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运用所学知识去发展创新?“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关键性难题。下面结合“膜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谈谈“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界定
  “三线一点五面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以知识结构为主线,结合创新教育原则、创新教育方法,去寻找创新点,并通过对创新点的探究,使学生获得真知、获得创新技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其模式如下:
  二、知识结构的确定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介绍的而学生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内容,是确定创新点和探究点的蓝本。离开知识结构,创新点的设置就成了无本之木,所要探究的问题就成了无水之源。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如下:
  三、设立探究点
  探究点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结构和学生需要自主探究才能掌握的重点内容而设定的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设立了两个探究点。
  探究点一,膜的结构特点。探究理由有二:一是膜的结构特点是教学重点之一:二是为什么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值得探究。
  材料一:观看人鼠细胞融合过程。
  融合后的细胞膜为什么红绿两种颜色均匀分布?意味着什么?说明了什么?
  探究点二,膜的功能特性。按照教材结构,只需记住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就可以了,然而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为什么会具有选择透过性?难以说出一二。比较抽象。因此,必须在准备探究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真谛,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学得巧。
  材料二:玉米粒染色实验。方法步骤:浸泡:将玉米粒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取4粒泡胀的籽粒,将其中2粒在沸水中煮5min,冷却作对照材料;染色: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红墨水染色;冲洗:2分钟后,倒去红墨水,用清水冲洗,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观察籽粒胚的颜色;现象: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红墨水要进入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的什么结构?为什么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四、确定创新教育原则与方法
  常用的创新教育原则有民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探索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个别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原则有多个,应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灵活选择、运用创新教育的原则。如果要想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大胆,宜采用民主性原则:为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可选择激励性原则:若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好选用实践性原则。
  创新教育方法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二要素。学生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是浪花,而这个浪花的产生与起伏全在于溅出浪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索发现法、发散收敛法、逆向教学法、趣味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定势打破法、类比教学法、思路教学法、似是而非法、联想教学法等。然而,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只有根据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溅出创造性思维的浪花。
  五、探究过程
  探究点一,膜的结构特点。融合后的细胞膜之所以红绿均匀分布,是两种荧光材料均匀混合的结果,而两种荧光材料的均匀混合实际上就是两种蛋白质的均匀混合,而蛋白质的均匀混合是通过蛋白质的运动来实现的,因而意味着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又是存在于磷脂分子层中,就意味着膜上的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有流动性,那么就说明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探究点二,膜的功能特性。根据设问:红墨水要进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的什么结构?为什么煮过的玉米粒胚为红色,未煮过的玉米粒胚为无色?
  学生通过分析,1.红墨水要进入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2.煮过的玉米粒胚细胞是死细胞。细胞膜已失去活性,红墨水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而把胚细胞染成红色。3.未煮过的玉米粒,其胚细胞是活细胞,细胞膜具有活性,活细胞膜阻止红墨水中的红色染料进入细胞,而允许水进入胚细胞,因而胚细胞为无色。
  这样通过探究,学生自然得出活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功能特性也就是选择透过性。
  六、设立创新点
  创新点是指知识结构中那些具有前瞻性、开拓性、未知性、与生产生活相关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知识点,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关键环节,是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第三要素。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结构,其创新点设置如下:创新点一,细胞的形态、大小不同。讲课一开始就选择细胞的形态、大小不同作为创新点,设问:除病毒以外,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那么,以细胞为题:创新点二,选择透过性。
  这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那么学生就会根据膜的特点充分联想:
  七、确定所要培养的创造思维形式
  常见的创造思维形式有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立体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的训练是与创新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应根据创新点的设问与目的去培养学生的某一种创造性思维形式。如创新点一的设问:组成人体细胞的名称知多少?利用“知多少”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创新点二的设问,学生就可萌发合成防SARS病毒膜的最佳设想。
  (编辑 李华凯)
其他文献
现行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往往将课文当作静态语言规则的例证去教,而不是当作情感丰富、文气贯通的作品去教,不但割裂了语言与情感的关系,也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心理流向,从而造成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倦、冷漠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有必要研究阅读的主体——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心理,考察其阅读过程的不同心理反应及活动过程,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我院神经内科自2004-07~2008-11对高血压脑出血中等量出血20~50mI66例采用钻孔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朴素无痕的教育科研行走方式,是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而言的。我认为在这个阶段,教育科研过程应该如春风化雨一般,融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看不出痕迹,却产生着巨大作用。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大雪无痕。我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高境界就是朴素无痕。  一、何为朴素无痕  何为朴素?《庄子·天道》中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由此看来,朴素就是一种质朴天然的美。何为
目的探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2008-01~2009-06我院共收治20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除按脑血管病常规护理外,实施全
激发学习情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动脑,开展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巧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笔者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但据笔者调查,尽管新课程已推行多年,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被动学习、接受学习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多年教学模式的惯性,另一方面是由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就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做了一些探索,供参考。    一、创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