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之兴趣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en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学习;培养;语文;兴趣;激发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在课堂多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老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它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1.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
  三、调动内外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兴趣的形成和巩固,要建筑在明确的目标基础上。要利用各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进而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把语文学习与个人前途、家庭利益、国家四化建设、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自己学不好语文而内疚、自责,从而激发学好语文的动机,使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2.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善于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發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3.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
  四、以多种渠道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1.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活动。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教室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一旦出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上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
  2.课后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
  总之,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利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辅以恰当的引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只要我们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孔子;音乐思想;音乐教学;渗透;探究  孔子一生不但挚爱音乐,而且将音乐的作用和功效发挥到了极致,他高度的肯定了音乐在治国理政、改善民风、树德育人、净化心灵、美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他本人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不论在教学、日常生活还是在人生的危难关头都与音乐为伴,在音乐的体验中不断丰富和成长。  一、孔子的音乐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  孔子的音乐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处世哲
期刊
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教育业的快速发展,亲子教育是一种新兴事业,是在专业理念及专业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游戏活动使家长与子女间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最终使家长能够科学开展婴幼儿教育、全方位开发婴幼儿潜能的过程。当前,亲子教育在中国大陆开展及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问题,研究试图从家长、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并提出解决亲子教育问题的几条对策,以期为家长及亲子教育机构提供教育参考。  关键词:亲子教育;
期刊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互联网+”与全球经济的互动中,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传统农业的发展,并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成为我国农业00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互联网+农业”存在的与龙头企业融合发展不到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强和“互联网+农业”资金不足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
期刊
平时我们教师常常谈到: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的,不想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照着写都要抄错,甚至不写,还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看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的重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要使人愉快,讓教育带有乐趣,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和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改
期刊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  一、立德树人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所谓的立德,指的是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树人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职业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爱国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我国人才的核
期刊
关键词:思维;数学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来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义务教育阶段讲授政治课,可以说做的是完完全全的造人工作。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心得与体会完完全全是喜忧参半,苦乐年华,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希望得到大家认可。  一、对道德与法治课叫法的思考  看到道德与法治,你肯定很陌生,这是什么?其实它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高校课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课程。它是近三年初中政治老师讲授的课程,作为政治老师,近几年的称谓很别
期刊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间活动课的层面,列入校本化课程,不仅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对调节
期刊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关注学生的听说写能力,但是对于朗读却比较忽视。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技能,也是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内涵、提升语文素质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语文课堂朗读法进行总结与完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的技巧,提高语文水平。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最近一段时间热播的节目《朗读者》深受人们喜爱,也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朗读的魅
期刊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地名是因地命名或为地命名的专有名称。它所指的地域位置、范围和命名意义。地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区别于其他客观存在的名称,它的产生、发展和变迁与人民对周围环境的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密切相关。地名演变是地名产生之后自身继续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对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本文主要以河南县地名文化变迁内容为切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