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流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教育是一段通往崭新世界的生命的旅程。对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是未知的,充满神秘,甚至是不解。
关键词: 对话教育 开放对话 转换文体 再现场景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渐渐明确了自身角色定位,平等、尊重成为当今教学的主色调。老师们渐渐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而自己则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以这样“平等对话”的教育教学理念展开。
当然,对话教学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开放对话空间,在思辨中共识
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在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宽容地接受甚至接纳学生的观点、质疑。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学生对教师、对作者不再盲从,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适时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听听学生的声音,并加以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课文用较为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天游峰的高,用游人攀登天游峰时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反衬老人打扫天游峰的不易。然而在文中老人的话语里却更多的是一份轻松、自在。那老人打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呢?老师抛出的这一话题激起千层浪。
生:我觉得老人打扫天游峰是累的。一千多级的石级,每天扫一遍,一般的人是不敢尝试的。
师:我也去过天游峰,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伟大。
生:我觉得老人已经习惯了这一工作,他扫一程,歇一程,在工作的同时欣赏这天游峰的美景,也是一大快事。
师:似乎也有理。
生:可他毕竟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般老人在这个年纪都可以安享晚年了。再说,老人又那么瘦,吃的也只是大米、青菜这样简单的食物,与其做伴的也只有不会说会的花鸟。
师:一般老人在这个年纪,都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了。
生:老人尽管年纪已经很大,皮肤也因为长年累月的阳光直射而变得黝黑,但老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充满自信。更重要的是老人在这里吃自己种的粮食,享受自己的劳动带给别人的快乐,自己的心里也是非常快乐的。虽然天游峰高、险,然而老人因为热爱这样的一份工作,所以享受。
这是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开放式的、互动式的、演进式的对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开放了思辨空间,学生不是各自罗列自己的观点,而是寻找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不断倾听和吸纳别人的观点,并以此激发自己的新思考。这样,文本不断被整合,老人的形象变得伟岸,文本的育人价值也在辩论中得到放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在对话中得到锤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学生越热烈,教师越冷静,关键时刻在油锅里加一滴水,迎来更多回应。
二、转换文本语言,在表演中泄情
人都有表演的欲望,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的程度不一样。对孩子来说,表演的欲望更为强烈,喜欢自己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语文教学中经常在表演中对话,更容易激起共鸣,再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主要有这样两种表演形式:
1.直接扮演文本中的角色
《半截蜡烛》一课,是一篇剧本,比较适合表演。让孩子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孩子一听说排练剧本,热情被极大激发。于是,开始熟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合作练习排练。并在全班交流,组际评价。在表演与评价中,充分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镇定,以及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高尚情操。
当然,表演并不是第二课时的专利,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和朗读课文。教学《月亮湾》一课,教学生字“绕”“缓”时,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左右手配合。无需多言,在慢慢转动中,自然理解了两个字的意思。
2.转化角色扮演
将自己转化成与文本中的内容相关的其他角色,可以是小记者、小导游……如在学完《月亮湾》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成为月亮湾的小村长,带领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月亮湾。戴上村长帽子的孩子显得十分认真,从村前到村后,向大家一一介绍。这样文本语文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在填空中扮演
在文本中,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可以激活读者思维,建立起读者与文本、与作者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提高文本的育人价值。在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条件,巧设话题,往往学生的感悟就能达到另一高度。《诺贝尔》一文中,诺贝尔研制炸药成功后,尽管自己被炸得满身鲜血,依然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
师:在洁白的病房里,诺贝尔的周围鲜花簇拥,镁光灯闪烁,记者们蜂拥而至,有的问……(把话筒递到学生跟前)
生:诺贝尔先生,当爆炸声响起,墙壁、仪器劈头盖脸砸来,你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失去,你害怕吗?
生:诺贝尔先生,你为研制炸药牺牲了亲人,自己也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后悔吗?
生:尊敬的诺贝尔先生,你为炸药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你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把你赶到游船上,你孤独吗?
……
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抛出,这其实也是学生心里的困惑,待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疑惑后,教师继续引导:
师:这些事诺贝尔一一经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再次把话筒送给学生
生:我也害怕死,可我更想成功研制炸药!
