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主义文化模式角度试析古汉语自称词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集体主义文化模式
  
  1.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维度
  19世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过一个寓言:寒冷的冬夜,一群豪猪在风中瑟瑟发抖。它们一次次挤到一起取暖,却一次次被迫散开,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长长的刺。最后,筋疲力尽的豪猪终于找到一刺之距,相安无事地熬过严寒。实际上,豪猪的尴尬正是人类处境的一个隐喻。人这种社会动物对孤立隔绝有种本能的恐惧。可一旦聚拢,个性癖好却又让彼此感到芒刺在背。要和谐共处,必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留出适当的距离。有趣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身上的无形之刺并非一样长。一个极端如美国人,心理需求的人际距离大到每个人都可看成独立的个体。而另一个极端如中国人,用力收紧了刺聚在一起,甚至个性都消融在集体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其他诸多特征都是这个人际距离的派生物。因此“我们找到了一个区别各个社会的基本维度: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笔者译,Hofstede, 1980:214)
  Geert Hofstede第一个令人信服地分离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三个区别一种文化的基本维度,尽管之前已有人注意到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主导某种文化的现象。Hofstede在IBM公司对来自40个国家的116,000雇员用20种语言做了为期7年的追踪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翔实证据。另外,他还提到有证据表明“个人主义指数与权力距离指数呈反比例关系。”(笔者译,Hofstede, 1980:214)而权力距离是另一重要价值维度,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等级化程度。
  1.2 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传统
  从Hofstede对40个国家和地区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的排名表(越倾向个人主义,排名越靠前)中可以看到,美国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都是主要说英语的国家。而中国香港名列32, 中国台湾36, 以华裔为主的新加坡排在34。很遗憾,因政治原因无法收集中国大陆的数据。
  表: 四十国家或地区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的排名 (部分)
  


  注1,排名越靠前,其文化模式越接近个人主义;越靠后越接近集体主义。
  注2,资料来源: 根据Greer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Sage, 1980)相关图表整理。
  集体主义是中国人持久稳固的信念。人们习惯于聚族而居,习惯于相互间情感依赖,经济支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其乐融融的大团圆必须建立在一整套精心设计的等级制度上,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为了避免身上的刺彼此伤害,个体必须收敛自我,各得其所,安于各自的位置。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形成了完善的等级制度,“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中国人一向就对正式场合站哪坐哪格外敏感。一句话,极其在意“我”的位置。
  纵向的社会体系自然引出对上、对下的义务感。反过来,这种义务感又强化了社会的束缚。与美国人刻意避免相互约束相反,中国人心甘情愿地承担对家人的义务。这种义务甚至延伸到他们从不曾谋面的先祖那里。正当本文写作时(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71岁高龄的曾宪梓博士,冒雨携妻同归故里——山东嘉祥,以曾子74世孙名义行祭祖大礼。可见,一个传统的中国人,首先是一个大家庭的儿子、孙子或曾孙子,“我”的意识融化于大家庭。
  
  2.语言背后的文化理据
  
  语言是文化中最为人注目的显性部分,所以文化一方面影响了语言,另一方面又被后者影响。对比修辞学的奠基人Kaplan(1966)指出,篇章、段落层面的逻辑和修辞是因文化而异的。在中国这样集体主义主导的社会,人们格外注意各自在所处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时刻小心地维系人际和谐。中国人不仅做事喜欢兜圈子,好像说话也尽量“避免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笔者译,Connor, 2001:38)。在篇章和段落层面,中国作者一般不喜直奔主题,且好引经据典。Kaplan言之有理,但要指出的是,这种礼貌倾向在其他语言层面亦有表现,比如词汇层面。特别是那些涉及人际关系的词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文化特色,具有重要认知意义的自称词恰属于这类词。如何表达主体的位置深刻地体现了文化差异。鉴于近百年来语言欧化造成的复杂局面,笔者暂把目光缩小在古汉语范围,从集体主义文化模式角度考察古汉语自称词。
  
