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场战斗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5118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架直升机藏身于树林后,突然爬升,对准前方毫无防备的装甲集群闪电一击,又迅速遁形于树林,消失得无踪无影。昔日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也只能望天长叹。
  陆航部队的出现,改变着现代陆战的格局,陆航部队的建设,也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步伐。
  邱光华英雄机组所在的“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改制为旅那天,有人打趣道:“陆航团长大了,‘饺子’变‘包子’,会不会换‘皮’不换‘馅’?”
  旅长栗国郑重答道:请拭目以待。
  今天,人们欣喜地看到,这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的陆航劲旅风采依然,先后出色完成神舟系列飞船搜救、云南彝良和四川芦山抗震救灾、4500米以上高原直升机实弹射击等重大任务,开辟27条高原、高山航线,填补20余项我军陆军航空兵飞行训练空白,作战能力快速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了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突击型的转变。
  紧急出动,战机升空只需5分钟
  这是一个经典战例:几架直升机藏身于树林后,突然爬升,对准前方毫无防备的装甲集群闪电一击,又迅速遁形于树林,消失得无踪无影。昔日摧枯拉朽的装甲部队,也只能望天长叹。
  陆航部队的出现,改变着现代陆战的格局,陆航部队的建设,也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步伐。
  一步慢,步步慢!
  成都军区某陆航旅旅长栗国脑海中,总翻滚着这样一幅现代战争图景:信息化战场,从发现到摧毁的时间链以秒计量,空天快速打击能力飞速提升,“一小时全球打击”近在眼前。
  反应时间,缩短,缩短,还要缩短!当务之急,是要建设一支快反劲旅!
  两年前,成都军区一位首长专程来到旅里,下车只有一句话:“紧急拉动!”说罢,按下秒表计时。
  滴答,滴答……
  15分钟后,4架战鹰旋翼轰鸣,两两编队飞向集结地域,用时仅是训练大纲规定时间的一半。
  冲天之举,始于日积月累。
  负责塔台指挥的副旅长周绍忠,带领课题小组,一个月内攻克新型数据链使用难题,使飞行任务加载、飞行控制都能用数据链指挥控制系统完成,飞行任务准备由以往的十分钟缩短至现在的几十秒,航线加载与战机升空几乎同步完成。
  在外人看来,这近乎天方夜谭:战备值班直升机升空只需5分钟,直升机落地,再次出动机务准备时间不到1个小时。
  综合保障能力也在提速。回首陆航旅组建之初,气象、场务、空管等地面保障尚需依靠空军完成,战机趴在从空军“借”来的窝里,反应能力很受制约。官兵白手起家,一点点摸索,如今已能同时开设多个野战机场,24小时不间断保障直升机升空作战。
  一次演习,蓝军摸准了“鹰巢”位置,出动数架战机直扑过来,妄图将战斗解决在停机坪上。接到预警后,该旅野战机场仅40分钟就完成转场。蓝军惊呼:陆航旅连机场也会飞!
  陆空对抗,空军飞行员直呼“看不到”
  还有一个月,藏族特级飞行员余德文就要告別心爱的战鹰。他津津乐道着一次难忘的飞行:
  那天,他带领编队执行“敌”后机降任务。起飞不久,蓝军数架空军战斗机出动,守候在直升机的必经之路上。
  “老鹰捉小鸡!”余德文清楚,战斗机属于固定翼飞机,速度快,雷达探测距离远,可以轻易发现并超视距攻击直升机,而直升机却够不着它。
  这样的对抗尚属首次。原来,这是一场导演部有意为之的较量,目的是验证战斗机打直升机的效果。说穿了,余德文的直升机编队,不过是陪练的靶子。
  “高度下降!进云团!”余德文一边操纵直升机,一边向紧随其后的直升机群下达指令。
  “再降,进山!”“再降一点,沿着山谷飞!”战鹰时而隐入云雾,时而钻入深谷,巧妙地躲避蓝军防空网。
  “再低一点,贴着树梢飞!”余德文一压操纵杆,直升机像跳台阶似的往下降。突然,防撞雷达发出警报:直升机距地面障碍物高度已小于设定的安全值。“关掉防撞雷达!”余德文命令副驾驶。直升机高度一降再降,树梢触手可及。空中守候的战斗机因地形阻挡,始终无法发现直升机。
  眼看演练进入尾声,试验任务难以完成,空军飞行员急得用明语呼叫:“直升机,飞高点!我们看不到你们!”
  参加试验的空军飞行员直摇脑袋:“这群家伙,太狡猾!”