生:我也痛苦过,我也孤独过,可发明炸药是可以真正造福人类的,我必须坚持。相信总有一天人们是能理解我的。
……
诺贝尔的形象在孩子的采访与被采访中鲜活。孩子不仅感受到其对于自己钟爱事业的执著,更感受到其是一个有生命的人的,流淌着鲜血的人,这样,人物的形象不再被标签化。
表演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教师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文本的基调和态势,在热闹的表演之余缺乏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学生深度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那么表演就成为“被逼”和“形式”上的追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生命成长是无益的。
三、再现活动场景,在实验中悟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对于小孩子来说,在实验中探究的欲望更强烈。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与思考。
如《学会合作》一课,教师安排了“瓶中取球”的实验。在几组的实验中,有的没有从瓶中取出球,有的陆续取出,孩子由衷感到“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课文的观点不需强加,孩子欣然接受。
总之,对话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对话教学是一种情感的积淀和迸发,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基点,教师审时度势,用心呵护学生。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关键词: 对话教育 开放对话 转换文体 再现场景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渐渐明确了自身角色定位,平等、尊重成为当今教学的主色调。老师们渐渐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而自己则适时引导,课堂教学以这样“平等对话”的教育教学理念展开。
当然,对话教学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文本,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开放对话空间,在思辨中共识
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在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宽容地接受甚至接纳学生的观点、质疑。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学生对教师、对作者不再盲从,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适时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听听学生的声音,并加以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课文用较为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天游峰的高,用游人攀登天游峰时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反衬老人打扫天游峰的不易。然而在文中老人的话语里却更多的是一份轻松、自在。那老人打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呢?老师抛出的这一话题激起千层浪。
生:我觉得老人打扫天游峰是累的。一千多级的石级,每天扫一遍,一般的人是不敢尝试的。
师:我也去过天游峰,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伟大。
生:我觉得老人已经习惯了这一工作,他扫一程,歇一程,在工作的同时欣赏这天游峰的美景,也是一大快事。
师:似乎也有理。
生:可他毕竟是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一般老人在这个年纪都可以安享晚年了。再说,老人又那么瘦,吃的也只是大米、青菜这样简单的食物,与其做伴的也只有不会说会的花鸟。
师:一般老人在这个年纪,都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了。
生:老人尽管年纪已经很大,皮肤也因为长年累月的阳光直射而变得黝黑,但老人的眼睛炯炯有神,充满自信。更重要的是老人在这里吃自己种的粮食,享受自己的劳动带给别人的快乐,自己的心里也是非常快乐的。虽然天游峰高、险,然而老人因为热爱这样的一份工作,所以享受。
这是一个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开放式的、互动式的、演进式的对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开放了思辨空间,学生不是各自罗列自己的观点,而是寻找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不断倾听和吸纳别人的观点,并以此激发自己的新思考。这样,文本不断被整合,老人的形象变得伟岸,文本的育人价值也在辩论中得到放大。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在对话中得到锤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善于“煽风点火”,学生越热烈,教师越冷静,关键时刻在油锅里加一滴水,迎来更多回应。
二、转换文本语言,在表演中泄情
人都有表演的欲望,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的程度不一样。对孩子来说,表演的欲望更为强烈,喜欢自己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语文教学中经常在表演中对话,更容易激起共鸣,再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主要有这样两种表演形式:
1.直接扮演文本中的角色
《半截蜡烛》一课,是一篇剧本,比较适合表演。让孩子小组合作,练习表演。孩子一听说排练剧本,热情被极大激发。于是,开始熟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合作练习排练。并在全班交流,组际评价。在表演与评价中,充分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镇定,以及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高尚情操。
当然,表演并不是第二课时的专利,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和朗读课文。教学《月亮湾》一课,教学生字“绕”“缓”时,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左右手配合。无需多言,在慢慢转动中,自然理解了两个字的意思。
2.转化角色扮演
将自己转化成与文本中的内容相关的其他角色,可以是小记者、小导游……如在学完《月亮湾》这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成为月亮湾的小村长,带领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月亮湾。戴上村长帽子的孩子显得十分认真,从村前到村后,向大家一一介绍。这样文本语文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3.在填空中扮演
在文本中,作者总是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可以激活读者思维,建立起读者与文本、与作者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提高文本的育人价值。在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如果能抓住契机,为学生创造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条件,巧设话题,往往学生的感悟就能达到另一高度。《诺贝尔》一文中,诺贝尔研制炸药成功后,尽管自己被炸得满身鲜血,依然高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
师:在洁白的病房里,诺贝尔的周围鲜花簇拥,镁光灯闪烁,记者们蜂拥而至,有的问……(把话筒递到学生跟前)
生:诺贝尔先生,当爆炸声响起,墙壁、仪器劈头盖脸砸来,你自己的生命随时可能失去,你害怕吗?
生:诺贝尔先生,你为研制炸药牺牲了亲人,自己也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后悔吗?
生:尊敬的诺贝尔先生,你为炸药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你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把你赶到游船上,你孤独吗?
……
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抛出,这其实也是学生心里的困惑,待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疑惑后,教师继续引导:
师:这些事诺贝尔一一经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再次把话筒送给学生
生:我也害怕死,可我更想成功研制炸药!
生:我也痛苦过,我也孤独过,可发明炸药是可以真正造福人类的,我必须坚持。相信总有一天人们是能理解我的。
……
诺贝尔的形象在孩子的采访与被采访中鲜活。孩子不仅感受到其对于自己钟爱事业的执著,更感受到其是一个有生命的人的,流淌着鲜血的人,这样,人物的形象不再被标签化。
表演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教师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把握好文本的基调和态势,在热闹的表演之余缺乏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学生深度的心灵与心灵的交流,那么表演就成为“被逼”和“形式”上的追求,对学生学习能力、生命成长是无益的。
三、再现活动场景,在实验中悟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对于小孩子来说,在实验中探究的欲望更强烈。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活动过程中,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与思考。
如《学会合作》一课,教师安排了“瓶中取球”的实验。在几组的实验中,有的没有从瓶中取出球,有的陆续取出,孩子由衷感到“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分内的事情,而且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课文的观点不需强加,孩子欣然接受。
总之,对话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对话教学是一种情感的积淀和迸发,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一定要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基点,教师审时度势,用心呵护学生。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