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下,高校的各类办学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资产的规模和价值迅速增长。高校的公共用房是高校资产的重中之重,是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及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如何对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关系到高校各類事业的顺利发展、关系到高校大环境的和谐繁荣。如何应对高校公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校 公用房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普遍上马了大批的基建项目。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与好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公用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公用房总量的增长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之间发展比例不协调”[1],公用房资源的总量似乎永远达不到高校办学的规模需求。房屋使用效率低、供求矛盾突出在高校公用房管理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时,部分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新老校区之间公用房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后勤研究的热点问题。
1 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公共用房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及高效利用对于高校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房屋是全校师生科研、教学及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所,是高校办学的先决条件保障,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高校的扩招,高校公用房的总量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公用房资源短缺同时又有资源浪费现象的矛盾。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随之而来的高校公用房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如何高效、科学、合理的进行高校公用房的管理成为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1 公用房的配置
一直以来,多数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及行政机关直属部门等办公用房往往是遵循学校分配,无偿使用的原则。通过一次性分配后,各二级单位一直是延续性使用,且公用房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公用房管理一直采取按需随机配给的方式,应给多少且以何种标准去衡量,如何调节,由哪个部门负责跟踪、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未很好解决” [2]近些年高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公用房的总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公用房的配置方法上,各大高校一直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这就出现了部分单位用房紧缺,而另外一些单位存在大量的公用房资源浪费的情况。甚至存在部分单位把公用房对外出租出借的情况。公用房使用的无偿性使用使得各二级单位热衷于向学校争夺公用房资源,房产管理部门由于对公用房使用情况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公用房资源出现了浪费与紧缺并存的矛盾,“公用房管理部门缺乏对房产资源绩效评估和监督的机制。加之多元管理、经验管理、长官意志、偏重人际关系的现象较为普遍。” [3]其结果就是,高校公用房越建越多,但可供调配的公用房资源却越来越少。
近年来,部分高校建立了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公用房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学校的调控,二级单位自我监管、自我约束的机制来加强公用房的管理,努力做到在公用房的管理分配上有章可循,确保分配上的公平,监管的到位,公用房资源的保值增值。但是在执行中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导致政策难以贯彻落实。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体系,调配好高校的公用房资源,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事关高校公房分配的公平,高校科研教学队伍的稳定,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保障。
1.2 公用房的管理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上基本上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机制。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在完成初步的按需分配后,对于公用房日常的管理基本上是完全下放到二级单位完成。对于公用房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完全不知情,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管。公用房的管理没有从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出发,而是重在提供后勤保障,为师生服务。在公用房资源宽松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如出现用房紧张,各类用房矛盾就会出现,公用房的管理出现这样的矛盾存在多方面原因。
(1)公用房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也并没有归口一处,各类公用房管理部门有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基建部门,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实验室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由不同的校级领导分管,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往往很难做到协调管理。
(2)公用房种类的多样性
公用房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及各类生活、商业服务用房。高校公用房种类较多,针对不同的公共用房,各高校也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管理办法。
(3)公用房管理方式的滞后性
大部分高校的公用房管理仍是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或是最为初级的单机信息管理。高校房产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虽被高校房产管理系统普遍接受,但在现实的房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运用的却较为少见。台账式的管理方式,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更新不及时,工作效率的低下等现象[4];一旦管理人员工作调动,很多资料就会随之丢失,出现大量的重复劳动,给公房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4)公用房管理人员的缺位性
在公用房管理过程中,在职责归属上,高校房屋管理部门对全校的公用房负有管理,监督的责任。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公用房的具体的日常管理在各二级单位及物业公司手中,且大部分高校新老校区的格局使得房管部门很难做到日常监管。而在各二级单位及物业公司那里,又缺少制度性的沟通渠道来保障日常的监管反馈。公用房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跟踪监督上的存在一定的缺位性。如何建立正常的反馈机制,理顺正常的公用房管理体系,对于高校公用房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1.3 公用房的调配、使用与维护
公用房的调配工作是高校公房管理部门的重点。在调配过程中,由于初次配置后,各使用单位将公用房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调配往往会耗费极大地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高校在發展过程中,如遇到院系调整,学科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急需调整公用房的事件,或者学校进行大的建设项目、校园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公用房调整势在必行之际,调整往往困难异常。
而实际上,在公用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督,各使用单位在公用房的使用上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总体公用房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单位甚至存在对外出租出借公用房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而在公用房的维修维护上,除了国家的专项维修基金外,平时的大部分维修是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来承担的。
2 加强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如何加强对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国内各高校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如清华大学从1986年开始了公用房管理各个,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行政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明确了对公用房定额管理和有偿使用的思路,成为国内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重要模式。随后,国内各大高校都着力跟进,进行了公用房管理的改革。如何改变各使用单位争夺房源的观念,才是缓解公用房供求矛盾的重点。
