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说课以其具备教学一体化、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系统全面地梳理教学过程等优点,在全国以竞赛的形式受到广泛推崇。用“涉江而过”作为本论文的主题,除传达一种竞赛的态度与现状外,更多是针对教师对说课知识的拆分、重组认知与说课情感层次梳理的能力而言。好的说课标准,不仅需要有机械解构组合的能力,还必然包含课堂温度创设的智慧。换言之,它应该是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二者相辅相成的处理方法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在本文中,笔者另辟蹊径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对说课做了全新切入角度的诠释。
关键词 说课 说课比赛 说课视角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21
Wade through the River - Physical,
Metaphysical Deconstruction Lessons Game
WANG Lin
(Dongguan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ssons as its integration with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teaching full advantage carding process and other systems in the country in the form of the contest was widely respected. With the "River of it off" as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o the status quo attitude and convey a contest, more knowledge is split Lessons,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emotional level Lessons for teachers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to sort out. Lessons good standard, not only have the ability to deconstruct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but also must contain the wisdom of creating classroom temperature. In other words, it should be composed in the form of a physical + rational metaphysical sensibility refined kernel approach is both complementary to the main line runs through.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own experience to explain lessons from a new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lesson; lesson game; lesson perspective
2012年笔者以广东省计算机类课程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一等奖;其后,以专家身份,先后在市理工学校、市经贸学校、市卫生学校等校担任说课评委,并受各校邀请开设题为《嬗变与开新》的说课专题讲座。
在省赛、国赛参赛阶段,作为一名参赛选手,除却完善说课基本构成元素外,以下两方面是考虑的重心:一是怎样将个人自身的特长结合说课这种表现形式实现最大优化;二是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课题,使理论支撑更扎实、结构拆分更合理。即:个人特色(创新)+说课特色(亮点)= 说课完美呈现。
国赛归来后,我先后应各中职学校邀请,做说课评委并开展相关主题的专家讲座。在不断的归纳、总结、提炼、切换视角中,我对说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古语云:“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这话用以阐述说课很恰宜。在我看来,形而下是说课形式的解构,教师正是通过梳理逻辑、研究趋势、拆分解构、寻找核心要点这些形而下的表,完善理清层次,分析精髓,升华感知这些形而上的里。前者是形,后者为神。而区分说课质量高低的显著标准,是它除却具备“谓之器”形而下的外延,更要有“谓之道”形而上的内涵。在说课竞赛如火如荼之时,目前大部分与说课相关的资料及论文,还仅停留在简单结构介绍,或碎片式讲解的层面上。本文就说课比赛当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结合自身的比赛、评赛经验做了深入剖析,旨在沿说课形式这形而下之“器”上,寻求那形而上之“道”的途径。
1 说课比赛第一层次(外层次),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
古语道:“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至知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探究说课不仅只是对授课思路的结构剖析,更要对说课比赛的规程、评价体系、评委心理等组成形式进行剖析,做到推究它的原理规律并将它总结为理性知识。对这种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我概括为是对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的解构,即:知为耳目。
