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庄子》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如支离疏、哀骀它、佝偻丈人等,他们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外在体现。《庄子》在塑造畸人形象时,主要采用了陌生化手法,使得畸人形象鲜明而内涵丰富。
关键词: 《庄子》 畸人形象 陌生化
《庄子》是一部以文学手法阐发自己思想的奇书,奇就奇在庄子不仅有着对天人关系的诗意的哲思,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中的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大宗师》的子舆,《达生》的佝偻丈人,《至乐》的滑介叔,等等,俯拾皆是。何谓畸?《说文解字》云:“畸,残田也。”畸有残的意思。何谓畸人?庄子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大宗师》)细数《庄子》中的畸人,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畸人可分两大类:生理上畸形,如形体丑陋、扭曲之人;心理上畸形,如精神病类的疯人。也就是说畸人是相对于世俗人眼中的正常人而言,这些人和正常人不同,却比正常人更接近天道。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塑造如此众多的畸人形象呢?
《庄子》中有讨论音乐欣赏的一段话:“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意思是:(您的音乐)我起初听起来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下来,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竟而不知所措。可见,庄子是深谙人性和人类的审美心理的,他知道猎奇是人的审美心理中有一种趣味,这种趣味来自人渴望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永远在追逐世界图景中令人感觉陌生的部分,所以审美对象的陌生化才能与人的好奇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达成共鸣。而对于要揭示的哲理来说,这种陌生化能让读者摒除杂念,直接和哲理接触。
下面看庄子是如何用陌生化来塑造畸人形象,让哲理来显现的。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人间世》
支离疏,不知何许人也。他的名字并不叫支离疏,“支离疏”仅仅是代号,是用体貌特征来指代这个人。支离疏到底什么样?支离疏这个人,两颊贴近肚脐,肩膀高过头顶,发髻直指天空,五官朝上翻着,胯骨权当两肋。“支离”是说他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没有长在该长的地方,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疏”是对支离感的引申,因为肢体支离才有各器官疏远、不协调的感觉。这支离疏哪里还有个人样啊。假如在现实生活中,在闹市街口空降这么样一个“人”,目击者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只能是震惊。如果让你生成这个模样,你会如何?估计有人会说:还是让我死了吧。支离疏虽丑,但很健康,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而且偏偏是这个没有人样的人比谁活得都滋润:他替别人缝补洗衣,足以养活自己;用簸箕筛谷物,足以养活十口人。朝廷征兵,支离疏大摇大摆地走在他们中间,也不担心被挑中。朝廷有大型徭役之时,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疾,也可以不参加。朝廷赐给老弱病残粮食的时候,支离疏享受三钟粟、十束柴火。再想想那些肢体健全、相貌清秀的正常人,他们哪里去了?老弱转沟壑,少壮半逃亡。没有人样的支离疏反而过着人的生活,有着人样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的生活化为异物。孰是孰非?孰得孰失?这时再问某些人:你是选择死亡,还是选择以支离疏的模样活着?会有什么答案?在庄子看来,每个生物在其生命的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美丑妍媸之分。为什么支离疏能在乱世得享天年呢?庄子说,这是因为他“支离其形”——似乎有自残的意味,更有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味。仅仅是主动地或被动地遗弃自己的形体就足以在乱世保全天性(庄子认为天道赋予的生命是人最本质最自然的天性),那如果遗弃了“德”的结果会如何呢?会成为餐露吸风、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的神人么?庄子没有说,我也不得而知。
