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来源 :创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eng96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小学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基于此,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处于万众创新大时代的中小学,应当乘此东风,推动创新教育的发展。
  目前,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①以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进行创新教育;②结合学科教学开展创新教育活动;③为某些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提供活动素材。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些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也存在不足:①课外活动只针对部分学生开设,对多数学生来说意义不大;②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活动,虽然涉及面较大,但因受学科教学内容限制,创新教育本身的系统性难以体现;③对于创新课题研究,目前多数还停留在个例研究,缺乏普遍意义。
  在万众创新的时代,只针对少数人的、支离破碎的教育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必须转换创新教育的思路,变革创新教育的方法,让中小学的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二、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根本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中小学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其根本是要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对于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目前的学习基本上以模仿为主,教师先演算几道题或做几个示范动作,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做练习,大部分学生除了模仿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有机械式的重复。常常有人哀叹:我们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们从好奇到畏难直到厌恶—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出顶尖人才?
  近年来,不少教育工作者、教师、学者和中小学校校长都在尝试教育改革,全国中小学中出现了不少让学生有主动选择课程学习内容的“选课”式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这对于激活学生思维、发挥创新潜能创设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各学科教师也努力尝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但由于各学科课程的局限,学生的思维训练难免被打上学科解题应试的烙印。学生如何才能接受到系统的创新思维的训练,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大家都在关注的新课题。
  三、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应该以课程建设方式来推动
  为回答“钱学森之问”,破解中小学创新教育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实践的环境,中小学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创新教育不能很好开展的原因主要是:①中小学校对创新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②中小学校普遍缺乏创新教育的物质基础,没有必要的教材及实验条件;③中小学校创新教育人才短缺,没有专业的创新教育教师。因此,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开展,应该以课程建设方式来推动。
  说到课程,首先得涉及课程的理念。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是对现有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及补充,它以创新实验为载体,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中学习创新,在创新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实现创造。
  另外,创新教育课程的三个组成要素就是教材、教师和实验室。既然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是以创新实验为载体,以创新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那么实验载体的选择就是关键因素了。选择实验载体的基本原则是:①便于操作,易于创新;②适应发展,开放扩充;③学生喜欢,教师接受;④经济适用,学校配置。根据这几项原则,选择了以机器人为主,辅之以3D设计与打印及创客实验,按2人一组、50人一班配置“创新教育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四川省教科所以创新思维训练为线索,以三年级学生为起点,编写《创新教育实验教材》,为课程提供了教学蓝本。目前已经编写了4册,并在全省25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和部分课题学校试用。
  课程的实施,教师是关键。为此,我们邀请了省内外专家和一线教师,开展了创新教育教材、教法的现场培训。另外,也从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实验实践及创新教材使用等多方面开展了各类培训,让教师们明白了创新教育课程的意义和开展创新教育课程实验的方法,最终使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尝试,大胆实践,为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的建设,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怀着曾经的激情,经过一番打拼奋斗,在收获了一些“花朵果实”之后,便流露出一脸的倦怠和困惑,踌躇满志,默默守望着昔日的“家园”,由于缺乏新的憧憬和动力而慢慢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到教学效率,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的内涵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内驱力是
期刊
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开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分层教学显现出了很多优势。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要求,增强自学能力,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向着高一层次转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或中下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怀、个别化辅导,提高了听课兴趣,使他们对基
期刊
一对双胞胎姊妹,生于2014年3月。生双胞胎早已不是稀奇事,有意思的是她们的名字,一个叫李灵芝,一个叫华灵芝。  自从冠上“灵芝”的名字,养育她们的爸爸妈妈、亲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知道,她们承名而来,天生有了灵芝样的仙气、灵性和吉祥。  名字是爷爷起的。爷爷是李忠,安徽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灵芝研究院院长,六安市民建秘书长,安徽省2015年十佳“创业创新”领军人物。他被大江南北的人
期刊
陆婉珍  祖籍上海川沙县,1924年9月29日生于天津。1946年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49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于1952年至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任研究员。1955年回国后,历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全国妇联五届
期刊
科学家在一项新的干细胞研究中实现重大突破,于实验室内“造出”了眼睛。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这种用人类干细胞生成多个重要眼部组织的方法。该方法与眼球自身的发育过程非常相像。而通过把生成的眼球组织移植到角膜失明动物身上的模型,科学家证明这些组织可以修复眼球前部,并能恢复视力。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眼球由高度分化的组织组成,这些组织在发育中来自一系列的细胞系。以往研究显示,特
期刊
先看两个发生在校园内的事例。  事例一:在某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A: an old lady B: a girl aged 12)  A: Hello!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Mary.  A: How old are you?  B: I’m twelve. How old are you?  A: Ah, it’s a secret!
期刊
小学古诗教学是实施思想教育的良好载体,是教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凭借,是学校藉此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对于提高整个语文教学质量乃至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介绍时代背景、作者、讲解词语及内容,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二是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古诗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热爱古
期刊
摘 要: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为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丰富语文知识的累积,能够想好的把握汉语言的语感。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能够进行初步的鉴定和欣赏,得到高雅艺术和趣味的熏陶,注重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小
期刊
“同伴引领校本课程”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和实践的、旨在探索如何发挥师生引领作用的系列课程。我校课题组在“十二五”期间对该课题展开了研究和实践。  一、开发实践《追求有风格的教学》  教师是学生的特殊同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能被学生关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课题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追求有风格的教学》。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
期刊
201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开始开展班级创新课程建设实践研究,为此部分学校建设了创新课程实验室,后来竟成为学校创新体系的孵化基地。例如,泡桐树小学就建立了“创新课程实验室”,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适合开展创新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场所,包括所有硬件设备、软件环境以及实验室文化布置和作品、成果展示场地等。在这些场所里,教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