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孕妈妈的胎儿大小正常,但肚子特别大,医生说是因为羊水量太多,这可怎么办?羊水到底有什么功能?羊水量异常又该如何处理?
羊水小档案
成分
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可见有小片状物,胎脂,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发、少量白细胞,白蛋白、尿酸盐等,羊水中含大量激素和酶。pH值为7-20。
功能
●对胎宝宝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当孕妈妈的肚子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羊水能为胎儿提供缓冲空间,以确保胎宝宝在子宫内的安全。
●保温。羊水能够保持胎宝宝在子宫内温度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给胎宝宝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羊水占据着子宫大量的空间,给胎宝宝提供了有利其身体正常生长的地方,可免受子宫的压迫。防止胎肢粘连,避免子宫肌壁或胎儿对脐带直接压迫导致胎儿窘迫。如果羊水量太少,时间一久,有可能造成胎宝宝肢体异常。
●营养成分促进宝宝发育。羊水中含有一些生长激素,对胎宝宝的肺部发育以及其他的生长非常有帮助。
●保护孕妈妈。羊水既能在妊娠期帮助孕妈妈减少胎动带来的不适感,还能在临产时减少孕妈妈发生感染的机会。
正常量
羊水在整个孕期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并不是一个恒定的量。
●怀孕前3个月:羊水量较少;
●3个月后:随着胎宝宝的肾脏、泌尿系统的形成,羊水量会逐渐增加;
●怀孕第34~36周:羊水量达到高峰,此阶段约有800~1000毫升;
●36周以后:开始渐渐下降;
●怀孕42周:明显减少,可减少至300毫升以下。
羊水过多
无论孕妈妈在哪个阶段,B超检查时,羊水指数大于25cm(正常羊水指数为8~25cm)或羊水厚度大于等于8cm就会被诊断为羊水过多,羊水量一般都会超过2000毫升。此时就要分别给孕妈妈和胎宝宝做进一步的检查。
健康隐患:
●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和昏迷,威胁孕妈妈和胎宝宝的生命。
●胎位不正。胎宝宝在子宫内活动变大,极容易发生胎位不正,胎儿窘迫。
●早产。羊水变多,子宫自然也会膨胀。膨胀过度压力过高,就会引起早产。一旦发生早产,破膜后,大量羊水涌出,宫腔内压力会骤然降低,可引起脐带脱垂而危及胎儿性命。
对症处理羊水过多
若发现羊水过多,要看当时怀孕周数、是否找到病因,再来决定处理的方向。
孕妈妈自身原因
糖尿病容易并发羊水过多,所以若羊水过多,建议孕妈妈做妊娠糖尿病筛检。此外,如果孕妈妈和胎宝宝的Rh血型不合也可能造成羊水过多,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胎宝宝的原因
一种情况是胎宝宝先天异常。胎儿疾病包括先天性结构畸形、胎儿肿瘤、神经肌肉发育不良、代谢性疾病、染色体或遗传基因异常等。胎宝宝吞咽是羊水吸收的主要途径,如果胎宝宝与吞咽有关的神经和组织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羊水异常,如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肠胃道、心肺等。这种情况建议做超声波,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肠胃道等器官是否有异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双胞胎输血症候群。双胞胎可能发生“输血症候群”,即两个胎儿间的血液循环互通而带来的问题,怀双胞胎出现羊水过多的情况时,最好及时就医。
Q&A妈妈问
羊水过多找不到原因,抽羊水可行吗?
抽羊水只针对羊水压迫症状严重者。采用抽羊水的方式,的确可以让子宫腔压力变小,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方式其实效果有限,而且反复抽羊水会让孕妈妈备受煎熬,同时也存在感染的风险。所以,是否要抽羊水,孕妈妈要与医生讨论,视情况而定,由医生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
羊水过少
临床上,羊水指数小于等于5cm或羊水厚度小于等于2cm即可诊断为羊水过少。
健康隐患:
●胎宝宝异常或孕妈妈潜存疾病。即使胎宝宝在宫腔内没有异常的情形,等出生后,此类新生儿的周期性患病率和死亡率也比一般婴儿高。
●造成胎宝宝出现生长迟缓。所以也要看胎宝宝的大小和胎盘血流是否有异常。孕妈妈要做到多休息、多喝水,减少工作量和不必要的情绪压力,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均衡。孕妈妈的身体好,胎盘的血流功能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强。
对症处理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会使胎宝宝生长受限制,影响正常的发育。一旦发现,应立即先找出病因,并进一步积极诊治。
孕妈妈自身原因
先要确认孕妈妈是否出现了早期破水的情况。破水会导致羊水过少,但孕妈妈对破水与漏尿有时很难分辨,所以保险起见,怀疑破水时最好尽快赶到医院由医生来判断。去医院的路上尽量保持平躺,避免羊水过多流出。
要排除孕妈妈疾病因素导致的羊水过少。如果孕妈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自体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等,或服用某些药物也有可能会导致羊水过少。如查出,孕妈妈要遵医嘱控制病情。
胎宝宝的原因
如果胎宝宝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的问题,会导致孕妈妈羊水过少。因为孕中期后羊水的主要来源是胎儿的尿液,胎儿会排尿、吞羊水。所以一旦发现羊水过少,要尽早检查胎儿脑部、肾脏、泌尿道等器官,看是否因肾脏发育异常,无法排尿而造成羊水变少。
Q&A妈妈问
“羊水灌注”是否可行?