我们接受支离疏的过程,就好比庄子说的听音乐的审美感受:始见之惊,复见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这正是庄子预期的效果。他塑造了一个畸得不能再畸的人物形象——他的畸甚至超过了生物进化的可能,超越了造物主的想象范围。相对于我们正常人的视界,支离疏的生活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那向上的五官怎么喝水吃饭?他那当做肋骨用的胯骨又是如何支配大腿行走的?他那高过头顶的肩膀又是如何挫针治繲的?他那低垂的大脑袋里头又会产生怎样的思想呢?惊奇。除了惊奇还是惊奇。可在《庄子》中众多的畸人中还有更奇特的,比如闉跂支离无脤,他不仅是“支离疏”,而且是跛子,而且没有嘴唇。注意,这个没有嘴唇不能讲话的“支离疏”后来竟然还去“说”卫灵公。如此诡畸的人物如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被吓到,然而,这是文学。文学让我们和现实隔开距离,让我们有勇气去探索在现实中不敢探索的秘密。美国当代美学家M.李普曼对艺术鉴赏有这样的论述:“最初是由对象的某些特质引起的一种激动状态。我们最初不清楚这究竟是种什么特质,只是感到受它的吸引,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在直接接触中、在直觉中去掌握它。这种激动通常还包含着一阵由以上性质引起的愉快的惊奇感。或者不如说,尽管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以上特质做出清晰的判断,就已经对它感到惊奇了。”很不幸,读者被他说中了,越是不能接受“支离疏”这样的人物,读者就越想探个究竟。结果,他们都中了庄子的圈套,因为惊奇而被深深吸引,仿佛化身为了“支离疏”,孤零零地站在《庄子》或者战国那个硝烟四起、民不聊生世界里四处张望,徘徊迷茫——我该怎么活啊?庄子怎么办?庄子给主人公安排了更加离奇命运:支离疏养活十多人,得享天年;哀骀它帮鲁哀公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卫灵公反而看正常人丑了……这些又完全背离了我们的经验和常识。陌生化的手法再次生效。
布莱希特曾对陌生化在戏剧表演中的效果做了如此阐述:“演员力求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外。他所以能达到这个目的,是因为他用奇异的目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表演。这样一来,他所表演的东西就使人有点惊愕。这种艺术使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理所当然的范畴里提高到新的境界。”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表演要求大量的人类知识、生活智慧和对社会重要的事物具有敏锐的理解力。显然,这儿也要经历一个创造过程:这是一种更高的创造,因为它已提高到意识的范围里”。庄子是个高明的作者,既是导演,又是十分敬业的演员,他利用陌生化塑造了一个个畸人形象,把读者困到文中,让读者在错愕和惊奇中迷茫、异化,在不知不觉中摈除了世俗杂念、传统经验,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而后是当头一棒,让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道理自然闪亮。这就是答案么?对不起,庄子没有明说,读者要自己去揣摩。
“陌生化”不仅仅存在于制造间隔,而恰恰正是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消除这种间隔。庄子以陌生化的手法塑造畸人的形象,其目的是使他要表达的哲理意义与我们的理解更加接近,是让主体对客体增加更多、更深的认识。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一个过程、一个程序,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刻地熟悉。
关键词: 《庄子》 畸人形象 陌生化
《庄子》是一部以文学手法阐发自己思想的奇书,奇就奇在庄子不仅有着对天人关系的诗意的哲思,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畸人形象:《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中的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脤、瓮盎大瘿,《大宗师》的子舆,《达生》的佝偻丈人,《至乐》的滑介叔,等等,俯拾皆是。何谓畸?《说文解字》云:“畸,残田也。”畸有残的意思。何谓畸人?庄子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大宗师》)细数《庄子》中的畸人,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畸人可分两大类:生理上畸形,如形体丑陋、扭曲之人;心理上畸形,如精神病类的疯人。也就是说畸人是相对于世俗人眼中的正常人而言,这些人和正常人不同,却比正常人更接近天道。那么,庄子为什么要塑造如此众多的畸人形象呢?
《庄子》中有讨论音乐欣赏的一段话:“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意思是:(您的音乐)我起初听起来感到惊惧,再听下去就逐步松缓下来,听到最后却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无知无识,竟而不知所措。可见,庄子是深谙人性和人类的审美心理的,他知道猎奇是人的审美心理中有一种趣味,这种趣味来自人渴望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好奇心永远在追逐世界图景中令人感觉陌生的部分,所以审美对象的陌生化才能与人的好奇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达成共鸣。而对于要揭示的哲理来说,这种陌生化能让读者摒除杂念,直接和哲理接触。
下面看庄子是如何用陌生化来塑造畸人形象,让哲理来显现的。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人间世》
