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能学好数学。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新颖活泼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节中,先讲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唐僧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摘了6个桃子,唐僧要把桃子分给三个徒弟吃,怎样分合适?唐僧分的是:孙悟空3个,猪八戒2个,沙僧1个。沙僧对对唐僧分的有意见吗?(有)有什么意见?(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怎么分没有意见?请一名学生假扮唐僧重新分,老师指出像这样分的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兴趣。
三、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
四、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了乘、除法应用題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红和小明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红住五楼,小明住四楼,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明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解这道题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忽略了一楼没有台阶这一重要条件。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小红住5楼与1楼的间隔为:5-1=4(层),4层一共有80级台阶;每层就有台阶:80÷4=20(级);小明住4楼,与1楼的间隔是:4-1=3(层),因此,小明回家要走3个20级台阶,即:20×3=60(级)。
故,小亮回家要走60级台阶。
五、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容的事。”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主要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体验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便会使大脑产生优势兴奋,表现为注意集中,记忆深刻,思维敏锐。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丧失了这种兴趣,求知味同嚼蜡,是不会出好成绩的。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能快乐学习,创造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新颖活泼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严密,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也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平均分”一节中,先讲一个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唐僧取经的路上,孙悟空摘了6个桃子,唐僧要把桃子分给三个徒弟吃,怎样分合适?唐僧分的是:孙悟空3个,猪八戒2个,沙僧1个。沙僧对对唐僧分的有意见吗?(有)有什么意见?(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怎么分没有意见?请一名学生假扮唐僧重新分,老师指出像这样分的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个故事,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启发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兴趣。
三、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10cm、8cm、7cm长的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出三角形,学生非常轻松自如地摆出了三角形,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拿出10cm、4cm、5cm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学生怎么摆也摆不出来。然后教师提出疑问:“同样都是三条边,为什么后三根小棒摆不出三角形呢?”,请同学们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总结的。
四、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做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了乘、除法应用題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小红和小明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红住五楼,小明住四楼,小红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明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解这道题时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忽略了一楼没有台阶这一重要条件。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小红住5楼与1楼的间隔为:5-1=4(层),4层一共有80级台阶;每层就有台阶:80÷4=20(级);小明住4楼,与1楼的间隔是:4-1=3(层),因此,小明回家要走3个20级台阶,即:20×3=60(级)。
故,小亮回家要走60级台阶。
五、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为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