以形而下的角度来说,说课比赛的三要素为:①教学过程=上课PPT(受众为:学生);②教学设计思路与课程规划=说课PPT(受众为:评委及同行);③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再现=教案。下文围绕上述三要素,以教师的角度来具体阐述说课比赛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 1.1 说课教师语言及仪态的常见问题
教师的语言及仪态在说课比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说课比赛过程中,教师务必注意自身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1)口头语言。其核心要点为:避免说课过程中习惯性口头禅;无论采用何种说课表达方式、风格,都要切记说课过程中的语言皆应考究,始终紧紧围绕着说课的主题,不偏不离,力图精准。(2)肢体语言。其核心要点为:保持微笑、放松的仪态,配合适度的肢体语言,同时与台下的评委、听众有眼神交流。
1.2 制作说课PPT课件的常见问题
(1)PPT课件的排版杂乱。其核心要点为:归类,表格化,系统化。(2)PPT课件的内容、结构不完整。其核心要点为:应对照比赛的评分标准逐一比对,结构一致、确保不遗漏。(3)PPT课件中的文字过多。其核心要点为:“少则得,多则惑”。抓大放小,更有利于竞赛中弹性操作。(4)PPT课件的制作精度不足,基础动画、图片缺乏。其核心要点为:信息化元素的完善(适当应用音乐、视频、FLASH等元素)。
1.3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常见问题
(1)重难点不分,在说课PPT中所展示的课程重难点甚至一致。其核心要点为:课程中重、难点都不应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教学重点是鉴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决定的;而教学难点则是由学情决定的。(2)教法与学法过多。其核心要点为:说课是教师讲述课程主体授课思路的过程,教法学法并非越多越好。过多反有教师授课思路不清晰、授课内容主次不分之嫌。(3)课程设计简单地等于上课过程再现。其核心要点为:分清听课的受众(评委及同行而并非学生)。(4)说课过程中缺乏高度理论依据。其核心要点为:以教育理论、指导思想、五个对接为基准。
1.4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设计趋势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设计趋势应为:一是以就业为导向,联系生活、贴近专业,体现职教特色;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充满新意和活力;三是改革评价方法,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而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呈现出课程的亮点,其核心要点为:一是课程选题时需另辟蹊径,寻求课程的创新点,将冷门变为独树一帜的个性、且不可复制;二是将本人的专业优势融入到课程中,完成技术到艺术的升华过程;三是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强调课程质感。例如,将曾经的实习或企业任职经历,与专业设计经验整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以上就是对第一部分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的探究,它完成的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我们说,赖以认知的能力为知,赖以判断自身的认知与外部知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称作智。以制造一张桌子为例,从桌子的角度上看,这是建造;从树的角度上看,这是破坏。从说课的形式方法上观察,现在许多说课的教师犹如习武对打,走的是基本套路。即:选择雷同的知识切入点、相仿的课程重难点与挖掘深度、相似甚至一致的教法学法……其实即便是同样的课题只要仰观俯察,用不同的切入角度及诠释方法就会有创新,否则,没有深挖的套路本身便会形成人为桎梏,甚至会让课程内容扞格不入、形神俱焚。
2 说课比赛第二层次(内层次),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
2.1 乐学学乐,完成快乐层次与知识层次的转化
儒家有“玩索而有得”一说,孔子亦有“乐学”的名言。我以为,“乐学”这个词正反理解都非常好。乐学:让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学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味到快乐。说课是一个形式命题,归根到底,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根本,学生是检验教学标准的最终评委。那么,针对目前的中职生现状来说,怎样的课堂设置才能够达成乐学并能学乐的目的呢?我用下面这三个字做了简略概括:玩、动、悟。
即:通过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感觉到上课的过程是有趣的玩乐过程。在此前提下,在课堂的环节设置上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基本的前提。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教师将课程传授知识的层次转化提升为快乐的层次,课堂便会被建构成一个有温度之所在。学习是渐悟的过程,“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在学乐中潜移默化地有所得,在学乐中慢慢自我领悟到知识,方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完成创设课堂快乐层次到知识层次的转化。
2.2 本源寻求,强调说课形体与说课本质的转化
