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人父母以后,我们总会免不了各种担心,担心对孩子照顾不周,担心自己的某些言行举止对孩子造成影响或伤害,担心有失好妈妈的美名,担心……种种担心都会成为心中的那一丝负疚感,让妈妈们不知所措。
“我做得对吗?”“我这么做可以吗?”无数妈妈们都在育儿领域里困惑、反思、焦虑。让我们一起盘点妈妈们的负疚感,看看育儿路上,我们都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一没法给孩子最好的,我就很难受。
妈妈口述
我很好强,从上学开始就拔尖,到了工作单位也是凡事都要求完美。有了女儿青青以后,看到别人用什么高级婴儿用品,比如推车、小床、玩具,我就都想给她买。一旦听到别人用好口碑的东西自己没有给女儿用,我就觉得对不起她。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我更是绷紧了弦,给她请了外教教她英语,让她学钢琴、练舞蹈,培养她的气质。但是青青的进步有时并不大,情急之下,我也会喊:“你怎么这么笨,别人能学会,你怎么就做不好!”喊过以后,我也会非常后悔,可又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如果不严格要求女儿,会让她输在起跑线上的。
青青妈妈(女儿4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很多时候,父母会不知不觉地向孩子提要求。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条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也是在向孩子提要求,希望孩子能有资本和别人比。无论物质上,还是教育资源上,我们都和青青妈妈一样,愿意倾尽所有,就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条件。一旦做不到最好,心中就会充满落败的负疚感。
卸下攀比的心结
虽然我们都是好心,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是孩子究竟需要什么?高档的玩具车,还是在阳光下肆意地奔跑?被逼着每天练指法,还是和小朋友一起踢球?有的时候,我们说不出孩子的需求,眼光高高在上,去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了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就会产生负疚感。事实上,这种负疚的心情,孩子未必领情,因为他们并不一定希望自己也得到那些妈妈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的愿望可能很简单,关键在于妈妈是否愿意卸下自己攀比的心结。
储存竞争的能量
这个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希望孩子有能量面对未来的竞争。所以情急之下,会说出类似青青妈妈那样的话:“别人行你怎么不行?”当看到孩子的委屈以及眼泪时,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心疼孩子。于是,一方面不得不给孩子加压,一方面又心疼不已,这种纠结的心情,让妈妈们左右为难。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关爱并不一定是那些附加的课程。适当地学习知识,有助于孩子对事物保持好奇之心,对待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学习知识、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些不是课外补习可以获得的,更需要妈妈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力争物质一流,怀着负疚之心去强迫孩子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人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全都拿给孩子,也不可能要求孩子必须比别人强,完成自己都没有做到的理想。孩子是我们的,又不是我们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强项、特点和潜能。父母之间的权利、地位、收入、房子、车,是父母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海景房而内疚,不用因为住不了五星级饭店就觉得自己不合格。关键是,你是你,孩子是孩子。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孩子做好他分内的事情就好。钢琴、奥数、英语,并不是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有爱心、有道德感、会关心他人的孩子,就是社会需要的孩子。
照顾不到孩子,只好用钱来补偿。
妈妈口述
我俩都是公司里的高级管理者。平时工作很忙,她爸常年出差,我是单位中的带头人。所以我俩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我们是把孩子交给姥姥照顾的。平时,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她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现在彤彤最亲的就是她姥姥,就怕姥姥离开她。当我看到女儿在姥姥怀里撒娇的时候,当我打电话回去女儿不愿意和我说话的时候,我真的很难过也很委屈。我这么辛苦也是为了女儿有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她太小,并不能理解我。我希望用钱来弥补对女儿的愧疚,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
彤彤妈妈(女儿3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当今社会成年人的工作压力有目共睹。加班、出差、应酬……都是工作常态。迫不得已,有些家长只好把孩子放在外地老人那里,或者全托给幼儿园,每周末接回家。这不光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面临的状况,同样,大城市里紧张生存着的职员或是高级管理者都面临这种状况。分身无术却不得不为生计忙碌的窘困,家长们被迫疏于关注孩子,于是,很多家长内疚之心油然而生。
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
作为没办法的办法,父母经常会用物质的方法作为自己没时间陪孩子的补偿。恨不得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才能让爸妈们觉得自己出门在外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利于亲子关系,也并不能满足爸妈们的初衷。爸妈们送给孩子漂亮的衣服,先进的电子产品,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不如说是让自己的心得到宽慰。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爱,是安全感,是与亲近的照料者之间牢靠的依恋关系。而这些,都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的。如今的父母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母亲,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家庭付出的会更多。所以,建议家长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实在没有精力,可以经常打打电话,同时保证每周能和孩子有共同生活的时间。
高质量的亲子互动
父母都很忙,所以提高每天亲子互动的质量就至关重要了。每天争取抽出10分钟的共读时间,不要小看这10分钟,这是最纯粹,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孩子可以依偎着妈妈,听妈妈抑扬顿挫的语气,像小婴儿那样感受妈妈的心跳和呼吸,这种幸福和温暖的感觉会一直伴着孩子长大。很多好习惯和知识的教育,都可以归功于这10多分钟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这样亲切自然、用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比说教有用很多。
另外,利用好每天点滴的互动时光,和孩子游戏、散步。在做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一天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亲子互动的重点不在于教了孩子什么知识,而是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自信,让孩子知道,妈妈永远信任接纳你,当你需要的时候,有妈妈在你的身边,这就是最好的父母了。
离开孩子一会儿我就受不了!
