷考,或者是以论文的完成作为考试的答卷。这样无法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实在是有悖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其三,学生选课盲目,选而不修。笔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随机询问了几名选报《汽车驾驶》选修课的学生,选修此门课程的原因。多数学生表示,觉得这个课可能跟驾校性质一样,学习后可以去考驾照;也有学生表示,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所以就随便选了一门。而这门课程实际是在说明驾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交规问题和操作问题,以理论为主,根本不包括上车学习。从学生选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几个事实:一、学生选课时并不了解学习内容;二、选修课课程门类数量不足。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学生就更是失去了“选”课的主动性。通常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不会超过10门,学生可选范围较窄;而专业选修课最后的开设,可能就是以专业教师的意见为准,学生们很难自主地去选取自己想上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们发现实际上课内容和自己所想不同,或者根本自己就不想上这门课,学习热情自然不足,选而不修的现象就会出现,而最后的学习效果当然也无法得到保证。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改进思路
根据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目前多数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一些改进。
其一,选修课的作用与功能需要扩充。以往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的是专业边缘课程,用来丰富学生的视野;而公共选修课,主要作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手段。实际上,这些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的联系都不甚紧密,而本身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当今有许多学校对于各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每划分一个专业方向,就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规划和区别。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此项工作简化,把专业方向划分的任务交给专业选修课来完成。让学生在进校之后,首先通过专业必修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定的认知,再由他们自己去决定自己想深入学习的方向。比起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就让他们盲目选定专业方向,由专业选修课来划定专业方向,是一种对学生更加负责的做法。
目前各个学校对于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基本思路,笔者是赞成的,那就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但是社会到底需要学生怎样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的各高职院校未必了解得透彻。例如,有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发现自己请假条不会写,工作总结不会写,缺乏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些同学的工作需要交际应酬,但是当他面对客户的时候却总是说错话;有些同学不堪工作压力,三天两头生病请假......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在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公共选修课时,不能单纯地开设《影视欣赏》一类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更应该注重通过一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
其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需要调整。参考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等国的课程设置,在国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基本上能够达到6:4,选修课是学生进行知识扩展和多方位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生选课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就我国的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尤其是近几年,项目教学法普及风暴铺天盖地,各个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都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项目教学法有没有进入选修课的课堂。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本身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就不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求立即就能达到国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比例,结合我国实际,我们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课比例要争取在五年内达到7:3,这样才能够逐步实现上一点中提出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性质的转变。
其三,选修课的开设形式需要调整。我国高职的选修课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只是授课内容与专业课不同。从选修课程的性质来看,课程的授课形势可以向多样化发展。例如,一些非专业的技能性活动,创意活动,拓展活动,戏剧演出等,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的上课形式。
武汉的高校中已经有部分学校将生存活动或者是拓展活动列入了课程范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开设重视起来。
教学改革从来就不只有一个方向,改革的过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也并非只有一种结果。我国各地和各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各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攀,仲玉英.国外课程结构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以选修与必修课程设置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林筱颖.关于高职公共选修课设置与管理方式的调研报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3]于洁,马吉兆.高职类院校人文选修课建设刍议.赤峰学院学报,2010,5.
