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对”再“做好”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幼儿园经历初级的常规保教阶段后慢慢进入到教育专业化发展阶段时,我们渐渐为解决教师教育技能上的问题而投入大量的精力,也常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煞费苦心,更为教师的精彩教学活动喝彩加油……当大家都在为幼儿园进入到这样一个专业时代而努力奋斗拼搏的时候,却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情:
  一、几种不良现象引发的思考
  现象一:某园一名幼儿和另一名幼儿发生纠纷,老师严厉批评了这个犯错的孩子,并罚站在教师门口,后来老师组织午休去了,而忘记了这个被罚站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悄悄溜出幼儿园,自己走回了家。
  现象二:某园开设写字、做加法减法课程,还要布置家庭作业,孩子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
  现象三:科学活动“沉浮”,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理,给孩子一阵乱解说;数学活动“单双数”,教师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
  或是职业修养、或是观念错误、或是有害教学的保教行为问题,也许还远远不止这些。虽然是少数保教者的行为,但危害的是一群孩子的身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警惕与深度反思。
  二、教育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教育倡导的是先“做好”还是先“做对”?教育管理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华东师大朱家雄教授的一篇文章《“教得对”才有“教得好”》,让我幡然顿悟。朱家雄教授说:“‘教得对’‘没教坏’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是教育的底线,如果舍此要求,那么所有问题都免谈。”教育没有最高标准,却有最低的底线。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首先是维护好底线,再谈教育的更高质量。教育的底线在哪里?其实就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规定的教育基本行为中。比如“不能体罚孩子”、“幼儿园教育不能小学化”、“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等等。看来这些应该人人熟知的底线未必每个人都很清楚,或是清楚但未必放在心上。
  三、原因分析
  对照教育的底线,分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职业素养问题:对孩子的不尊重,没有把孩子的人格放在眼里;面对问题不冷静,冲动之下体罚孩子;个别教师或者保育员素养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2.班级保教常规问题:常规建立不到位,忽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轻视幼儿的生活。
  3.教育活动的问题:对有害教学、无用教学、有益教学缺乏基本判断。
  4.幼儿园管理中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办园理念;重视教育专业化的管理,忽视了职业道德管理;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任务多,要求高,教师压力太大。
  四、怎么做才是对的
  1.帮助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让每个教师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2.加强对班级常规工作的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1)加强日常常规质量的监督、检查与评比。
  (2)班级管理考核中不仅突出课程中的质量、教师的能力,更要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态度。
  3.处理好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1)强化制度管理,做到奖惩分明。对触及底线的行为绝不姑息。
  (2)开展多种活动去调剂教师压力,让教师们张弛有度。
  孩子不是商品,教育的过程不同于生产产品。产品出问题可以重做,而孩子的童年是不能重来的,我们把孩子教坏了,那是一种“罪过”。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对教育”,“再尽力去做好教育”。这样我们才能更坚定地立足于社会,服务好幼儿。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对幼儿而言,责任心强,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而且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并自觉努力完成任务。反之,缺乏责任心的幼儿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等缺点。  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
期刊
由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差,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相互间发生的矛盾,因此攻击性行为在4~6岁幼儿中显得尤为突出,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和抢别人东西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攻击性儿童的典型表现——以“斌斌”为例  一直以来,在我们老师口中的好孩子是那些能遵守各种规则,听话的孩子。而斌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活动区是幼儿园室内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等为幼儿创设的活动场所;它是幼儿自主游戏的重要场所,是幼儿与同伴间、与教师
期刊
《熊出没》动画系列自开播以来,长期占据中国动漫点击排名第一的位置,深受广大幼儿的喜爱。作为幼儿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熊出没》在艺术审美方式上集中体现为一种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在外在形态上体现出“玩”的特质,内涵里更是展现了动画由教化走向娱乐以及快乐与自由、想象与创造、角色扮演与体验的精神追求。  一、游戏精神的历史追求:由教化走向娱乐  受强烈现世精神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游戏曾一度被认为是“玩物丧
期刊
很早就听过《摇篮里的科学家》这本书,一直觉得书名很有趣,近来终于找到机会读了它。初读这本书时,觉得这本书即使在翻译之后,里面的很多语言,叙事形式,包括排版都还是比较英语化的。像章节下面的一些标题,如“条纹布挡不住的诱惑”、“四方形里面的书和洗碗布里的钥匙”、“‘星际旅行’的考古学家”等等,乍一看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细细读起来,发现书中的语言还算浅显易懂,尽管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作者
期刊
好的绘本能够唤起美好的童年记忆,好的动画电影能够让孩子思索回味,获得成长。根据宫西达也同名绘本改编的动画电影《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2010)是对这两方面的完美诠释。  宫西达也曾说:“孩子的心灵应该有一个基石:善良、爱、希望和梦想。我把这些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东西融入了自己的绘本,它便具有了感人的色彩。”而在这部影片中,“善良、爱、希望和梦想”逐渐具象化为爱的“红果子”。  首先让我们欣赏影片中的
期刊
第一次接触绘本《我爸爸》是上学期,记得那是在一次观摩课上,我和大一班的小朋友一起沉浸在背景音乐中,一起阅读这本书。  在活动中,张老师让孩子们用一种动物来形容爸爸,孩子们的答案真是丰富多彩,让人捧腹大笑。皓皓说,自己是小猪,爸爸是大猪,因为他们很能吃。丽丽说,爸爸是只大狮子,是因为爸爸是男生,觉得狮子是勇敢的、有大力气的,爸爸也比较勇敢,爸爸是个大力士。涵涵说爸爸像狮子,爸爸跑得快,经常锻炼,是位
期刊
定向运动是什么?定向运动又称“识图越野”、“定向越野”、“野外定向”等,是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北针的帮助下,以最短的时间,按顺序到访地图上所标的各个点标,从起点开始在每一个点标之间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路线直到终点。  定向运动与一般运动项目不同,定向运动要求不断克服困难,涉及到智力因素,如思维、记忆、注意等,以及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阅读地图、观察地图与地形的匹配、路线的选择等,定向运动对运动
期刊
中国定向协会专业委员会吴军生主任把定向运动形象地比作“马拉松围棋运动”,他说:“参加定向运动既要有跑马拉松的体力,又要有下围棋的智慧,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  幼儿定向运动能兼备其他体育运动活动形式的多项重要功能,幼儿在生动有趣的定向运动中,掌握正确的定向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在开展幼儿定向运动初期,我们在学习定向运动相关理论的同时,搜集、
期刊
近期拜读《幼儿成长及发展个案研究》,全书弥漫着教师对孩子那近乎天然的浓浓爱意,如潺潺流水,沽沽流出,着实令人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透过通篇文字,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位作者用心做教育的缜密心思与不断生长着的教育智慧,这就是爱的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敏锐的察觉能力。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通过表象,看清问题的实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日积月累的探索,逐步成长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这就是专业能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