(1)说课中辨明析理、循名而择实的必要性。说课,指的是教师说课程的设计、上课的思路、手段与方法。而通过比赛这种形式得以体现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往往为迎合比赛评委,而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所谓“新”的花哨元素。但只要上过中职学生课程的教师们都知道,有些元素看似精彩纷呈,实际操作却花俏有余、甚至寸步难行。“磨砖不成镜”,一堂课程如若没有可操作性便失去了学习和推广价值。所谓“辨之名,析之实”。说课内容的具化是本,说课形式的变化是原。上课的学生是否真有所得,是课程好坏的本质,说课只是众多检验、衡量方法中的一种形式。共名不等于以名乱实,教师亦不该仅仅钻研于说课的繁美枝干,而本末倒置的不去研究其根本,空想而没有经过课堂检验的课程设计是缺乏土壤的花朵,纵然人工栽培给土施肥也无法茁壮妖娆。辨明析理、循名而择实,避免在说课当中过多展现那些只有形体缺乏本质的行为很有必要。
(2)梳理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法的关系。其核心要点为:理解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法在说课当中的物理排列展示这种方式,在实际说课中意义有限。教师更应注重强调的是:说清重点、难点与教师使用的教法、学法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注:此为本人参加国赛课件页面截图):
以上两张PPT页面(图1、图2)说明了这样的逻辑关系:教学重点基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因此,需要课程组织形式配合教法;教学难点基于实际学情和授课目标,因此,需要教学组织形式配合学法。 2.3 拨动心弦,实现单向形式与双重共鸣的转化
双重共鸣是指:听课学生与授课教师产生共鸣;同行评委与说课教师产生共鸣。无论是我们上课的对象——学生,还是我们说课的对象——评委或同行,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与说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与形式之间,而是要通过单向形式这个载体,拨动人心弦,带给人豁然,在不同层次的共鸣中带给同行、学生双重类别的触动与启发。
2.4 直观实用,体现理论支撑与对接实践的转化
(1)以直观角度例证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形态高度。在说课比赛中,教师若用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作为说课的基点,无疑会帮助其打造出更好的课程质地,这能够以直观角度例证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形态高度。如图3、图4所示(注:此为本人参加国赛课件页面截图):
其中:图3是引用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记忆规律遗忘曲线图,与长、短时记忆规律示意图。通过该理论支撑,更好的佐证了该教学设计课程中内容回顾的必要性。图4是在课程尾声的设计中通过加入课堂小结环节设置,从而达到打造专业技术、培养21世纪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创造条件的教学长远目标。(注:21世纪技能为美国Intel公司针对全球推出的最新学习计划)。
(2)与企业工作对接,实用的课堂具体实施设置必不可少。该环节可反映出教师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分解为企业实操步骤,并能检验教师化解实践操作梯度难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策略执行与广告公司运作流程上下图对比,可直观完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目的,切实地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2.5 唯变所适,实现结果思维与应变心理的转化
《易经》有云:“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唯变所适。”用今人的话理解便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说课比赛归根结底是一种竞赛形式,凡比赛便有竞争,结果思维是第一思维。应变能力的心理建设被许多人所忽视,然而通过自身经历与这两年间所见所闻,我发觉说课比赛心理建设,尤其是应变能力的强弱,往往是说课教师最终能否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如前所述,对于本文第一部分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而言,它完成的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即:知为耳目。对于第二部分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而言,它完成的是从知到慧的过程,即:智是头脑。前者为表,后者为里。说课不应仅有恒常而无变化。无论是切换形而下亦或是形而上的视角来看说课,本文作者试图在做的不是消泯差别,而是突出差别。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说课的内外、表里加以甄别、界定,共性个性皆有不同层次、程度的涉猎。如果说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一片沃土,那么教师想灌溉沃土必须先将自己挖成一口深井。在我看来,说课也仅是验证教师水平及课程驾驭能力形式的一个分支。任何形式的呈现方式都有各自的缺陷,说课亦因其局限性决定其自身的片面性。但我相信,思考和探索,开拓与创新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寻求出更好的方法走出这些局限,就如炼金的过程,粉尘、沙粒、粗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层层脱落。