  3.古汉语自称词分析
  
  3.1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卬( ng)、台(yi)、朕(自秦始皇以后,“朕”一直为皇帝专用)。除了 “卬”“台”自秦之后消亡,其他词一直活跃到20世纪初。其中, “我”从词源角度看最为古老,而且自先秦时期便是最常用的。有人认为“我”相对现代,而“吾”则是刻意回归古典(齐静,2004),实在是误会。可能正因为“我”持久的生命力,这个古老的词不仅没有沦为古董,反而在现代汉语中一枝独秀。
  请看先秦时期自称词的用例(为便于分析,笔者标注了语法范畴):
  (1)我(主格)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梁惠王上》)
  (2)匪来贸丝,来即我(宾格)谋。(《诗经·卫风·氓》)
  (3)三人行,必有我(属格)师焉。(《论语·述而》)
  (4)吾(主格)日三省吾(属格)身。(《论语·学而》)
  (5)来!予(主格)与尔言。(《论语·阳货》)
  (6)启予(属格)手。(《论语·泰伯》)
  (7)余(主格,复数)姑剪灭此而朝食。(《左传·成公二年》)
  (8)彼竭我(主格、复数)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9)招招舟子,人涉卬(主格,女性)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属格)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10)帝高阳之被离兮,朕(属格)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古欧洲语言代词也极丰富,但这是由于不遗余力地区别格、数、性造成的。古希腊语、拉丁语需区分代词五种格: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呼格。梵语代词需区分三种数:单数、复数和双数。古汉语代词的复杂性却和语法考虑无关。以上例中,七个第一人称代词看不出明显的功能分担。 “我”出现在所有的位置上:主格、宾格、属格等。至于“性”,虽然有人认为“卬”限于女性,大多数人质疑这个结论 (易孟醇,1989:136)。
  尤为突出的是,“数”的区别也没有。 如例(7)实际上是“我们”。“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在古代汉语里不受重视”(吕叔湘,1989:266)。直到宋代,明确标志复数概念的后缀“们”才在词汇中确立了地位。现代英语中“I/we”和现代汉语中“我/我们”使用中也有模糊地带,但古汉语根本就没有复数形式。显然,古人眼里“我”可以代表“我们”,而“我们”站在“我”的身后。所以根本没必要在二者之间划条线。个体完全融入于集体。
  尽管确凿的证据已迷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仍有足够线索表明:自称词的选择取决于说话人当时微妙的态度。例如,根据何乐士对《汉书》的研究,“我”有点咄咄逼人,“吾”听上去则非常谦和。但是易孟醇(1989:127)发现,孔子感到自信甚至自负时使用“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而显得谦恭时却用“我”——“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按照笔者理解,“朕”即使在嬴政以前也有堂皇气象,因为从流传下来的资料中看,自称“朕”的只有皋陶,屈原,鸿蒙,庄子等名士。
  可见,丰富的第一人称代词透露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说话人可以灵活挑选相应形式,调整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以维持集体的和谐稳定。
  
