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导引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理应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知、情、意、行”紧密结合的过程。其方式应该丰富多彩:师生互相问难,生生互相切磋,以期达到反馈矫正、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技巧、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等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教师 学生 互动 合作探究 原则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为了什么?提问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馈矫正,此外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密切师生关系等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如要达成以上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看作是与自己学生交流的绝佳机会,而与人交流情感是第一位的,没有情感就谈不上真正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一定要创设课堂提问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做到态度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的意味,做好提问前的铺垫,使学生能在平等、平和、民主的气氛中思考问题,并能够享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激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适时赞扬评价、热情鼓励,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正面形象;当学生对问题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更应该积极安慰和不断引导,使学生有继续思考的勇气和信心,有继续回答问题的欲望。千万不能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要知道,学生此时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和鼓励。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只会使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损,回答问题的热情骤减,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合作与探究的原则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怎样使这些学习水平暂时参差不齐的同学能够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的自由合作讨论,常常是部分优生主讲,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地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整体参与,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能够与别人进行比较流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之一。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课堂提问的示范性。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与探究,要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并享有成功感,同时,也要为少数优秀的学生设计一些思维水平较高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之产生示范性与带动作用,以期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另外,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不要轻易给出答案。提问的最大意义在于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礼记·学记》上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说:开而弗达则思。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同此理。
此外,合作与探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渐入佳境。应该诚如《礼记·学记》上所讲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三、互动原则
根据信息对称原则,任何有意义的交流都应该是双向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仅仅侧重教师的问。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某些方面要超过我们教师,比如媒体娱乐和计算机技术等),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我们教师少,思维能力在迅速提高。他们常常能够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比较尖锐的问题。教师要推动学生对这些极有价值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认真加以指导和帮助,甘心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的朋友和顾问。
要坚持课堂提问的互动原则,教师首先要特别注意对待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些只顾维护自己的课堂话语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让学生提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和看法。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中学生青春期容易表现出矛盾、焦躁和压抑的特点。他们不轻易主动接近别人,一般也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有紧张恐惧情绪怎么办?学生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怎么办?等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都要做好预案。其次,我们还要有计划地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问过程及评价结果。我们要紧扣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出一个个鲜明准确的问题,并使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层递性。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提问,灵活变通,不拘一格。
五、评价多样性的原则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的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强烈的期待心理,对可以明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缺少明确的归纳整理和判定,就会使学生对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生理解上的混乱。
但是,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则不应要求统一标准。如果硬要统一标准,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恰当、语气委婉。若方式方法不当,评价过激,就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长此以往,就难免会使学生变得怕提出问题,怕回答问题,性格渐趋内向,从而产生惰性,变得不爱思考问题,从而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更沉闷。这些当然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总之,我们认为,依据新课标精神和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知、情、意、行”紧密结合的过程。其方式应该丰富多彩:能够激活我们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并促进学生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教师 学生 互动 合作探究 原则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为了什么?提问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反馈矫正,此外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密切师生关系等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如要达成以上目标,教师的课堂提问策略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看作是与自己学生交流的绝佳机会,而与人交流情感是第一位的,没有情感就谈不上真正的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一定要创设课堂提问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做到态度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的意味,做好提问前的铺垫,使学生能在平等、平和、民主的气氛中思考问题,并能够享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当学生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时,教师一定要把握激励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教育,适时赞扬评价、热情鼓励,在课堂中树立学生的正面形象;当学生对问题作出错误回答时,教师更应该积极安慰和不断引导,使学生有继续思考的勇气和信心,有继续回答问题的欲望。千万不能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要知道,学生此时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和鼓励。严厉批评或冷嘲热讽只会使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损,回答问题的热情骤减,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合作与探究的原则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怎样使这些学习水平暂时参差不齐的同学能够在一起进行合作探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不止一次地看到,学生的自由合作讨论,常常是部分优生主讲,其他学生一言不发地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并没有整体参与,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能够与别人进行比较流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之一。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课堂提问的示范性。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与探究,要诱使不同层次的同学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并享有成功感,同时,也要为少数优秀的学生设计一些思维水平较高的问题,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之产生示范性与带动作用,以期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另外,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不要轻易给出答案。提问的最大意义在于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而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礼记·学记》上讲: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并说:开而弗达则思。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亦同此理。
此外,合作与探究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渐入佳境。应该诚如《礼记·学记》上所讲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三、互动原则
根据信息对称原则,任何有意义的交流都应该是双向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仅仅侧重教师的问。
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某些方面要超过我们教师,比如媒体娱乐和计算机技术等),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比我们教师少,思维能力在迅速提高。他们常常能够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甚至是比较尖锐的问题。教师要推动学生对这些极有价值的话题展开讨论,并认真加以指导和帮助,甘心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的朋友和顾问。
要坚持课堂提问的互动原则,教师首先要特别注意对待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态度,我们坚决反对那些只顾维护自己的课堂话语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让学生提出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和看法。
四、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
首先,我们要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中学生青春期容易表现出矛盾、焦躁和压抑的特点。他们不轻易主动接近别人,一般也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和心理辅导。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怎么办?学生有紧张恐惧情绪怎么办?学生提出与本课无关的问题怎么办?等等,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都要做好预案。其次,我们还要有计划地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提问过程及评价结果。我们要紧扣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出一个个鲜明准确的问题,并使问题具有连贯性和层递性。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提问,灵活变通,不拘一格。
五、评价多样性的原则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烈的心理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强烈的期待心理,对可以明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缺少明确的归纳整理和判定,就会使学生对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完整、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学生理解上的混乱。
但是,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则不应要求统一标准。如果硬要统一标准,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我们在评价他们的回答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恰当、语气委婉。若方式方法不当,评价过激,就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长此以往,就难免会使学生变得怕提出问题,怕回答问题,性格渐趋内向,从而产生惰性,变得不爱思考问题,从而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更沉闷。这些当然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总之,我们认为,依据新课标精神和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使学生“知、情、意、行”紧密结合的过程。其方式应该丰富多彩:能够激活我们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并促进学生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