支离疏,不知何许人也。他的名字并不叫支离疏,“支离疏”仅仅是代号,是用体貌特征来指代这个人。支离疏到底什么样?支离疏这个人,两颊贴近肚脐,肩膀高过头顶,发髻直指天空,五官朝上翻着,胯骨权当两肋。“支离”是说他的身体各个部位都没有长在该长的地方,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疏”是对支离感的引申,因为肢体支离才有各器官疏远、不协调的感觉。这支离疏哪里还有个人样啊。假如在现实生活中,在闹市街口空降这么样一个“人”,目击者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只能是震惊。如果让你生成这个模样,你会如何?估计有人会说:还是让我死了吧。支离疏虽丑,但很健康,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而且偏偏是这个没有人样的人比谁活得都滋润:他替别人缝补洗衣,足以养活自己;用簸箕筛谷物,足以养活十口人。朝廷征兵,支离疏大摇大摆地走在他们中间,也不担心被挑中。朝廷有大型徭役之时,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疾,也可以不参加。朝廷赐给老弱病残粮食的时候,支离疏享受三钟粟、十束柴火。再想想那些肢体健全、相貌清秀的正常人,他们哪里去了?老弱转沟壑,少壮半逃亡。没有人样的支离疏反而过着人的生活,有着人样的人反而丧失了人的生活化为异物。孰是孰非?孰得孰失?这时再问某些人:你是选择死亡,还是选择以支离疏的模样活着?会有什么答案?在庄子看来,每个生物在其生命的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美丑妍媸之分。为什么支离疏能在乱世得享天年呢?庄子说,这是因为他“支离其形”——似乎有自残的意味,更有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味。仅仅是主动地或被动地遗弃自己的形体就足以在乱世保全天性(庄子认为天道赋予的生命是人最本质最自然的天性),那如果遗弃了“德”的结果会如何呢?会成为餐露吸风、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的神人么?庄子没有说,我也不得而知。
我们接受支离疏的过程,就好比庄子说的听音乐的审美感受:始见之惊,复见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这正是庄子预期的效果。他塑造了一个畸得不能再畸的人物形象——他的畸甚至超过了生物进化的可能,超越了造物主的想象范围。相对于我们正常人的视界,支离疏的生活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那向上的五官怎么喝水吃饭?他那当做肋骨用的胯骨又是如何支配大腿行走的?他那高过头顶的肩膀又是如何挫针治繲的?他那低垂的大脑袋里头又会产生怎样的思想呢?惊奇。除了惊奇还是惊奇。可在《庄子》中众多的畸人中还有更奇特的,比如闉跂支离无脤,他不仅是“支离疏”,而且是跛子,而且没有嘴唇。注意,这个没有嘴唇不能讲话的“支离疏”后来竟然还去“说”卫灵公。如此诡畸的人物如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被吓到,然而,这是文学。文学让我们和现实隔开距离,让我们有勇气去探索在现实中不敢探索的秘密。美国当代美学家M.李普曼对艺术鉴赏有这样的论述:“最初是由对象的某些特质引起的一种激动状态。我们最初不清楚这究竟是种什么特质,只是感到受它的吸引,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在直接接触中、在直觉中去掌握它。这种激动通常还包含着一阵由以上性质引起的愉快的惊奇感。或者不如说,尽管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以上特质做出清晰的判断,就已经对它感到惊奇了。”很不幸,读者被他说中了,越是不能接受“支离疏”这样的人物,读者就越想探个究竟。结果,他们都中了庄子的圈套,因为惊奇而被深深吸引,仿佛化身为了“支离疏”,孤零零地站在《庄子》或者战国那个硝烟四起、民不聊生世界里四处张望,徘徊迷茫——我该怎么活啊?庄子怎么办?庄子给主人公安排了更加离奇命运:支离疏养活十多人,得享天年;哀骀它帮鲁哀公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卫灵公反而看正常人丑了……这些又完全背离了我们的经验和常识。陌生化的手法再次生效。
布莱希特曾对陌生化在戏剧表演中的效果做了如此阐述:“演员力求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外。他所以能达到这个目的,是因为他用奇异的目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表演。这样一来,他所表演的东西就使人有点惊愕。这种艺术使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从理所当然的范畴里提高到新的境界。”在布莱希特看来,“这种表演要求大量的人类知识、生活智慧和对社会重要的事物具有敏锐的理解力。显然,这儿也要经历一个创造过程:这是一种更高的创造,因为它已提高到意识的范围里”。庄子是个高明的作者,既是导演,又是十分敬业的演员,他利用陌生化塑造了一个个畸人形象,把读者困到文中,让读者在错愕和惊奇中迷茫、异化,在不知不觉中摈除了世俗杂念、传统经验,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而后是当头一棒,让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道理自然闪亮。这就是答案么?对不起,庄子没有明说,读者要自己去揣摩。
“陌生化”不仅仅存在于制造间隔,而恰恰正是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消除这种间隔。庄子以陌生化的手法塑造畸人的形象,其目的是使他要表达的哲理意义与我们的理解更加接近,是让主体对客体增加更多、更深的认识。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一个过程、一个程序,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刻地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