[4]雷正光.高职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模式创新.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开课现状;改进措施
高职院校课程的功能,是以促进学生就业为主体,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为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为保障。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基本的课程设置都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1.高职院校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的现状
1.1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对于同一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基础能力不变,应用能力为主,综合能力增强的趋势。高职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主要是保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而选修课程则体现的是市场需求的显著变动。因此,各专业都是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而以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
1.2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而在高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各高职院校和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将精力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专业必修课程中,对于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其一,选修课课时严重不足。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笔者经过对本院和其他几所光谷区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了解,发现各院校3年教学中,所开设的课时总量从1800学时到2400学时不等,其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大多是7:1,甚至有的学校必修课程的课时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80%。目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仍然是以国家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要求的专业必修课为主,对于学生各方面社会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高等职业院校既然是高等教育,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在专业实践、操作,乃至设计、策划方面比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强,更要在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发展后劲上体现出“高等”二字。这些素质的培养绝非按部就班地开设必修课能够完成的,而需要更多地依靠选修课的开设。
其二,选修课上课及考核方式单一。在笔者对光谷地区几所高职院校选修课开课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选修课仍然在教室中上课,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一些课程,如影视欣赏等,虽然采用了视频播放等方式授课,但是缺乏师生互动,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选修课程重在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方面也应该体现出来。但是现行的选修课考试方式,多数采用的仍然是卷考,或者是以论文的完成作为考试的答卷。这样无法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实在是有悖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其三,学生选课盲目,选而不修。笔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随机询问了几名选报《汽车驾驶》选修课的学生,选修此门课程的原因。多数学生表示,觉得这个课可能跟驾校性质一样,学习后可以去考驾照;也有学生表示,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所以就随便选了一门。而这门课程实际是在说明驾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交规问题和操作问题,以理论为主,根本不包括上车学习。从学生选课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几个事实:一、学生选课时并不了解学习内容;二、选修课课程门类数量不足。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学生就更是失去了“选”课的主动性。通常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不会超过10门,学生可选范围较窄;而专业选修课最后的开设,可能就是以专业教师的意见为准,学生们很难自主地去选取自己想上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们发现实际上课内容和自己所想不同,或者根本自己就不想上这门课,学习热情自然不足,选而不修的现象就会出现,而最后的学习效果当然也无法得到保证。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改进思路
根据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目前多数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一些改进。
其一,选修课的作用与功能需要扩充。以往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的是专业边缘课程,用来丰富学生的视野;而公共选修课,主要作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手段。实际上,这些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的联系都不甚紧密,而本身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当今有许多学校对于各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每划分一个专业方向,就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规划和区别。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此项工作简化,把专业方向划分的任务交给专业选修课来完成。让学生在进校之后,首先通过专业必修课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定的认知,再由他们自己去决定自己想深入学习的方向。比起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就让他们盲目选定专业方向,由专业选修课来划定专业方向,是一种对学生更加负责的做法。
目前各个学校对于公共必修课开设的基本思路,笔者是赞成的,那就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但是社会到底需要学生怎样的能力,笔者认为目前的各高职院校未必了解得透彻。例如,有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发现自己请假条不会写,工作总结不会写,缺乏应用文写作能力;有些同学的工作需要交际应酬,但是当他面对客户的时候却总是说错话;有些同学不堪工作压力,三天两头生病请假......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因此,在高职院校真正开设公共选修课时,不能单纯地开设《影视欣赏》一类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更应该注重通过一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
其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需要调整。参考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德国等国的课程设置,在国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基本上能够达到6:4,选修课是学生进行知识扩展和多方位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学生选课的积极性非常高。而就我国的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尤其是近几年,项目教学法普及风暴铺天盖地,各个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都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项目教学法有没有进入选修课的课堂。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本身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就不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求立即就能达到国外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比例,结合我国实际,我们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课比例要争取在五年内达到7:3,这样才能够逐步实现上一点中提出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性质的转变。
其三,选修课的开设形式需要调整。我国高职的选修课程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只是授课内容与专业课不同。从选修课程的性质来看,课程的授课形势可以向多样化发展。例如,一些非专业的技能性活动,创意活动,拓展活动,戏剧演出等,都可以作为选修课的上课形式。
武汉的高校中已经有部分学校将生存活动或者是拓展活动列入了课程范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开设重视起来。
教学改革从来就不只有一个方向,改革的过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也并非只有一种结果。我国各地和各高职院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各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攀,仲玉英.国外课程结构改革的钟摆现象分析——以选修与必修课程设置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2]林筱颖.关于高职公共选修课设置与管理方式的调研报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
[3]于洁,马吉兆.高职类院校人文选修课建设刍议.赤峰学院学报,2010,5.
[4]雷正光.高职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