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探析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末,网络开始介入文学生产的全过程,传统文化面临着千年未有之良机,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拉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与读者可以就某些情节展开讨论,这促进了文学的自由发展。文学借助网络进行传播,一方面能够促进審美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能够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价值追求,而且网络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也浸透到网络文学内部。本文探究了网络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促进文学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文学发展;文学传播;网络文学;文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82-03
  如今,网络已经成长为具有全民性特点的重要媒介,网络向所有民众平等开放,使文学中的各种壁垒通通得到清除。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开始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文学自由平等创作的环境被悄然建构。创新精神、务实精神为文学发展注入了活力,让各色审美特质都有了展现的舞台,促进了文学的蓬勃发展。
  一、网络拓展了大众文学的接触面
  在互联网占据绝对优势之前的文本阅读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主要是通过课本、教材、报刊、图书馆等途径。人们所知道的作家也多是知名的主流作家,很多优秀的作品以及颇具个性的作者难以为大众熟知。网络的出现让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不为人知的作品纷纷呈现在网络世界中,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网络使文学传播的效率迅速提高,使文学传播的成本降低。人人都可以拥有一座“小型图书馆”,这对经济实力拮据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的读者大有裨益[1]。
  一直以来,关于“网络会将经典毁于一旦”的言论甚嚣尘上,之所以这个问题会引起众多担忧,落脚点在于文学的发展上,与发展相随的两个关键词为继承与创新。对继承来说,网络为读者提供了接近经典名著的最佳渠道。
  在对传统书籍进行描绘时,泰戈尔曾经用非常惋惜的语言说道:“图书馆里,语言是静寂的,流水是凝滞的,人类不朽的性灵之光,被乌黑字母的链子捆绑,投入纸页的大牢。好似喜马拉雅山头上覆盖的冰川中拘禁着滔滔江水,图书馆里也仿佛堵着人心的江河。”他期望着“文字突然举行暴动,打破死寂,焚毁自己的栅栏,冲到外面”。
  泰戈尔对图书馆的期许在网络时代得以实现,经典名著已经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中走了下来,走入充满市井气息的读者世界中。经典名著不再是图书馆中被顶礼膜拜却不被观看的存在,而是成为可供每个人用心阅读的案头书籍;经典的精神不再被人们顶顶膜拜,而是与普通民众为伍,融汇在大街小巷中[2]。
  二、网络带来文学的个性化与自由化
  杂志创作发表是一件曲折的事情。作者经历千辛万苦将作品创作出来之后,需要发表的机会,否则,作品影响微乎其微。网络的发展使这种情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每一个有志于创作的创作者只需要在相关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开始写作。如果写作水平过硬,被读者不断认可,那么作品的点击量就会持续上升,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如名噪一时的网络作家当年明月,因为作品质量过硬而步入职业写作生涯[3]。
  文学语言一度追求文雅、风度,甚至会为了某个字反复推敲,但是在网络时代中,文学语言开始向世俗化、大众化转变,创作者用大众所熟悉的语言对内容进行平铺直叙的输出,将个人的所思所想直接陈述出来,也抒发对生命、对世界、对历史的种种感悟,这是人们自由的灵魂与率真自我最淋漓尽致、最透彻的展示,是对人性最朴素的书写。虽然有人对网络文学用语提出了批评,指出其有可能会导致文学深邃内涵的消解,但文学从诞生之初就是产生于“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重要诉求。换言之,文学是从民间出生并茁壮成长的,会永远带有民间的底色。《诗经》就是民间文学传诵于世的楷模,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学形式的不断成熟,文学逐渐从民间脱离出来,成为贵族的专属,从这一历史角度来看,网络的普及不仅没有消解文学的内涵,反而将文学的民间精神重新焕发出来,文学话语权重新回到普通民众手中[4]。
  三、衍生新的文学生态——“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别非常明显,网络文学在诞生之时就伴随着争议。很多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认为其充其量属于快餐文化,对社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毫无助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极具时代性的文学形态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延伸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路径,并衍生出一条非常完备的产业链条。从长远视角来看,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不仅对文学的整体创作有积极影响,而且对汉语言形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
  有批评家对网络文学的肤浅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认为内含流于表面,商业化色彩太过浓厚,迎合大众审美。但这样的批判显然是从传统的标准出发的,好似用判断宋词的标准对唐诗进行判断,这样的判断毫无借鉴意义[6]。
  四、提升读者与作品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一个突出特点,集中体现在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的特点,具体到文学领域,在传播媒介的强大影响下,文学的存在形式已经突破封闭性,开始走向开放性与交互性的广阔舞台[7]。
  在网络时代,各类数字媒介大行其道。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与以往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集中体现在交互性上,网络时代中的作品不仅实现了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互联网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媒介,自身的优势非常明显,数字化、多媒体化、实时性、 交互性等四大特点,让互联网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在互联网中,每个人不仅作为经典文学的传播者存在,同时也作为经典文学的接触者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读者也可以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全新阐释来增加其理解的多元性。总之,在网络时代中,读者可以获取丰富的经典文学相关信息。互联网平台拉近了读者与经典文学作品的距离,使两者之间的互动变得频繁生动[8]。   将经典书籍传输至网络中能够促进经典文学作品的网络化与数字化。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带有自己的特殊性,电子媒介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作品进行直接互动的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读者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将其中的交互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此外,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创作者、读者、文学作品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氛围。信息媒介的开放性、包容性、自由度为经典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为经典文学的全方位解读注入了活力,也拉近了读者与经典文学之间的距离。电子媒介的交互性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能够对经典进行自我阐述,将自己塑造为文学经典的再创造者[9]。
  五、结语
