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新邮预订方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台,由于涉及到政企分家的敏感问题,因此明年的新邮如何预订和销售,自然会引发广大投资者的重视,毕竟新邮销售事关市场运作,所以投资者期盼能够出现有利于市场向好的政策,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从10月底公布的2006年新邮预订方案分析,总体看仍然属于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其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额预订依旧如故
新邮预订采取全额预订方式,从1998年预订新邮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预订者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所以此方式实施以来,即成为预订者诟病的主要焦点。2006年新邮预订几乎延续此法,毫无任何的改变,故预订者将继续在被动地位下“享受”供需双方的不平等“条约”。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多弊端,从根源上讲就是出在新邮预订上。由于预订新邮是集藏者及时获取全年新邮的唯一途经,因此在目前新邮预订的模式下,集藏者只能被逼走上这无奈的华山一条路。毕竟即使有新邮敞开供应,也并非全部都会供应,那样的话,难免会出现缺了某套或无法及时在发行首日购得新邮的情况,所以集藏首日邮品的发烧友,绝对不会冒险放弃预订,不得不乖乖地“自投罗网”。
敞开仅在集邮柜台中
2006年新邮预订被期望最大改革的是新邮敞开供应,而且这种敞开销售应该放到邮局窗口。此举一旦实施,就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纪特邮票与普通邮票分渠道发售的模式终结,也会使长期困扰市场的纪特邮票消耗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看到,邮政部门将邮票的经营分为集邮邮票和通信邮票两类,本身就是祸根,最终导致属于集邮邮票的纪特邮票在供过于求之后,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打折,并最终在如洪水般的低价抛售压力下,令邮市陷入了长期低迷的桎梏中。
可以认为,纪特邮票走集邮渠道发行的路已行不通,要改变纪特邮票在市场上打折的尴尬,只有通过减少存量的方法解决,而途经有两条:一是继续大幅度削减新邮发行量,使之与目前的集藏水平相符。据估计,目前邮票的市场承受量约在500万套之下。二是将纪特邮票放到邮局窗口售卖,成为销售的主流品种,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其消耗量,即使发行量增加到2000万套,常用面值在半年的销售期内也应该可以从容消化。毕竟,对于全国的贴信量,目前1000万套左右的发行量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且也能从根本上体现出纪特邮票的宣传功能和本身的邮政使用属性。
但是,从这次公布的2006年新邮方案看,敞开供应依然在集邮窗口,而且仅仅是“统一加工成四方连,按4套邮票配1枚小型张的比例(无小本票、小版票、大版票和赠送版)放入护邮袋中下发到各地,在邮政窗口进行销售”。这种按套销售的方式仍然属于集邮模式,对于不集邮的广大用邮者毫无吸引力,也难以看到。事实上,在这个零售方案中,上述供应对象已被发行部门定位为集邮消耗,因为其对上述零售的解释即厘定在“集邮者可以选择按袋、按套购买”。还有一点不同在于供应量与供应点会较以前增加,但问题是大多数集邮者已成为预订户,如此零售又有多少消耗量呢!只要去看一下今年发行的新邮,在许多大中城市的集邮公司柜台上,类似的零售袋票依然静静地躺着,因乏人问津而乖乖地继续静候主人的眷顾。这种情况的存在,实际上也将为2006年新邮的零售政策的效果定下基调,即其对市场的作用微乎其微。
发行量不透明是退步
2006年的新邮发售,将发行量由发行前公布改为延后公布,粗看这是为了打击市场唯量炒作的举措,但如此做法造成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让预订户重新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为预订户全额交付预订款后,每套邮票的发行量要到半年后才知道,其市场的表现如何,命运已根本无法掌握,涨跌只能听天由命。而此举对于发行部门而言可谓春风得意,游刃有余。试想,一套邮票一旦出现在发行期内供不应求的情况,就可以毫不顾忌地加印,反正在没有公布发行量的发行期内,如此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可以预料,如果以此方法来发行2006年新邮,那么新邮在市场上的价格表现主动权就完完全全地掌握在一级市场,预订户和集邮者必然沦为被掌控对象。只要二级市场有需求,印刷机就会源源不断吐出市场需要的新邮。于是,虽然炒作新邮的问题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新邮在市场上高于面值的可能性就十分渺茫了,相反低于面值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大。此外,由于存在着半年的发行量不透明期,为一级市场调控销售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局面,一套邮票如果无法销售,只要在二级市场上制造人为紧张,那么逐利的投机者就会蜂拥抢购,形成短期的大量市场沉寂。但半年后如果公布的发行量偏大,则价格暴跌乃至跌破面值的可能性也会显现,届时拥有者已处于欲哭无泪的被动局面。另外,如果一级市场要制造某些新邮的紧张局面,也可以从容操作,而受害的只能是蒙在鼓里的集邮者了。
