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为教而教,收效甚微。学生普遍反映有力用不上,成绩很难提高。看似非常简单的投掷动作,却成了初中体育教学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没有注重提高学生上肢、肩带、腰腹肌肉力量,学生没有掌握身体内在协调用力的关键技术要领是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初中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教学的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时间。本研究从2012年9月开始,至2013年7月结束,为期一年。
2.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选择海安县紫石中学初二(1)班和初二(2)班为实验组,初二(3)班和初二(4)班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生56人、女生56人,对照组男生56人、女生56人,总计224人。海安县紫石中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初中,学校的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和普通城镇初中基本相似。实验前按测试要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进行了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
4.具体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时数相等,每节课的运动负荷均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学生运动负荷。
实验前,我们对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动作技术的关键是:两腿蹬伸,腰部急振,迅速摆臂三间之间的协调配合,手臂挥至头前上方时,手指有明显的向前上方拔球的动作。前者解决了动作发力和出手速度问题,后者解决了投掷实心球动作的最后用力和出手的角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才能掌握动作的关键技术,提高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掌握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没有力量素质基础,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也不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因此,还必须加强上肢、肩带、腰腹等相关肌肉的力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
针对以上分析,实验前我们制订了实验组详实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身体协调用力的动作技术和提高上肢、肩带和腰腹肌的肌肉力量。
首先,我们让学生反复观看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视频,让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技术视觉表象,对用力时间、用力顺序、用力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我们不急于让学生投掷实心球,更不急于追求投掷的远度。而是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正确的动作技术,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让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再进行投掷实心球的练习。
最后,在每节课结束前,我们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俯卧撑、仰卧起坐、俯卧挺身等发展手臂、肩带、腰腹肌肉的力量的练习,特别注重发展与投掷实心球相关的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
对照组则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开展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
5.结果与分析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投掷实心球成绩分析表
[&实验前&实验后&&男&女&男&女&实
验
组&&5.9&5.2&7.8&6.9&S&0.74&0.83&0.92&0.77&对
照
组&&6&5.1&6.7&5.8&S&0.82&0.94&0.79&0.89&&P&1.26&1.17&3.87&3.76&&T&>0.05&>0.05&<0.05&<0.05&]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经一年实验后,对照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实验组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差异。
这是因为实验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遵循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反复观看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视频,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技术表象,然后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加深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领悟充分体验全身协调用力的肌肉感觉。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再开始使用实心球进行投掷。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全身协调用力的关键技术环节的教学,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让学生投掷实心球,学生盲目追求投掷的远度,而忽视了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弊端。
另外,实验组学生每次课的结束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提高力量素质的练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肢、肩带、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为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打下了良好的力量素质基础,提高了投掷时的出手速度,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结论与建议
1.加大练习力度。在开展初中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教学的起始阶段,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领悟动作的关键技术,体会全身协调用力的肌肉感觉,有利于加快学生动力定型的形成。同时采用大量的力量性练习,提高相关肌肉群的力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
2.投球前要掌握动作技术。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其动作技能的掌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之前,不要急于让学生投掷实心球,更不能盲目追求投掷的远度。这样不但不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还可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成绩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时间。本研究从2012年9月开始,至2013年7月结束,为期一年。
2.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选择海安县紫石中学初二(1)班和初二(2)班为实验组,初二(3)班和初二(4)班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生56人、女生56人,对照组男生56人、女生56人,总计224人。海安县紫石中学是一所普通城镇初中,学校的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和普通城镇初中基本相似。实验前按测试要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进行了测试,测试成绩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法,辅之以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
4.具体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学时数相等,每节课的运动负荷均按照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学生运动负荷。
实验前,我们对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动作技术的关键是:两腿蹬伸,腰部急振,迅速摆臂三间之间的协调配合,手臂挥至头前上方时,手指有明显的向前上方拔球的动作。前者解决了动作发力和出手速度问题,后者解决了投掷实心球动作的最后用力和出手的角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学生才能掌握动作的关键技术,提高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掌握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没有力量素质基础,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也不会大幅度地得到提升。因此,还必须加强上肢、肩带、腰腹等相关肌肉的力量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
针对以上分析,实验前我们制订了实验组详实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身体协调用力的动作技术和提高上肢、肩带和腰腹肌的肌肉力量。
首先,我们让学生反复观看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视频,让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动作技术视觉表象,对用力时间、用力顺序、用力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我们不急于让学生投掷实心球,更不急于追求投掷的远度。而是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正确的动作技术,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让学生基本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再进行投掷实心球的练习。
最后,在每节课结束前,我们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俯卧撑、仰卧起坐、俯卧挺身等发展手臂、肩带、腰腹肌肉的力量的练习,特别注重发展与投掷实心球相关的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
对照组则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由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开展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
5.结果与分析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投掷实心球成绩分析表
[&实验前&实验后&&男&女&男&女&实
验
组&&5.9&5.2&7.8&6.9&S&0.74&0.83&0.92&0.77&对
照
组&&6&5.1&6.7&5.8&S&0.82&0.94&0.79&0.89&&P&1.26&1.17&3.87&3.76&&T&>0.05&>0.05&<0.05&<0.05&]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经一年实验后,对照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实验组的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差异。
这是因为实验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遵循了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通过反复观看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术视频,让学生建立正确、清晰的运动技术表象,然后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加深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领悟充分体验全身协调用力的肌肉感觉。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再开始使用实心球进行投掷。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全身协调用力的关键技术环节的教学,从而避免了一开始就让学生投掷实心球,学生盲目追求投掷的远度,而忽视了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弊端。
另外,实验组学生每次课的结束前,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提高力量素质的练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肢、肩带、腰腹部的肌肉力量,为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打下了良好的力量素质基础,提高了投掷时的出手速度,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结论与建议
1.加大练习力度。在开展初中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教学的起始阶段,采用大量的徒手练习和轻器械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领悟动作的关键技术,体会全身协调用力的肌肉感觉,有利于加快学生动力定型的形成。同时采用大量的力量性练习,提高相关肌肉群的力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的成绩。
2.投球前要掌握动作技术。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看起来非常简单,其实其动作技能的掌握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在学生没有掌握动作技术之前,不要急于让学生投掷实心球,更不能盲目追求投掷的远度。这样不但不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还可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