学生时代时,我的美术老师曾这样说:“科学的太阳只有一个,艺术的太阳却有无数个”。我说,既然艺术的太阳有无数个,我们便大可不必重复别人的套路、用过的方法,只要寻求到说课的本源,会发现形式与方法都不过是一种实现目的的途径。教师是不断弯下腰去,从身体与灵魂深处往外掏,又不断站起来,在风中,雨中,温暖的阳光下吸纳感受的职业。说课不应是外加堆砌式,而应是内外兼修的,关注细节,关注脉络,在过程中倾尽全力去感知,就如同那首诗句一般,让我们享受过程:“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 帕斯卡尔著.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说课 说课比赛 说课视角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4.021
Wade through the River - Physical,
Metaphysical Deconstruction Lessons Game
WANG Lin
(Dongguan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 Dongguan, Guangdong 52310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ssons as its integration with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teaching full advantage carding process and other systems in the country in the form of the contest was widely respected. With the "River of it off" as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o the status quo attitude and convey a contest, more knowledge is split Lessons, cognitive restructuring and emotional level Lessons for teachers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to sort out. Lessons good standard, not only have the ability to deconstruct a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but also must contain the wisdom of creating classroom temperature. In other words, it should be composed in the form of a physical + rational metaphysical sensibility refined kernel approach is both complementary to the main line runs through.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his own experience to explain lessons from a new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lesson; lesson game; lesson perspective
2012年笔者以广东省计算机类课程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大赛一等奖;2012年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及说课比赛一等奖;其后,以专家身份,先后在市理工学校、市经贸学校、市卫生学校等校担任说课评委,并受各校邀请开设题为《嬗变与开新》的说课专题讲座。
在省赛、国赛参赛阶段,作为一名参赛选手,除却完善说课基本构成元素外,以下两方面是考虑的重心:一是怎样将个人自身的特长结合说课这种表现形式实现最大优化;二是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课题,使理论支撑更扎实、结构拆分更合理。即:个人特色(创新)+说课特色(亮点)= 说课完美呈现。
国赛归来后,我先后应各中职学校邀请,做说课评委并开展相关主题的专家讲座。在不断的归纳、总结、提炼、切换视角中,我对说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古语云:“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这话用以阐述说课很恰宜。在我看来,形而下是说课形式的解构,教师正是通过梳理逻辑、研究趋势、拆分解构、寻找核心要点这些形而下的表,完善理清层次,分析精髓,升华感知这些形而上的里。前者是形,后者为神。而区分说课质量高低的显著标准,是它除却具备“谓之器”形而下的外延,更要有“谓之道”形而上的内涵。在说课竞赛如火如荼之时,目前大部分与说课相关的资料及论文,还仅停留在简单结构介绍,或碎片式讲解的层面上。本文就说课比赛当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结合自身的比赛、评赛经验做了深入剖析,旨在沿说课形式这形而下之“器”上,寻求那形而上之“道”的途径。
1 说课比赛第一层次(外层次),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
古语道:“欲诚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至知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探究说课不仅只是对授课思路的结构剖析,更要对说课比赛的规程、评价体系、评委心理等组成形式进行剖析,做到推究它的原理规律并将它总结为理性知识。对这种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我概括为是对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的解构,即:知为耳目。
以形而下的角度来说,说课比赛的三要素为:①教学过程=上课PPT(受众为:学生);②教学设计思路与课程规划=说课PPT(受众为:评委及同行);③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再现=教案。下文围绕上述三要素,以教师的角度来具体阐述说课比赛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 1.1 说课教师语言及仪态的常见问题