实际上,发行量不透明的弊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充分暴露,为集藏者和投资者所口诛笔伐。尤其是1998年新邮身后发行量创天量的表现,将预订者一网打尽,给邮市以沉重的打击,且迄今依然一蹶不振。现在发行部门重祭此令市场不齿的方式,可谓是极大的倒退,令人对管理层扶持邮市向好之言疑虑加深。
大小版并举继续助长炒风
这次方案中最使人感到不解的就是小版张卷土重来。2005年新邮预订时为了遏制炒作而实行让小版张隐退的政策,但仅一年之后却再度恢复,且从预订方式看,将属于相对紧俏的对象,因为文中提及“预订小版票(笔者注:应为小版张)的订户,每人限订1版,同时供应1枚小型张和1本小本票,小版邮票优先供应老订户”。字里行间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晰,且零售窗口也无小版张,可以认为是2006年新邮发行中相对紧俏的板块。
这里又延伸出一个问题:既然是紧俏品种,就会酿成市场的炒作,而发行量延后公布的目的又是为了遏制炒作,此两项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预订方案中,岂非自相矛盾!
综上所述,2006年新邮预订尽管出现了局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总体影响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发行量再度出现不透明的情况,属于严重的倒退行为,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会在明年的市场上充分显现。因为半年销售期的不确定因素,将使得市场处于迷茫状态,对市场的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并使目前低迷的市场加速滑向深渊。除非管理层推出其他强有力的利好来扶持,如大量收购低面值邮票等,但这与现在谈论的新邮预订是完全不同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本次新邮预订计划,虽然邮票面值呈下降趋势,常用的60分和80分面值占了绝大多数,不过由于套数仍然维持在近30套的高位,枚数也接近三位数,因此全年的邮票价格并不低,主管部门通过新邮预订掏集邮者口袋的思维,与此前毫无二致。集邮收入依然是邮政难以割舍的摇钱树,这一点在2006年的新邮预订中能够鲜明的感受到。
但是,从10月底公布的2006年新邮预订方案分析,总体看仍然属于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其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全额预订依旧如故
新邮预订采取全额预订方式,从1998年预订新邮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由于预订者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所以此方式实施以来,即成为预订者诟病的主要焦点。2006年新邮预订几乎延续此法,毫无任何的改变,故预订者将继续在被动地位下“享受”供需双方的不平等“条约”。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诸多弊端,从根源上讲就是出在新邮预订上。由于预订新邮是集藏者及时获取全年新邮的唯一途经,因此在目前新邮预订的模式下,集藏者只能被逼走上这无奈的华山一条路。毕竟即使有新邮敞开供应,也并非全部都会供应,那样的话,难免会出现缺了某套或无法及时在发行首日购得新邮的情况,所以集藏首日邮品的发烧友,绝对不会冒险放弃预订,不得不乖乖地“自投罗网”。
敞开仅在集邮柜台中
2006年新邮预订被期望最大改革的是新邮敞开供应,而且这种敞开销售应该放到邮局窗口。此举一旦实施,就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纪特邮票与普通邮票分渠道发售的模式终结,也会使长期困扰市场的纪特邮票消耗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看到,邮政部门将邮票的经营分为集邮邮票和通信邮票两类,本身就是祸根,最终导致属于集邮邮票的纪特邮票在供过于求之后,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打折,并最终在如洪水般的低价抛售压力下,令邮市陷入了长期低迷的桎梏中。
可以认为,纪特邮票走集邮渠道发行的路已行不通,要改变纪特邮票在市场上打折的尴尬,只有通过减少存量的方法解决,而途经有两条:一是继续大幅度削减新邮发行量,使之与目前的集藏水平相符。据估计,目前邮票的市场承受量约在500万套之下。二是将纪特邮票放到邮局窗口售卖,成为销售的主流品种,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其消耗量,即使发行量增加到2000万套,常用面值在半年的销售期内也应该可以从容消化。毕竟,对于全国的贴信量,目前1000万套左右的发行量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且也能从根本上体现出纪特邮票的宣传功能和本身的邮政使用属性。
