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古人对礼仪十分重视。礼仪教育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幼儿园里,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和行为对幼儿的社会适应及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而最早期家庭教育,则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关键。所谓早期家庭教育,不是指早期就给孩子灌輸各种知识,而是要给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道德礼仪知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礼貌用语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礼貌。而今孩子的礼貌教育越来越不被重视,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民主”,让孩子感觉说话可以毫无顾虑,因而轻易养成了孩子的那种“没大没小”的说话习惯。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看到一些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对家长们大发脾气,甚至抱着父母,对爷爷奶奶拳打脚踢。有的孩子还会坐在小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一甩一甩的;有的则把鞋子脱了,整个人蹲在椅子上;随地吐痰、乱扔饭菜、公共场合大叫大嚷、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看见长辈或熟悉的人当作没看见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因此更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园同步的礼仪教育,使之形成一定的礼仪习惯,以此提高幼儿的礼仪素养。
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巧妙把握教学情景中的礼仪活动。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外部强化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直接强化。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个阶段性的规律,对幼儿的礼仪行为进行了直接的强化。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社会活动的“我与文明手拉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礼仪“三字经”,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积极构建游戏活动中的养成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替代强化是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这种强化往往是在与人游戏活动中最能表现出来。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前获得最佳效果。丰富开展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外部控制外,还需要依赖幼儿的自我控制。自我强化是依据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对自己行为进行的自我肯定或自我批判,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共同生活、游戏,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总之,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因为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只有从幼儿着手,不断对儿童、青少年直至公民反复教育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一代人的素质。(单位: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第二幼儿园)
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巧妙把握教学情景中的礼仪活动。依据社会学习理论,外部强化是对学习行为的一种直接强化。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个阶段性的规律,对幼儿的礼仪行为进行了直接的强化。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社会活动的“我与文明手拉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礼仪“三字经”,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积极构建游戏活动中的养成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替代强化是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它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这种强化往往是在与人游戏活动中最能表现出来。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前获得最佳效果。丰富开展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幼儿礼仪行为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外部控制外,还需要依赖幼儿的自我控制。自我强化是依据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对自己行为进行的自我肯定或自我批判,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共同生活、游戏,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总之,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因为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只有从幼儿着手,不断对儿童、青少年直至公民反复教育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一代人的素质。(单位: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