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开始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分层教学显现出了很多优势。对于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要求,增强自学能力,优秀学生不断脱颖而出;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向着高一层次转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或中下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怀、个别化辅导,提高了听课兴趣,使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掌握,学科成绩向合格转变。分层教学引发的思考和学生在分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挑战,本身就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分层学科的教师跨层次教学,促使教师研究不同层次的学情,制定不同目标,实施不同教学,极大提高了教师教学灵活性,增强了教师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分层次教学的学科班是一种动态的、非紧密型的班级形式,学生始终处于流动状态,这就使得原行政班的班主任监督作用相对削弱,原行政班的班干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班主任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经过几年摸索,我们基本形成了分层教学条件下班级管理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强化教书育人职责,为分层走班打好底色
1.班主任协调为上。实施分层走班后,师生接触面突然改变。有的学生约束力差,学习被动,看到教师没有相对固定,就感到有机可乘,上课不专心听,作业不做或应付着做;有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师的教法,或得过且过或自暴自弃。而科任教师有时要面对几个班的学生,特别在走班初期名字和实体对不上号,一时难以顾及。所有这些情况,反馈到班主任这里来,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沟通,在充分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地协助科任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
2.科任教师一岗双责。分层走班后,有部分学生不在原行政班班主任课堂内学习,原班主任出现“使不上劲”的感觉。这需要任课教师有更大的责任心,利用学科教学的途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习惯规范、品质培养、家校沟通,成为“班主任”教师。学校自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以来,推出德育导师制,在学校教师培训和绩效考核中,不断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和行为,让教师切实承担起教育职责,引导教师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二、抓准班级建设重心,为分层走班做好铺垫
1.首先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疑虑,营造好氛围
①面向全体,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通过学科的分层教育,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受到最佳教育,得到最佳发展。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走班制分层教学扩大了教师的关爱面和学生的受关注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能走的不掉队、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③使学生在各学科上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由A到B到C不断递进,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益。
2.始终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相对集中,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整齐划一。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后,本班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分散,学生会认为任课教师又不了解自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时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转轨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旦形成,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具有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要抓好班委的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工作要一件件具体落实,组长、科代表、班委应各司其职,切实主动负起责任,井井有条地开展工作,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要对全班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和边角时间,多方位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三、调整班级管理架构,落实“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班干部调整。分层教学中班级的学生在数学、英语学科分别分成A、B、C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就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学习型小组。班级管理基于此作出相应调整。每一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商定一名学生任组长,担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助手,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收交当天作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组长通过这两个通道与教师的双向联系,加强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沟通与了解,促进学科班平稳、有序地教学。同时安排原属本教室(原行政班)的学生全面负责走班课时、课间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利用早读、班会、班级活动的契机,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作好疏导工作。这样一个学科班由一位班长、来自不同班级的多位组长(课代表)组成学生管理团队(班干部),重新落实了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2.学习小组互动。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后,在学科班内,学生的差异相对较小,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榜样缺失”而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思想。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团体认同,但是由于分层教学上课班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班级的整体认同感,班集体意识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激励他们的学习进取心和班级认同感,同时也引导学生做好层次间的交流,聘请高层次的学生做低层次学生的“小老师”的工作,发挥学优生对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在行政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原班级的凝聚力、归属感。为了有效落实“小老师”工作,鼓励班上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开展层间“一帮一”互助活动,纳入学期社会实践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保障活动的实效。
四、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促进各层学生自主发展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主动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一把尺子”衡量的意识和做法,善于用多元评价肯定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以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成长。
1.分层目标激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努力做好自己,散发出最美丽的香气。”这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传达给学生的信念与自信。在每个学年、学期、学段班主任都给全班学生提出总体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为班级荣誉而努力的热情,同时还将目标分层,促使学生在心理上认领目标,将目标内化为自身的努力方向。对A组学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消除其自卑感,促使其走向成功;对B组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揭示其不足,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其不甘落后,积极向C组迈进;对C组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优势积累”。