教师的语言及仪态在说课比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说课比赛过程中,教师务必注意自身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
(1)口头语言。其核心要点为:避免说课过程中习惯性口头禅;无论采用何种说课表达方式、风格,都要切记说课过程中的语言皆应考究,始终紧紧围绕着说课的主题,不偏不离,力图精准。(2)肢体语言。其核心要点为:保持微笑、放松的仪态,配合适度的肢体语言,同时与台下的评委、听众有眼神交流。
1.2 制作说课PPT课件的常见问题
(1)PPT课件的排版杂乱。其核心要点为:归类,表格化,系统化。(2)PPT课件的内容、结构不完整。其核心要点为:应对照比赛的评分标准逐一比对,结构一致、确保不遗漏。(3)PPT课件中的文字过多。其核心要点为:“少则得,多则惑”。抓大放小,更有利于竞赛中弹性操作。(4)PPT课件的制作精度不足,基础动画、图片缺乏。其核心要点为:信息化元素的完善(适当应用音乐、视频、FLASH等元素)。
1.3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常见问题
(1)重难点不分,在说课PPT中所展示的课程重难点甚至一致。其核心要点为:课程中重、难点都不应由教师个人主观决定,教学重点是鉴于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决定的;而教学难点则是由学情决定的。(2)教法与学法过多。其核心要点为:说课是教师讲述课程主体授课思路的过程,教法学法并非越多越好。过多反有教师授课思路不清晰、授课内容主次不分之嫌。(3)课程设计简单地等于上课过程再现。其核心要点为:分清听课的受众(评委及同行而并非学生)。(4)说课过程中缺乏高度理论依据。其核心要点为:以教育理论、指导思想、五个对接为基准。
1.4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设计趋势
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的设计趋势应为:一是以就业为导向,联系生活、贴近专业,体现职教特色;二是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充满新意和活力;三是改革评价方法,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而要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呈现出课程的亮点,其核心要点为:一是课程选题时需另辟蹊径,寻求课程的创新点,将冷门变为独树一帜的个性、且不可复制;二是将本人的专业优势融入到课程中,完成技术到艺术的升华过程;三是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强调课程质感。例如,将曾经的实习或企业任职经历,与专业设计经验整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以上就是对第一部分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的探究,它完成的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我们说,赖以认知的能力为知,赖以判断自身的认知与外部知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称作智。以制造一张桌子为例,从桌子的角度上看,这是建造;从树的角度上看,这是破坏。从说课的形式方法上观察,现在许多说课的教师犹如习武对打,走的是基本套路。即:选择雷同的知识切入点、相仿的课程重难点与挖掘深度、相似甚至一致的教法学法……其实即便是同样的课题只要仰观俯察,用不同的切入角度及诠释方法就会有创新,否则,没有深挖的套路本身便会形成人为桎梏,甚至会让课程内容扞格不入、形神俱焚。
2 说课比赛第二层次(内层次),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
2.1 乐学学乐,完成快乐层次与知识层次的转化
儒家有“玩索而有得”一说,孔子亦有“乐学”的名言。我以为,“乐学”这个词正反理解都非常好。乐学:让学生乐意学,主动学。学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味到快乐。说课是一个形式命题,归根到底,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根本,学生是检验教学标准的最终评委。那么,针对目前的中职生现状来说,怎样的课堂设置才能够达成乐学并能学乐的目的呢?我用下面这三个字做了简略概括:玩、动、悟。
即:通过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感觉到上课的过程是有趣的玩乐过程。在此前提下,在课堂的环节设置上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基本的前提。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教师将课程传授知识的层次转化提升为快乐的层次,课堂便会被建构成一个有温度之所在。学习是渐悟的过程,“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在学乐中潜移默化地有所得,在学乐中慢慢自我领悟到知识,方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完成创设课堂快乐层次到知识层次的转化。
2.2 本源寻求,强调说课形体与说课本质的转化
(1)说课中辨明析理、循名而择实的必要性。说课,指的是教师说课程的设计、上课的思路、手段与方法。而通过比赛这种形式得以体现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往往为迎合比赛评委,而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所谓“新”的花哨元素。但只要上过中职学生课程的教师们都知道,有些元素看似精彩纷呈,实际操作却花俏有余、甚至寸步难行。“磨砖不成镜”,一堂课程如若没有可操作性便失去了学习和推广价值。所谓“辨之名,析之实”。说课内容的具化是本,说课形式的变化是原。上课的学生是否真有所得,是课程好坏的本质,说课只是众多检验、衡量方法中的一种形式。共名不等于以名乱实,教师亦不该仅仅钻研于说课的繁美枝干,而本末倒置的不去研究其根本,空想而没有经过课堂检验的课程设计是缺乏土壤的花朵,纵然人工栽培给土施肥也无法茁壮妖娆。辨明析理、循名而择实,避免在说课当中过多展现那些只有形体缺乏本质的行为很有必要。
