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国字号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国字号”老板们,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急功近利的做法了,否则会成为鲁酒笑柄。
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韩亮介绍,山东目前的白酒格局是以各地方酒为主,各地区喝各地区的酒,比如泰山特曲在泰安,扳倒井在淄博,景芝在潍坊,当地是他们的主战场,多年来他们各占一方。虽然在省内其他市场也招商,但是都做得不大。所以鲁酒就形成了目前的分布状态,以驻地为根据地,然后往外到各个地级市互相渗透。由于都有自己的“根据地”,现在看起来,地方酒厂的效益不错,全国过亿酒厂中,山东数量最多,大概有30多家。
不过,此现状的结果是,内部竞争各自为战,小板块化明显;酒水企业一盘散沙,根本没有形成“鲁酒军团”。
在品牌运作方面,鲁酒与洋河等外省先进品牌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鲁酒在品牌运作上仍然存在很多障碍。
首先,韩亮认为,鲁酒在产品和营销手段上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创新。由于鲁酒品牌数量众多,大多集中在中低档产品线上,在战略上又各自为战,必然导致互相模仿学习。即便芝麻香型这种大的创新,也迅速实现了互相抄袭。商业模式上更无创新而言。过度同质化,必然导致互相残杀,也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增长,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次,在营销观念上仍然非常中庸和保守,多年来一直过分追求销量,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酒因为在包装、口感和广告投入方面,领全国之先河,因此迅速崛起。秦池广告酒事件之后,鲁酒开始转入内部调整阶段,一直在弥补企业的自身短板上下工夫,而忽略自身优势挖掘和品牌建设。一下子由广告的过度投放,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品牌建设不足。
第三,由于利润偏低,在品牌投入上力不从心,影响了品牌建设的速度。产品线一直是鲁酒之痛,高端产品一直被川贵军团牢牢把控。低端产品利润率低,鲁酒就没有更多费用进行品牌传播。尽管三五年内部分鲁酒看到了自身的瓶颈,开始产品结构升级,但是仍然力度不够。还有,在营销战略、品牌策略和方法上缺乏有效的突破手段,尽管许多鲁酒企业借助了咨询公司的力量,但是因为自身战略定位不清晰,而无法保持战略的一致性和执行力度,从而使品牌营销大打折扣。
“鲁酒复兴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走出山东’在局部省份开辟新根据地市场;第二条路,在目前区域内进军高端品牌。”韩亮说。
进军高端市场为上策
山东是中国白酒企业最多的省份,产销量都处于中国前列。目前山东几乎每个县都有不同的强势品牌,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三个以上地级城市都处于领先地位。山东的品牌竞争异常残酷,而制造能力过剩。随着鲁酒经济实力提高和产品品质提升,势必逼着山东企业“走出山东”。
泰山特曲是鲁酒中“走出山东”的成功代表,也是唯一成功案例。然而同样级别的酒厂,其他省份老大级的品牌都已经到了三五十个亿的规模。而山东的领头羊泰山特曲规模才十几个亿。虽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山东白酒销量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但品牌的排名比较靠后。没有大品牌,鲁酒就没有大出路。一个五粮液,销售额就是山东酒厂销售额的总和,洋河酒,年过百亿,靠的就是品牌。这些都是一个个残酷的现实。另外,由于鲁酒目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适合自己的、创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执行力很强的团队,鲁酒对外扩张的能力尚不足。
在韩亮看来,在目前“走出去”道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在不具备大规模省外扩张的实力时,在本地市场进军高端,不失为上策。
从2005年开始鲁酒借助原有的品牌影响力,在山东陆续开发了众多高端产品,比如兰陵王、一品泰山、一品景芝、国井等。还有近几年来,许多白酒公司在推芝麻香。芝麻香型是山东原创的新型白酒,也是鲁酒打造高端产品的最大看点。尽管芝麻香型进入山东的时间比较短,还有许多人都不熟悉这一香型,但是丝毫阻挡不了它成为高端王者的锐气,只不过需要耐心和时间。因为这也是山东高端白酒的一个代表。