2.1 坚持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原则,理顺公用房管理体制
大力推进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用房原则,是解决目前用房矛盾,转变各使用单位争夺房源观念的关键。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管理办法是理顺公用房管理体制的基础。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参考各高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相关用房标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公用房管理办法。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建设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确定了学校各类用房的控制标准[5]。对高校制定公用房管理办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与此同时,公房管理部门应进行细致的公房清查工作,摸清各单位用房的实际,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地沟通或数据共享,做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是公用房能真正做到有偿使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分析各单位的意见和需求。 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准确,做到统一领导,科学布局,实事求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用房管理办法。
其次,在具体的实施上,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管理条例。加强执行力度,做到有章可循,切实解决公用房的用房矛盾,缓解各类用房紧张,杜绝公用房资源的浪费现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体系
公用房的管理过程中,应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的改进,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出发,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
体系。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公用房管理工作的基础,遇事能够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为防止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现象,高校应建立统一的公用房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公用房,负责公用房分配管理工作和公用房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在日常的公用房使用监管上,应建立常规性的监管渠道,使公用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房屋使用情况,保证使用效率,防止公用房资源的浪费。
2.3 加强公用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
在公用房管理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动态化管理。通过公用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房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公用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基本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各类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队伍。
高校的公用房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校科研、教学等事业的发展。在坚持科学、公平的分配原则基础上,还是要做好全校师生的后勤保障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合理配置公用房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师生的生活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红江.对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石油教育,2010(4):74-76.
[2] 黄英锋.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5-78.
[3] 李南芳.关于高校公房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07(5):93-94.
[4] 翟洪涛.高校房产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信息科学,2010(1).
[5] 试论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J].教育研究,2003(12):39-40.
关键词:高校 公用房管理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自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普遍上马了大批的基建项目。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与好转。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公用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公用房总量的增长与招生规模的扩大之间发展比例不协调”[1],公用房资源的总量似乎永远达不到高校办学的规模需求。房屋使用效率低、供求矛盾突出在高校公用房管理中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同时,部分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新老校区之间公用房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后勤研究的热点问题。
1 高校公用房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公共用房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及高效利用对于高校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保障性的作用。房屋是全校师生科研、教学及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所,是高校办学的先决条件保障,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高校的扩招,高校公用房的总量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公用房资源短缺同时又有资源浪费现象的矛盾。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随之而来的高校公用房的管理也提出了挑战,如何高效、科学、合理的进行高校公用房的管理成为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说,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1 公用房的配置
一直以来,多数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及行政机关直属部门等办公用房往往是遵循学校分配,无偿使用的原则。通过一次性分配后,各二级单位一直是延续性使用,且公用房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公用房管理一直采取按需随机配给的方式,应给多少且以何种标准去衡量,如何调节,由哪个部门负责跟踪、维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未很好解决” [2]近些年高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公用房的总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在公用房的配置方法上,各大高校一直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办法,这就出现了部分单位用房紧缺,而另外一些单位存在大量的公用房资源浪费的情况。甚至存在部分单位把公用房对外出租出借的情况。公用房使用的无偿性使用使得各二级单位热衷于向学校争夺公用房资源,房产管理部门由于对公用房使用情况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公用房资源出现了浪费与紧缺并存的矛盾,“公用房管理部门缺乏对房产资源绩效评估和监督的机制。加之多元管理、经验管理、长官意志、偏重人际关系的现象较为普遍。” [3]其结果就是,高校公用房越建越多,但可供调配的公用房资源却越来越少。
近年来,部分高校建立了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公用房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学校的调控,二级单位自我监管、自我约束的机制来加强公用房的管理,努力做到在公用房的管理分配上有章可循,确保分配上的公平,监管的到位,公用房资源的保值增值。但是在执行中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导致政策难以贯彻落实。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体系,调配好高校的公用房资源,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事关高校公房分配的公平,高校科研教学队伍的稳定,是高校事业发展的保障。