对妊娠未足月、胎肺不成熟的情况可以增加羊水量,治疗可采用羊膜灌注的方式,从而降低胎儿变异型减速发生率、粪染率及剖宫产率。
羊水小档案
成分
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可见有小片状物,胎脂,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发、少量白细胞,白蛋白、尿酸盐等,羊水中含大量激素和酶。pH值为7-20。
功能
●对胎宝宝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当孕妈妈的肚子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羊水能为胎儿提供缓冲空间,以确保胎宝宝在子宫内的安全。
●保温。羊水能够保持胎宝宝在子宫内温度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给胎宝宝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羊水占据着子宫大量的空间,给胎宝宝提供了有利其身体正常生长的地方,可免受子宫的压迫。防止胎肢粘连,避免子宫肌壁或胎儿对脐带直接压迫导致胎儿窘迫。如果羊水量太少,时间一久,有可能造成胎宝宝肢体异常。
●营养成分促进宝宝发育。羊水中含有一些生长激素,对胎宝宝的肺部发育以及其他的生长非常有帮助。
●保护孕妈妈。羊水既能在妊娠期帮助孕妈妈减少胎动带来的不适感,还能在临产时减少孕妈妈发生感染的机会。
正常量
羊水在整个孕期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并不是一个恒定的量。
●怀孕前3个月:羊水量较少;
●3个月后:随着胎宝宝的肾脏、泌尿系统的形成,羊水量会逐渐增加;
●怀孕第34~36周:羊水量达到高峰,此阶段约有800~1000毫升;
●36周以后:开始渐渐下降;
●怀孕42周:明显减少,可减少至300毫升以下。
羊水过多
无论孕妈妈在哪个阶段,B超检查时,羊水指数大于25cm(正常羊水指数为8~25cm)或羊水厚度大于等于8cm就会被诊断为羊水过多,羊水量一般都会超过2000毫升。此时就要分别给孕妈妈和胎宝宝做进一步的检查。
健康隐患:
●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搐和昏迷,威胁孕妈妈和胎宝宝的生命。
●胎位不正。胎宝宝在子宫内活动变大,极容易发生胎位不正,胎儿窘迫。
●早产。羊水变多,子宫自然也会膨胀。膨胀过度压力过高,就会引起早产。一旦发生早产,破膜后,大量羊水涌出,宫腔内压力会骤然降低,可引起脐带脱垂而危及胎儿性命。
对症处理羊水过多
若发现羊水过多,要看当时怀孕周数、是否找到病因,再来决定处理的方向。
孕妈妈自身原因
糖尿病容易并发羊水过多,所以若羊水过多,建议孕妈妈做妊娠糖尿病筛检。此外,如果孕妈妈和胎宝宝的Rh血型不合也可能造成羊水过多,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
胎宝宝的原因
一种情况是胎宝宝先天异常。胎儿疾病包括先天性结构畸形、胎儿肿瘤、神经肌肉发育不良、代谢性疾病、染色体或遗传基因异常等。胎宝宝吞咽是羊水吸收的主要途径,如果胎宝宝与吞咽有关的神经和组织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羊水异常,如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肠胃道、心肺等。这种情况建议做超声波,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肠胃道等器官是否有异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双胞胎输血症候群。双胞胎可能发生“输血症候群”,即两个胎儿间的血液循环互通而带来的问题,怀双胞胎出现羊水过多的情况时,最好及时就医。
Q&A妈妈问
羊水过多找不到原因,抽羊水可行吗?
抽羊水只针对羊水压迫症状严重者。采用抽羊水的方式,的确可以让子宫腔压力变小,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方式其实效果有限,而且反复抽羊水会让孕妈妈备受煎熬,同时也存在感染的风险。所以,是否要抽羊水,孕妈妈要与医生讨论,视情况而定,由医生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
羊水过少
临床上,羊水指数小于等于5cm或羊水厚度小于等于2cm即可诊断为羊水过少。
健康隐患:
●胎宝宝异常或孕妈妈潜存疾病。即使胎宝宝在宫腔内没有异常的情形,等出生后,此类新生儿的周期性患病率和死亡率也比一般婴儿高。
●造成胎宝宝出现生长迟缓。所以也要看胎宝宝的大小和胎盘血流是否有异常。孕妈妈要做到多休息、多喝水,减少工作量和不必要的情绪压力,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均衡。孕妈妈的身体好,胎盘的血流功能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强。
对症处理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会使胎宝宝生长受限制,影响正常的发育。一旦发现,应立即先找出病因,并进一步积极诊治。
孕妈妈自身原因
先要确认孕妈妈是否出现了早期破水的情况。破水会导致羊水过少,但孕妈妈对破水与漏尿有时很难分辨,所以保险起见,怀疑破水时最好尽快赶到医院由医生来判断。去医院的路上尽量保持平躺,避免羊水过多流出。
要排除孕妈妈疾病因素导致的羊水过少。如果孕妈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自体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等,或服用某些药物也有可能会导致羊水过少。如查出,孕妈妈要遵医嘱控制病情。
胎宝宝的原因
如果胎宝宝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的问题,会导致孕妈妈羊水过少。因为孕中期后羊水的主要来源是胎儿的尿液,胎儿会排尿、吞羊水。所以一旦发现羊水过少,要尽早检查胎儿脑部、肾脏、泌尿道等器官,看是否因肾脏发育异常,无法排尿而造成羊水变少。
Q&A妈妈问
“羊水灌注”是否可行?
对妊娠未足月、胎肺不成熟的情况可以增加羊水量,治疗可采用羊膜灌注的方式,从而降低胎儿变异型减速发生率、粪染率及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