鲁酒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不成问题,但一般品牌形象都不高,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就成为关键问题。高端品牌都被“茅五剑”等老品牌和水井坊、国窖1573等新秀所占领。鲁酒销售价位从三四十元向三四百元过度,跨越太大。韩亮建议,鲁酒品牌提升,首先要把利润产品瞄准百元价位中间空当,再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形象产品一般要放在鲁酒新贵——芝麻香身上,要做到400-800元之间,包装与众不同,而且要形成一定销量。
高端产品不仅形象好、品质好、市场好,而且有卖点,利润高,这是开拓省外市场的利器。
文化不是鲁酒的救命草
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许多地方都有历史名人或典故,酒文化的发展为鲁酒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韩亮认为,文化并非鲁酒的救命草。
首先,历史不是酒文化的代名词,有历史未必代表有文化;其次,该文化必须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点。否则文化就是鲁酒自我欣赏的花瓶,不会对销售产生推动。“万里长城两千年,兰陵美酒三千载”,体现了兰陵酒的历史渊源和酒文化,但这个卖点能对消费者带来什么利益呢?就因为你历史悠久,消费者认为你是好酒吗?不得而知。韩亮认为,我们不是否定酒的历史文化,而是认为酒文化必须为品牌定位服务,定位要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利益,无法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的文化,都是无效的文化。
另外,随意拔高“国字号”,可能导致孤芳自赏。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近年来,山东诞生了许多“国字号”高端品牌,比如国井、国花、国艺、国蕴等等。在理论上讲创造一个新品类,并成为该领域的老大,是一种好的策略;但是没有品牌支撑的“国字号”,就像众多的鲁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样,不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些国字号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国字号”老板们,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急功近利的做法了,否则会成为鲁酒笑柄。
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韩亮介绍,山东目前的白酒格局是以各地方酒为主,各地区喝各地区的酒,比如泰山特曲在泰安,扳倒井在淄博,景芝在潍坊,当地是他们的主战场,多年来他们各占一方。虽然在省内其他市场也招商,但是都做得不大。所以鲁酒就形成了目前的分布状态,以驻地为根据地,然后往外到各个地级市互相渗透。由于都有自己的“根据地”,现在看起来,地方酒厂的效益不错,全国过亿酒厂中,山东数量最多,大概有30多家。
不过,此现状的结果是,内部竞争各自为战,小板块化明显;酒水企业一盘散沙,根本没有形成“鲁酒军团”。
在品牌运作方面,鲁酒与洋河等外省先进品牌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鲁酒在品牌运作上仍然存在很多障碍。
首先,韩亮认为,鲁酒在产品和营销手段上同质化非常严重,缺乏创新。由于鲁酒品牌数量众多,大多集中在中低档产品线上,在战略上又各自为战,必然导致互相模仿学习。即便芝麻香型这种大的创新,也迅速实现了互相抄袭。商业模式上更无创新而言。过度同质化,必然导致互相残杀,也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增长,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次,在营销观念上仍然非常中庸和保守,多年来一直过分追求销量,对品牌建设认识不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酒因为在包装、口感和广告投入方面,领全国之先河,因此迅速崛起。秦池广告酒事件之后,鲁酒开始转入内部调整阶段,一直在弥补企业的自身短板上下工夫,而忽略自身优势挖掘和品牌建设。一下子由广告的过度投放,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品牌建设不足。
第三,由于利润偏低,在品牌投入上力不从心,影响了品牌建设的速度。产品线一直是鲁酒之痛,高端产品一直被川贵军团牢牢把控。低端产品利润率低,鲁酒就没有更多费用进行品牌传播。尽管三五年内部分鲁酒看到了自身的瓶颈,开始产品结构升级,但是仍然力度不够。还有,在营销战略、品牌策略和方法上缺乏有效的突破手段,尽管许多鲁酒企业借助了咨询公司的力量,但是因为自身战略定位不清晰,而无法保持战略的一致性和执行力度,从而使品牌营销大打折扣。