  3.2 谦称
  第一人称代词是对说话人的概念抽象,而不管他的权力,年龄,性别,职业等区别。代词的出现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但这样的经济原则对一个处在严格等级制度中的人来说太刺耳了。所以非常有趣,虽拥有丰富复杂的第一人称代词,古人并不常用,却颇费苦心地设计了另一套谦称,来代替这些代词。例如:“臣,仆,下走,小人”等。现在看一下这些谦称如何发挥强化集体稳定的功能,按照谦逊程度不同,分两类讨论:
  3.2.1 自贬词
  如果谈话双方分属不同社会等级,来自较低等级的说话人要使用贬损程度很大的谦称。地位差距越大,越是要压低自己。见下例:
  (1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12)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诸葛亮怎么可能“愚”呢?只因为这是非常正式的文体,且阅读人是皇帝。至于乐羊的妻子,谁也不会把她真的当成小老婆,自称“妾”其实是显示对丈夫的尊重。
  有时,说话人未必地位低下,但出于某种原因需要表达格外的礼节,也会挑选自贬词,例如:
  (13)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4)仆自卜固无取。(《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因李陵案获死罪,司马迁自顾不及,无力救人,在这封复函中,似乎作为一种心理补偿,他不仅通篇自称“仆”,开篇甚至把自己贬成“牛马走”。例(14)中,韦中立实际上是柳宗元晚辈,欲拜柳为师,柳宗元婉拒了。为不伤人脸面,柳选择了颇为谦卑的“仆”自称。当时广泛使用的相当自贬的谦称还有:“下走,贱子,老朽,不佞,鄙人”等等。
  那么皇帝就无拘无束了吗?不然。除了对臣民自称“朕”,皇帝对高高在上的天会谦称“寡人”“孤”——寡德之人。为了笼络或重视名士,大臣,也会用谦称。例如:
  (15)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16)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2.2 身份词
  如果说话人和听众身份地位接近,或足够熟悉,又是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人会选择一些不那么贬抑的自称,反而容易拉近彼此关系。这些自称多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说话人敏感的身份意识。请看下面例子:
  (17)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18)老妇恃辇而行。(同上)
  (19)欲与太叔,臣请事之。(《左传·隐公四年》)
  (20)我的儿,舅舅要有,还不是该当的。(《红楼梦》)
  例17,烛之武是几十年的老臣,与太后熟悉,私下谈话自称“老臣”很得体。例(18),太后也不想拉开两人距离,颇有点自嘲地自称“老妇”。例(19),是一个熟悉郑武公的大臣说话。例(20),顺着晚辈的叫法自称“舅舅”,听上去自然亲切。类似表示身份的自称还有:“小弟,老身,老汉,在下,下官,门生”等等。
  另一个以示礼貌的方法是称人以字,自称以名。如下例:
  (21)子卿壹听陵言。(《汉书·李陵苏武传》)
  (22)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
  (23)六月二十六日,愈白。(《韩愈·答李竑书》)
  例(21),子卿是苏武的字,李陵自称陵。例(22),孔子自称丘。例(23),韩愈自称愈。
  如果在一些正式场合,说话人为了显示威严,往往以官职自称。例如,司马迁写《史记》,通常以“文史公曰”作为每篇结语。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官员升堂,自称“本官”“本府”。
  总之,中国古人习惯于藏身某个特定的集体,在交际中时刻警惕人际关系是个必不可少的处世技巧。如果谁贸然地频频用真正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称,听众会觉得不可思议,这种“有标记”的用法事实上严重违反了礼貌原则。除非想表达言外之意,这样的用法肯定会遭到嘲笑,像下例那个不幸的方士:
  (24)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沈括·梦溪笔谈》)
  避免频频使用“我”的做法延续到近代。语言接近当代的《红楼梦》中有这样的例子:
  (25)(王熙风)这不是你又急了,满嘴里“你”呀,“我”的起来了。(《红楼梦》)
  例25,王熙凤从平儿满嘴里“你,我”中,立刻听出了怨气。
  可见,谦称遵守了礼貌原则。“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正如豪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刺,越要靠得近,越要把刺收紧,越是需要高度的忍耐。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人们不仅处处留心自己身份,还特别敏感于双方关系,据此小心翼翼地选用合适的自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风渐近,汉语发生很大变化。大多数复杂的代词、谦称迅速消亡了,但无形的价值观念是无法轻易改变的。今天中国人写文章还会自称“笔者”“本人”,谦称“寒舍”“拙作”。中国父母跟子女也很少自称“我”。现代汉语中这些有趣的特点实际上是古汉语的遗产。
  
  4. 结论
  
  古汉语不仅拥有丰富的第一人称代词,还拥有一套复杂精细的谦称。说话人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自称词,把自己纳入某个群体,同时还可以灵活调节与听话人之间的人际距离,恪守礼貌原则,维系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古汉语复杂的自称词是中国集体主义文化模式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2] Hofstede, Geert.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Sage.1980.
  [3] Kaplan, R.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Language Learning. 1966: Vol. XVI, nos, 1-2, PP1-20.
  [4] Connor, Ulla.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5]齐静.《儒林外史》中的人称代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103-106.
  [6]易孟醇.先秦语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吕叔湘.“们”和“家”[A].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259-312.
  [8]何乐士.左传的人称代词[A].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7-317.
  [9]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应 明,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分析了《广韵》中“爹”字的两个读音:“徒可切”和“陟邪切”产生的先后顺序、语音流变,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特点。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该文揭示了幂群及其生成群与拉丁方的联系。以拉丁方作为幂群的一种直观表示,研究了幂群性质在拉丁方中的表现。最后提出了群的同构提升的概念,并讨论了Hopf群与同构提升的联系。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获得高产量的纯化核心蛋白.方法 以HCV株全长Cdna 序列为模板,PCR扩增获得核心蛋白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
本文论述了场独立型与场依赖型这两种认知风格的特点以及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认为场独立和场依赖只不过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一定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倾向,而这
目的明确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4A(HCVNS4A)与钙离子信号调节亲环素配体(CAML)相互结合的具体位点。方法构建CAML不同剪接体及缺失突变体的酵母表达载体,转化入酵母Y187菌株,分
一、问题的提出宋玉柱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由“V+什么”构成的问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表示问原因,句子重音都落在动词上,如“你跑什么”,意思是“你为什么跑?”;另一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出现的新词语,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突出现象。本文从人们都熟悉的词——“花边”着手,从语义上进行分析,并从语源上考察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