1.2 公用房的管理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公用房的管理上基本上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机制。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在完成初步的按需分配后,对于公用房日常的管理基本上是完全下放到二级单位完成。对于公用房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完全不知情,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管。公用房的管理没有从高校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出发,而是重在提供后勤保障,为师生服务。在公用房资源宽松的情况下还能勉强维持,如出现用房紧张,各类用房矛盾就会出现,公用房的管理出现这样的矛盾存在多方面原因。
(1)公用房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也并没有归口一处,各类公用房管理部门有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基建部门,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实验室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由不同的校级领导分管,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往往很难做到协调管理。
(2)公用房种类的多样性
公用房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及各类生活、商业服务用房。高校公用房种类较多,针对不同的公共用房,各高校也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管理办法。
(3)公用房管理方式的滞后性
大部分高校的公用房管理仍是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或是最为初级的单机信息管理。高校房产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虽被高校房产管理系统普遍接受,但在现实的房产管理过程中,信息化运用的却较为少见。台账式的管理方式,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更新不及时,工作效率的低下等现象[4];一旦管理人员工作调动,很多资料就会随之丢失,出现大量的重复劳动,给公房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4)公用房管理人员的缺位性
在公用房管理过程中,在职责归属上,高校房屋管理部门对全校的公用房负有管理,监督的责任。但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高校扩招的过程中,公用房的具体的日常管理在各二级单位及物业公司手中,且大部分高校新老校区的格局使得房管部门很难做到日常监管。而在各二级单位及物业公司那里,又缺少制度性的沟通渠道来保障日常的监管反馈。公用房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跟踪监督上的存在一定的缺位性。如何建立正常的反馈机制,理顺正常的公用房管理体系,对于高校公用房管理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1.3 公用房的调配、使用与维护
公用房的调配工作是高校公房管理部门的重点。在调配过程中,由于初次配置后,各使用单位将公用房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调配往往会耗费极大地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高校在發展过程中,如遇到院系调整,学科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急需调整公用房的事件,或者学校进行大的建设项目、校园环境综合整治的时候,公用房调整势在必行之际,调整往往困难异常。
而实际上,在公用房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督,各使用单位在公用房的使用上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总体公用房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单位甚至存在对外出租出借公用房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而在公用房的维修维护上,除了国家的专项维修基金外,平时的大部分维修是高校公用房管理部门来承担的。
2 加强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如何加强对高校公用房的管理,国内各高校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如清华大学从1986年开始了公用房管理各个,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行政办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明确了对公用房定额管理和有偿使用的思路,成为国内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重要模式。随后,国内各大高校都着力跟进,进行了公用房管理的改革。如何改变各使用单位争夺房源的观念,才是缓解公用房供求矛盾的重点。
2.1 坚持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原则,理顺公用房管理体制
大力推进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用房原则,是解决目前用房矛盾,转变各使用单位争夺房源观念的关键。
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公用房定额配置、有偿使用的管理办法是理顺公用房管理体制的基础。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在参考各高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及相关用房标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公用房管理办法。1992年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建设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确定了学校各类用房的控制标准[5]。对高校制定公用房管理办法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与此同时,公房管理部门应进行细致的公房清查工作,摸清各单位用房的实际,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有效地沟通或数据共享,做到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这也是公用房能真正做到有偿使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分析各单位的意见和需求。 尽量把工作做得细致准确,做到统一领导,科学布局,实事求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公用房管理办法。
其次,在具体的实施上,应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与管理条例。加强执行力度,做到有章可循,切实解决公用房的用房矛盾,缓解各类用房紧张,杜绝公用房资源的浪费现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2 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体系
公用房的管理过程中,应从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方式的改进,管理规章制度的健全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出发,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用房管理
体系。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公用房管理工作的基础,遇事能够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为防止政出多门、互相推诿的现象,高校应建立统一的公用房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学校公用房,负责公用房分配管理工作和公用房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在日常的公用房使用监管上,应建立常规性的监管渠道,使公用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房屋使用情况,保证使用效率,防止公用房资源的浪费。
2.3 加强公用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动态管理
在公用房管理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动态化管理。通过公用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房产管理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公用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基本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各类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队伍。
高校的公用房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校科研、教学等事业的发展。在坚持科学、公平的分配原则基础上,还是要做好全校师生的后勤保障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合理配置公用房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师生的生活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红江.对高校公用房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石油教育,2010(4):74-76.
[2] 黄英锋.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5-78.
[3] 李南芳.关于高校公房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07(5):93-94.
[4] 翟洪涛.高校房产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信息科学,2010(1).
[5] 试论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J].教育研究,2003(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