“鲁酒复兴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走出山东’在局部省份开辟新根据地市场;第二条路,在目前区域内进军高端品牌。”韩亮说。
进军高端市场为上策
山东是中国白酒企业最多的省份,产销量都处于中国前列。目前山东几乎每个县都有不同的强势品牌,还没有一个品牌在三个以上地级城市都处于领先地位。山东的品牌竞争异常残酷,而制造能力过剩。随着鲁酒经济实力提高和产品品质提升,势必逼着山东企业“走出山东”。
泰山特曲是鲁酒中“走出山东”的成功代表,也是唯一成功案例。然而同样级别的酒厂,其他省份老大级的品牌都已经到了三五十个亿的规模。而山东的领头羊泰山特曲规模才十几个亿。虽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山东白酒销量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但品牌的排名比较靠后。没有大品牌,鲁酒就没有大出路。一个五粮液,销售额就是山东酒厂销售额的总和,洋河酒,年过百亿,靠的就是品牌。这些都是一个个残酷的现实。另外,由于鲁酒目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适合自己的、创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执行力很强的团队,鲁酒对外扩张的能力尚不足。
在韩亮看来,在目前“走出去”道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在不具备大规模省外扩张的实力时,在本地市场进军高端,不失为上策。
从2005年开始鲁酒借助原有的品牌影响力,在山东陆续开发了众多高端产品,比如兰陵王、一品泰山、一品景芝、国井等。还有近几年来,许多白酒公司在推芝麻香。芝麻香型是山东原创的新型白酒,也是鲁酒打造高端产品的最大看点。尽管芝麻香型进入山东的时间比较短,还有许多人都不熟悉这一香型,但是丝毫阻挡不了它成为高端王者的锐气,只不过需要耐心和时间。因为这也是山东高端白酒的一个代表。
鲁酒在当地市场的知名度不成问题,但一般品牌形象都不高,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就成为关键问题。高端品牌都被“茅五剑”等老品牌和水井坊、国窖1573等新秀所占领。鲁酒销售价位从三四十元向三四百元过度,跨越太大。韩亮建议,鲁酒品牌提升,首先要把利润产品瞄准百元价位中间空当,再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形象产品一般要放在鲁酒新贵——芝麻香身上,要做到400-800元之间,包装与众不同,而且要形成一定销量。
高端产品不仅形象好、品质好、市场好,而且有卖点,利润高,这是开拓省外市场的利器。
文化不是鲁酒的救命草
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许多地方都有历史名人或典故,酒文化的发展为鲁酒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韩亮认为,文化并非鲁酒的救命草。
首先,历史不是酒文化的代名词,有历史未必代表有文化;其次,该文化必须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点。否则文化就是鲁酒自我欣赏的花瓶,不会对销售产生推动。“万里长城两千年,兰陵美酒三千载”,体现了兰陵酒的历史渊源和酒文化,但这个卖点能对消费者带来什么利益呢?就因为你历史悠久,消费者认为你是好酒吗?不得而知。韩亮认为,我们不是否定酒的历史文化,而是认为酒文化必须为品牌定位服务,定位要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或精神层面的利益,无法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的文化,都是无效的文化。
另外,随意拔高“国字号”,可能导致孤芳自赏。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近年来,山东诞生了许多“国字号”高端品牌,比如国井、国花、国艺、国蕴等等。在理论上讲创造一个新品类,并成为该领域的老大,是一种好的策略;但是没有品牌支撑的“国字号”,就像众多的鲁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一样,不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些国字号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国字号”老板们,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急功近利的做法了,否则会成为鲁酒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