(2)梳理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法的关系。其核心要点为:理解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法在说课当中的物理排列展示这种方式,在实际说课中意义有限。教师更应注重强调的是:说清重点、难点与教师使用的教法、学法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注:此为本人参加国赛课件页面截图):
以上两张PPT页面(图1、图2)说明了这样的逻辑关系:教学重点基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因此,需要课程组织形式配合教法;教学难点基于实际学情和授课目标,因此,需要教学组织形式配合学法。 2.3 拨动心弦,实现单向形式与双重共鸣的转化
双重共鸣是指:听课学生与授课教师产生共鸣;同行评委与说课教师产生共鸣。无论是我们上课的对象——学生,还是我们说课的对象——评委或同行,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那么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与说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与形式之间,而是要通过单向形式这个载体,拨动人心弦,带给人豁然,在不同层次的共鸣中带给同行、学生双重类别的触动与启发。
2.4 直观实用,体现理论支撑与对接实践的转化
(1)以直观角度例证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形态高度。在说课比赛中,教师若用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作为说课的基点,无疑会帮助其打造出更好的课程质地,这能够以直观角度例证出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形态高度。如图3、图4所示(注:此为本人参加国赛课件页面截图):
其中:图3是引用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记忆规律遗忘曲线图,与长、短时记忆规律示意图。通过该理论支撑,更好的佐证了该教学设计课程中内容回顾的必要性。图4是在课程尾声的设计中通过加入课堂小结环节设置,从而达到打造专业技术、培养21世纪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创造条件的教学长远目标。(注:21世纪技能为美国Intel公司针对全球推出的最新学习计划)。
(2)与企业工作对接,实用的课堂具体实施设置必不可少。该环节可反映出教师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分解为企业实操步骤,并能检验教师化解实践操作梯度难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策略执行与广告公司运作流程上下图对比,可直观完成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教学目的,切实地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
2.5 唯变所适,实现结果思维与应变心理的转化
《易经》有云:“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唯变所适。”用今人的话理解便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说课比赛归根结底是一种竞赛形式,凡比赛便有竞争,结果思维是第一思维。应变能力的心理建设被许多人所忽视,然而通过自身经历与这两年间所见所闻,我发觉说课比赛心理建设,尤其是应变能力的强弱,往往是说课教师最终能否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3 结语
如前所述,对于本文第一部分形而下的理性组成形式而言,它完成的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即:知为耳目。对于第二部分形而上的感性提炼内核而言,它完成的是从知到慧的过程,即:智是头脑。前者为表,后者为里。说课不应仅有恒常而无变化。无论是切换形而下亦或是形而上的视角来看说课,本文作者试图在做的不是消泯差别,而是突出差别。通过这样的方法,将说课的内外、表里加以甄别、界定,共性个性皆有不同层次、程度的涉猎。如果说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一片沃土,那么教师想灌溉沃土必须先将自己挖成一口深井。在我看来,说课也仅是验证教师水平及课程驾驭能力形式的一个分支。任何形式的呈现方式都有各自的缺陷,说课亦因其局限性决定其自身的片面性。但我相信,思考和探索,开拓与创新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寻求出更好的方法走出这些局限,就如炼金的过程,粉尘、沙粒、粗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层层脱落。
学生时代时,我的美术老师曾这样说:“科学的太阳只有一个,艺术的太阳却有无数个”。我说,既然艺术的太阳有无数个,我们便大可不必重复别人的套路、用过的方法,只要寻求到说课的本源,会发现形式与方法都不过是一种实现目的的途径。教师是不断弯下腰去,从身体与灵魂深处往外掏,又不断站起来,在风中,雨中,温暖的阳光下吸纳感受的职业。说课不应是外加堆砌式,而应是内外兼修的,关注细节,关注脉络,在过程中倾尽全力去感知,就如同那首诗句一般,让我们享受过程:“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2] 帕斯卡尔著.帕斯卡尔思想录[M].何兆武,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