但是,从这次公布的2006年新邮方案看,敞开供应依然在集邮窗口,而且仅仅是“统一加工成四方连,按4套邮票配1枚小型张的比例(无小本票、小版票、大版票和赠送版)放入护邮袋中下发到各地,在邮政窗口进行销售”。这种按套销售的方式仍然属于集邮模式,对于不集邮的广大用邮者毫无吸引力,也难以看到。事实上,在这个零售方案中,上述供应对象已被发行部门定位为集邮消耗,因为其对上述零售的解释即厘定在“集邮者可以选择按袋、按套购买”。还有一点不同在于供应量与供应点会较以前增加,但问题是大多数集邮者已成为预订户,如此零售又有多少消耗量呢!只要去看一下今年发行的新邮,在许多大中城市的集邮公司柜台上,类似的零售袋票依然静静地躺着,因乏人问津而乖乖地继续静候主人的眷顾。这种情况的存在,实际上也将为2006年新邮的零售政策的效果定下基调,即其对市场的作用微乎其微。
发行量不透明是退步
2006年的新邮发售,将发行量由发行前公布改为延后公布,粗看这是为了打击市场唯量炒作的举措,但如此做法造成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让预订户重新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为预订户全额交付预订款后,每套邮票的发行量要到半年后才知道,其市场的表现如何,命运已根本无法掌握,涨跌只能听天由命。而此举对于发行部门而言可谓春风得意,游刃有余。试想,一套邮票一旦出现在发行期内供不应求的情况,就可以毫不顾忌地加印,反正在没有公布发行量的发行期内,如此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可以预料,如果以此方法来发行2006年新邮,那么新邮在市场上的价格表现主动权就完完全全地掌握在一级市场,预订户和集邮者必然沦为被掌控对象。只要二级市场有需求,印刷机就会源源不断吐出市场需要的新邮。于是,虽然炒作新邮的问题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新邮在市场上高于面值的可能性就十分渺茫了,相反低于面值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大。此外,由于存在着半年的发行量不透明期,为一级市场调控销售带来了极为有利的局面,一套邮票如果无法销售,只要在二级市场上制造人为紧张,那么逐利的投机者就会蜂拥抢购,形成短期的大量市场沉寂。但半年后如果公布的发行量偏大,则价格暴跌乃至跌破面值的可能性也会显现,届时拥有者已处于欲哭无泪的被动局面。另外,如果一级市场要制造某些新邮的紧张局面,也可以从容操作,而受害的只能是蒙在鼓里的集邮者了。
实际上,发行量不透明的弊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充分暴露,为集藏者和投资者所口诛笔伐。尤其是1998年新邮身后发行量创天量的表现,将预订者一网打尽,给邮市以沉重的打击,且迄今依然一蹶不振。现在发行部门重祭此令市场不齿的方式,可谓是极大的倒退,令人对管理层扶持邮市向好之言疑虑加深。
大小版并举继续助长炒风
这次方案中最使人感到不解的就是小版张卷土重来。2005年新邮预订时为了遏制炒作而实行让小版张隐退的政策,但仅一年之后却再度恢复,且从预订方式看,将属于相对紧俏的对象,因为文中提及“预订小版票(笔者注:应为小版张)的订户,每人限订1版,同时供应1枚小型张和1本小本票,小版邮票优先供应老订户”。字里行间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晰,且零售窗口也无小版张,可以认为是2006年新邮发行中相对紧俏的板块。
这里又延伸出一个问题:既然是紧俏品种,就会酿成市场的炒作,而发行量延后公布的目的又是为了遏制炒作,此两项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预订方案中,岂非自相矛盾!
综上所述,2006年新邮预订尽管出现了局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总体影响并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发行量再度出现不透明的情况,属于严重的倒退行为,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会在明年的市场上充分显现。因为半年销售期的不确定因素,将使得市场处于迷茫状态,对市场的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并使目前低迷的市场加速滑向深渊。除非管理层推出其他强有力的利好来扶持,如大量收购低面值邮票等,但这与现在谈论的新邮预订是完全不同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本次新邮预订计划,虽然邮票面值呈下降趋势,常用的60分和80分面值占了绝大多数,不过由于套数仍然维持在近30套的高位,枚数也接近三位数,因此全年的邮票价格并不低,主管部门通过新邮预订掏集邮者口袋的思维,与此前毫无二致。集邮收入依然是邮政难以割舍的摇钱树,这一点在2006年的新邮预订中能够鲜明的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