  这“狡猾”的3米,凝聚了陆航旅飞行员无尽的心血,使我军对直升机低空突防有了新认识。
  “只要踏进陆航旅,就要把脑袋系在裤腰上飞!”32岁的一级飞行员安然,是邱光华所在大队、飞行四大队大队长,也是旅里最年轻的一级飞行员之一,他大部分飞行时间,都在挑战复杂气象条件和复杂地形。
  《飞行技术检查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着每一名飞行员的成长轨迹。旅参谋长李金武随机调出飞行员唐明的训练记录,里面详细记载着唐明每次飞行的评价,满分5分,逐次、逐项打分。记者注意到,即使起飞着陆这样的基础课目,也很难觅到满分的踪影,后面总写着一大串问题讲评。
  “唐明是芦山抗震救灾中最年轻的飞行员,在最难降落的太平镇,他躲过四道高压线,单轮着地降落,完成了高难度的‘金鸡独立’,旋翼离旁边土坎只有3米!”一向严格挑剔的李金武,很意外地对唐明竖起了大拇指。他告诉记者,他们即将赴藏训练,成为最年轻的进藏飞行员。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曾是直升机飞行禁区。那里高寒缺氧,直升机动力不足,气候恶劣多变,地形复杂危险,6000米以上的雪山一座连着一座,很多雪山都超过直升机的升限,到处都是难以逾越的天障!”唐明话锋一转,“但那是祖国的土地!飞不过去,就不配做陆航旅的飞行员!”
  征服的代价惨重得令人痛惜,多架直升机折翼高原,多名飞行员壮志未酬。外媒这样评价:这条航线,是用直升机残骸垒就的!但外媒没有直言:这条航线,淬炼了世界上最精锐的高原直升机飞行员队伍。
  高原试剑,勇于较真精确“点杀”   跃上世界屋脊,只是陆航人打赢之路上的一小步。他们接连开创我军陆航部队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寒山地运用火箭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攻击的先河,标志着陆航部队在高原作战运用由支援运输型向主战突击型转变。
  2009年秋,该旅承担某型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高原发射试验任务。试验地域,选在了海拔2200多米的云贵高原。
  这样的海拔高度几乎没有任何挑战。然而,实弹射击当天,12枚导弹中竟然有3枚脱离靶标,飞行过程中还出现了翻滚、漂移等异常现象。更惊险的是,一枚导弹出膛几十米后就发生了爆炸,弹片几乎擦着直升机座舱划过。
  是操作问题,还是武器缺陷?
  参加试训的几个地方厂家互相推诿,都不想承担责任。旅长栗国拍着桌子表态:“如果今天是打仗,我们就没命了!不找到问题,谁也不要想离开!”
  此后3天,栗旅长与厂家一帮人现场检测、理论推导、故障排除,直到第三天,终于查明原因。
  问题出在导弹设计出膛空气密度与高原空气密度不匹配。换句话说,这批导弹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高原空气稀薄的情况,根本不适合在高原作战。
  因为陆航人的执着,这批不符合实战要求的导弹被返厂,一批适应高原环境的新弹种列装部队。
  2012年夏,我军首次在高寒山地开展直升机火力打击试训,陆航旅再赴高原征战。“起飞!”旅长栗国第一个驾机升空,机敏地穿梭在巍峨的雪山间。突然,目标显示屏上出现一颗米粒大小的物体,正高速向山口移动。
  “发现装甲车一辆!”
  “锁定!”然而,直升机受气流影响剧烈颠簸,“敌人”趁机逃出锁定。栗旅长定了定神,重新稳住直升机,死死盯住目标,迅速爬升,越过一座山头,再次占据攻击位置。
  “发射!”一发反坦克导弹呼啸出膛,准确命中几公里外的目标。在场的众多军地专家鼓起掌来。
  这次开创性的演练,标志着我军陆航部队初步具备了在高原环境实施精确“点杀”的能力。
  比之于高原,黑夜是战鹰更大的敌人。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夜视装备,直升机只能完成简单的起落、场内飞行等训练内容。直升机信息化加改装后,配备了新型夜视头盔,夜战能力增强,官兵夜航训练水平一日千里。“黑夜不是遮羞布,而是更残酷的战场!”栗国心里清楚,飞得了和能打仗之间,隔着很大一条鸿沟!
  他们一次次加大夜间训练难度,把U形起飞、O形着陆、蛇形机动等战术动作放在夜间训,坚持在最复杂的夜间条件下完成实弹射击、机降伞降、低空突防。一双双洞穿夜幕的火眼金睛,正在陆航战鹰上生长!