2.多元评价肯定。不断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经历成长、体验成功。一般情况下,优等生获得奖励相对比较容易,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离奖励所要求的冒尖水平还有距离,几乎与奖励无缘。他们缺乏成功的信心,缺少上进的动力。所以不妨在班级中多设单项奖,如“体育标兵”“文艺能手”“劳动能手”“进步典型”“助人为乐奖”等,让学生有更多的目标,感受更多的成功,使他们感到只要努力获奖也不难,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分层教学不只是教授课堂知识时的分层,更是为了使教育教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要让学生了解分层后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不是教学、教育“淘汰制”,引导学生将自我意识渗透到自己的知、情、志、行中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我们相信只要年级组、班级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备机制,并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在分层走班条件下的班级管理一样会秩序井然、生机盎然。
一、强化教书育人职责,为分层走班打好底色
1.班主任协调为上。实施分层走班后,师生接触面突然改变。有的学生约束力差,学习被动,看到教师没有相对固定,就感到有机可乘,上课不专心听,作业不做或应付着做;有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新的教师的教法,或得过且过或自暴自弃。而科任教师有时要面对几个班的学生,特别在走班初期名字和实体对不上号,一时难以顾及。所有这些情况,反馈到班主任这里来,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沟通,在充分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地协助科任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积极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因素。
2.科任教师一岗双责。分层走班后,有部分学生不在原行政班班主任课堂内学习,原班主任出现“使不上劲”的感觉。这需要任课教师有更大的责任心,利用学科教学的途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习惯规范、品质培养、家校沟通,成为“班主任”教师。学校自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以来,推出德育导师制,在学校教师培训和绩效考核中,不断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和行为,让教师切实承担起教育职责,引导教师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二、抓准班级建设重心,为分层走班做好铺垫
1.首先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疑虑,营造好氛围
①面向全体,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通过学科的分层教育,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受到最佳教育,得到最佳发展。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走班制分层教学扩大了教师的关爱面和学生的受关注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能走的不掉队、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③使学生在各学科上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由A到B到C不断递进,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益。
2.始终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相对集中,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整齐划一。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后,本班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分散,学生会认为任课教师又不了解自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此时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转轨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班风、学风一旦形成,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具有激励向上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要抓好班委的工作,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工作要一件件具体落实,组长、科代表、班委应各司其职,切实主动负起责任,井井有条地开展工作,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时,要对全班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和边角时间,多方位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
三、调整班级管理架构,落实“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1.班干部调整。分层教学中班级的学生在数学、英语学科分别分成A、B、C各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就成了一个共同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的学习型小组。班级管理基于此作出相应调整。每一组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商定一名学生任组长,担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助手,负责把上课纪律、作业情况等信息传递给班主任,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收交当天作业,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组长通过这两个通道与教师的双向联系,加强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沟通与了解,促进学科班平稳、有序地教学。同时安排原属本教室(原行政班)的学生全面负责走班课时、课间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利用早读、班会、班级活动的契机,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作好疏导工作。这样一个学科班由一位班长、来自不同班级的多位组长(课代表)组成学生管理团队(班干部),重新落实了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2.学习小组互动。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后,在学科班内,学生的差异相对较小,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榜样缺失”而盲目乐观、不思进取的思想。作为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注重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团体认同,但是由于分层教学上课班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班级的整体认同感,班集体意识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降。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激励他们的学习进取心和班级认同感,同时也引导学生做好层次间的交流,聘请高层次的学生做低层次学生的“小老师”的工作,发挥学优生对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在行政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原班级的凝聚力、归属感。为了有效落实“小老师”工作,鼓励班上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开展层间“一帮一”互助活动,纳入学期社会实践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保障活动的实效。
四、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促进各层学生自主发展
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主动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一把尺子”衡量的意识和做法,善于用多元评价肯定每一位学生,尽可能以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成长。
1.分层目标激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每朵花都有自己的美丽,努力做好自己,散发出最美丽的香气。”这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传达给学生的信念与自信。在每个学年、学期、学段班主任都给全班学生提出总体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为班级荣誉而努力的热情,同时还将目标分层,促使学生在心理上认领目标,将目标内化为自身的努力方向。对A组学生采取表扬评价,寻找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消除其自卑感,促使其走向成功;对B组学生采取激励评价,揭示其不足,指明其努力方向,促使其不甘落后,积极向C组迈进;对C组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获得自主发展,形成“优势积累”。
2.多元评价肯定。不断增强学生自信,让学生经历成长、体验成功。一般情况下,优等生获得奖励相对比较容易,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离奖励所要求的冒尖水平还有距离,几乎与奖励无缘。他们缺乏成功的信心,缺少上进的动力。所以不妨在班级中多设单项奖,如“体育标兵”“文艺能手”“劳动能手”“进步典型”“助人为乐奖”等,让学生有更多的目标,感受更多的成功,使他们感到只要努力获奖也不难,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上进。
分层教学不只是教授课堂知识时的分层,更是为了使教育教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要让学生了解分层后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不是教学、教育“淘汰制”,引导学生将自我意识渗透到自己的知、情、志、行中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我们相信只要年级组、班级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备机制,并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在分层走班条件下的班级管理一样会秩序井然、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