  与科技有所不同,文学在拥有自己柔婉姿态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千年来,中国文学形式几经流转,不论是四言还是五言,不论是赋文还是骈文,不论是志怪还是传奇,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每种文学形式的出现都是在特定的文学环境中产生的,而且这些文体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每一种文体都带有着前一文体的基因,又成为后一类文体的来源要素之一。这些文学体式没有优劣之分,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学作为社会思想以及人类心灵的载体,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中国文学从先秦开始脱胎换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坛经历了巨大变化,文学的内涵逐渐明显。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华丽的辞藻。因此呈现出声色大开的局面。隋唐时期开始反对绮丽文锋,文学复古、道统文章又开始成为主流。在互联网里,文学、教育、历史等类目的界限已经不再如此分明,目前的文学更是融入了多种类目。所以文学似乎又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实现了复归。
  综观文学史,文学经历的每一次大的改变,幸存下来的都是与时代内涵相符合、能够展现综合效益的存在。文学绝对不是阳春白雪,文学离不开当时的文学环境的影响。《红楼梦》横空出世时,整个清代小说还没有脱离才子佳人的俗气;余华和莫言也不能完全忽视当前的网络环境,他们也会参与网络素材的录制过程中去,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作品有失水准;质量较差的作品也不会因为网络的存在而发生地位的改变,好作品才能在网络大环境中生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希望当下,人们可以以一种较为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网络文学,把评判交由历史、交由时间。
  参考文献:
  [1] 龚卫锋. “中国文学边缘化”: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确证[D]. 广州:暨南大学,2015.
  [2] 朱国华.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J]. 文学理論研究,2006(02):45-51.
  [3] 吴承学,沙红兵.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4-23+261.
  [4] 欧阳友权. 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2007(01):143-156+208.
  [5] 李震. 媒介化时代的文艺批评[J]. 文艺研究,2018(08):11-19.
  [6] 孙淑丽,孙玲丽. 论现代网络文化[J]. 发展论坛,2002(07):51-53.
  [7] 周海波,王云龙. 新媒体时代的文体新变及其意义[J]. 关东学刊,2018(04):10-18.
  [8] 聂庆璞. 传播媒介的嬗变与网络文学的发展[J]. 贵州社会科学,2008(10):38-41.
  [9] 李爱娟. 简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J]. 职业技术,2006(24):108-109.
  (荐稿人:胡建平,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使得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通过对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应通过组织机构体系、制度体系、课程体系、评估体系、环境体系的建设来构建整体校园安全教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新时期“三全”育人模式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新常态。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
为了研究多式联运网络的结构特性以及在网络节点失效的情况下网络的脆弱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描述网络拓扑结构特性,并明确关键节点.分析多式联运网络在节点遭遇随机攻击和刻意攻击(关键节点)后网络平均最短路径和最大连通子图的比例,以此分析网络脆弱性.以一家多式联运企业网络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攻击下,被攻击节点数大于10时,最大连通子图的比例低于20%且平均最短路径小于2,而攻击关键节点情景下,失效节点数大于7就已达到同等效果.关键节点失效时网络性能下降速度明显大于随机节点失效情景,保障关键节点运作能力能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教学内容,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能力。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的发展为背景,分析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考虑新媒体的正面及反面特性,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后,教学内容的拓展情况与质量提升效果,旨在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分析可知,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的支持下,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教育教学组织的完善,并且在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时应导正学生的价值认知方向。在教学质量优化与提升方面,高校应当从提升教育内容的认同感、重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以及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三方面达到相应的目
本文以海南大学现行的生涯教育研究实践为例,从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实施发展性资助项目化,构建精准帮扶援助体系,引进职业测评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生涯辅导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加强贫困生生涯教育研究的主要途径。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英语专业类人才时需要与当地的区位特色与优势相结合,平衡英语专业当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文主要研究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模式,以期助力高校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水平能力高的英语专业类人才,进而推动新文科的发展和进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然成为每个人日益关注的话题,关系到不同年龄群体的身体健康,通过何种方式让人们在“吃”中安心在当前社会治理下显得尤为重要。食品企业要紧随现代发展与改革的潮流,坚持改革创新,将企业的思政教育完美落到实处,共同努力打造涉及菜品质量、优质服务、安全管理等各方面良好的管理体系。
摘 要:在贸易全球化和经济数字化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既懂语言又具备金融业务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各高校重视。由此,为了解金融英语人才培养的国内发展现状,本文在研究中国知网中所有关键词为金融英语的173篇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梳理近二十年涉及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主流教学理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及教师应当在金融英语专业建设原有
摘 要: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被高校广泛采用,并被赋予反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意义,然而学生评教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也使其有效性受到质疑。为了解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发展现状,本文对国内某综合性大学学生评教展开调查研究,结合该校某院系近10年评教数据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访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评教存在学生热情度不高、指标体系不科学、反馈对象不全面、结果易受非教学因素影响等问题。通过进一步
本文以桂林医学院“六位一体”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为例,探讨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视域下,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系统论、心理契约理论指导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对于提升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