  一次演习,飞行员唐海军担负战场火力支援任务,准备返航时天色已渐渐变暗。这时,“敵”一架武装直升机突然窜出,借着夜色向唐海军袭来。反应稍迟,“敌人”就可能开火。唐海军急中生智,一个接近60度的大角度盘旋,将“敌机”甩出了几百米。一发空空导弹瞬间出膛,“敌机”被判击落。理论上,该型直升机最大盘旋角度只有45度,夜暗条件下超极限飞行,难度可想而知。又一次突破,上报演习战绩时,唐海军却只淡淡一笔:“飞行员靠技术说话,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场战斗!”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支部队,长征路上走来,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直罗镇、平型关、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战斗中当先锋、打头阵,堪称先锋劲旅。从这支部队先后走出了谢子长、刘志丹、彭雪枫、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走出了徐海东、黄克诚、王树声3位大将,刘震、韩先楚、杨得志等22位上将及54位中将,600多位少将和军职以上干部。  战争年代,这支部队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
期刊
5月的一天,我重回罗家坪。从文山出发,几经峰回路转,就到了被大山环抱的某边防连。  如同平常,罗家坪依然一片雾海。这里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大雾笼罩,又称“雾的王国”。知道我要来,战友们几天前便晾晒了被褥,但招待室依然弥漫着潮湿发霉的味道。  连长正带人吃力地抬着储物柜,战友们哼着小曲欢快地往外抱被褥、衣物、携行包等。这一幕,让我想起了以前的生活。那时的我和他们一样,每逢阳光灿烂的早晨,值班员
期刊
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教科书上:这是党缔造和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一支历史悠久、传统厚重、战功卓著、将星璀璨的英雄部队;它由多支英雄部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汇聚而成,既有党最早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也有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部队。你一定见过这支部队,在历史博物馆里,革命战争年代,这支有着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铁军部队”在党的指挥下南征北战,为建立无产
期刊
在蒙语中,“满都拉”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而此次内蒙古之行,是《边海防纪事》送文化下基层的第一站,自2013年1月问世以来,《解放军生活》杂志的《边海防纪事》栏目已经是第5次派出自己的编辑、记者走进边防一线部队……  4月中旬的满都拉口岸正是春寒料峭,草原上的冰雪还没化尽,国境线的另一边吹来凛冽的风。蒙古大草原上从来不缺歌声,但此时此刻,界碑一侧传来的歌声却不是牧民的长调:“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
期刊
将军名片:张仁锋,内蒙古赤峰人。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历任战士、指导员、组织科干事、宣传科副科长、党务处副处长,荣立三等功一次。1995年调入总政直工部,2004年任总政直工部综合局局长,2008年任副政委,现为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政委。  一想起干枝梅,我就会想起那段青春如歌的岁月。  刚入伍的时候,我们部队常年担负着打坑道等战备施工任务。几乎每年2月底,都要集结队伍向山里开进。那时
期刊
应智慧  【这样的我】  作为全军首支大学生女子测发分队的排长,我愿把梦想付诸于一身戎装,在祖国的南疆、北疆,在广袤的戈壁、荒原,矢志精武、果敢亮剑,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女军人最光彩的华章。  【魅力评语】  操作训练时,你任由汗珠滑落脸颊,因为你瘦小柔弱的身体流淌着军人的血性与刚强。你不知道女生上戈壁、高原需要带什么化妆品,但你却清楚地记得武器系统作战时的138组数据,只因为你始终站在军人作战方阵的
期刊
大气、豪迈是戎贵卿军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开完“两会”刚从北京回来的戎军长就忙着向官兵们传达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这位18岁从知青走进军营的青年,曾经浴血战场的老兵,对和平年代如何带好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铸魂:军旗永随党旗飘  解放军生活:习主席说,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翻看集团军军史,我们发现“党对军队
期刊
梦想无论怎么模糊,它始终潜伏在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梦想成为事实。 ——题记  梦想是什么?是儿时的一个愿望,是亲人的一份寄托,还是牵引成长的一个期盼,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然而,北空导弹某师10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女兵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军营梦。  这10名女兵是第二批出疆的女兵,也是空军首批新疆籍女兵。怀揣着这个绿色的梦,她们走进了军营。新训、下连、上岗,她们的梦想实现了吗?春
期刊
提起老翁溝,熟悉那的人知道,它四面环山,偏僻荒凉,吃水难,风沙大,突入脑海的除了环境恶劣之外似乎别无他词;不熟悉那的人听到“老翁”连着“沟”,而且还深居太行山脉,更不会对那有过多期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难和信息化发生联系的“边缘之地”,却驻扎着一支走在全军后方仓库信息化建设前沿的油料保管队。  老翁沟,太行山区的一条深山沟,四面环山,由于沟深人稀,这里可能是全军少有的没有通信信号的地方。曾几何时,
期刊
题记:每年毕业季,一批被分到空降兵部队的新干部都汇集在某教导大队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部补差跳伞集训。这期间,他们要进行高强度的伞降地面动作训练和高密度的跳伞训练。在这里,有汗水、有血水、有苦、有甜,更有空降兵干部成长的印记……  地面训练  空降兵伞降地面动作训练素有“三肿三消,才上云霄”的说法,意思是说,在伞降训练中,只有双腿经受了从肿到消、从消到肿,再从肿到消的历练后,才有可能领取上飞机跳伞的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