妈妈口述
我是在35岁那年剖宫产当上妈妈的。怀孕期间,出现过几次先兆流产迹象,好不容易才稳定住。老公家是三代单传,我本身又是高龄产妇,孕期还必须安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才迎来儿子冬冬的出生。所以,全家都很珍视这个孩子。特别是我,几乎每天都寸步不离,怕保姆不讲卫生、怕老人不懂科学喂养、怕老公不会教育……老公也是心疼我,担心我这样紧张容易产生抑郁症,好心安排我周六休息半天,让我去逛街,那是我生冬冬前最爱的活动。但是现在,我完全没有心思逛街,一出门,就开始想儿子,不时打电话回家告诉老公该喂奶粉了;一会儿又发短信告诉家人儿子该睡觉了……半个小时,我忍不住给家里打了6个电话!45分钟后,我再也无法忍受和孩子的分离,飞奔到家,泪眼婆娑地看到儿子正和老公玩得嘎嘎笑呢……
冬冬妈妈(儿子1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妈妈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天性,大多数新手母亲都会经历这样的分离焦虑和轻微抑郁紧张的症状。表现在对别人的护理处处不放心,一旦离开孩子就责备自己不是一位好妈妈。
亲爱的,放轻松
新手妈妈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情绪和举动都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当然也包括宝宝。宝宝虽然还小,但是他体会妈妈情绪的本领可是与生俱来的,当妈妈心怀负疚感的时候,那种紧张的呼吸和心率,都会自然地传递给宝宝,让宝宝也感到紧张。因此,亲爱的,你需要放轻松,让宝宝感受你惬意舒服的呼吸。
享受私人时间
只有自己舒服了,孩子才能够舒服。所以,无论是新手父母还是孩子已经长大,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无论来自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你都需要有一段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己,适度放松和减压。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一段私人时间。和家人协商好,得到家人的支持,每周有固定的2个小时或半天的私人时间,和自己的闺密逛街、运动、聚会。为了更好地珍惜孩子,你需要每周的这2个小时,来完成自己的喜好,然后带着全新的状态回来爱孩子。
老公也重要
有了孩子以后,照顾孩子用掉了大部分的精力,丈夫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如果把所有照顾孩子的事情都包揽,对丈夫不放心的话,丈夫也就没有机会照顾小宝宝,那种身为人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出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一来,新手妈妈要给丈夫照顾宝宝的机会,二来,也要维护二人世界的和谐。只有宝宝的爸爸妈妈好,宝宝才能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有能力照顾好宝宝的前提,是我们本身能照顾好自己。
错怪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怎么办?
妈妈口述
周末小一和儿子在我们家里玩。大人们在一旁聊天,两个孩子很开心。可突然小一嚎啕大哭起来,我一看是自己儿子不给妹妹玩具,就命令儿子把玩具给小一。儿子不听还说讨厌小一,为了维护面子,我打了儿子两下,儿子大哭起来,好好的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一把图画画乱了,觉得没有小强的好看,所以才闹的。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我非常内疚,抱着小强,我发誓再不打孩子了。
小强妈妈(儿子5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母亲是伟大的,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在爱的同时,难免会考虑不周,会出现错怪孩子,误解孩子的情况,做出与自己原先期望不太相符的事情。有的时候,实在克制不住“怒火中烧”,生气的话脱口而出,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没脾气呢?成年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我们一时的过失,但是孩子呢?他们也能接受我们的不明事理吗?
听听孩子的话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一定有他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不听话的原意,比让他立刻认错要强。给孩子机会阐述,如果发现是和诚实、分享、友爱或者欺负同伴相关的事情,那么作为旁观者,可以观察孩子,给孩子一些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说声“对不起”
我们也是常人,有时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无可厚非,但对孩子有了伤害以后,还是要及时弥补,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妈妈也会有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借此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如果真的是自己误解了孩子,那么不免蹲下身来,像小强妈妈那样抱抱孩子,向孩子说声“对不起”。
编后语:
人生本无完美之事,所谓的完美妈咪只是个幻想而已。只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做自己能做的,坦然面对宝贝成长中可能经历的失望和遗憾,那么在孩子成长的日子里,就可以不时地与孩子一起分享欢愉和荣耀。
“我做得对吗?”“我这么做可以吗?”无数妈妈们都在育儿领域里困惑、反思、焦虑。让我们一起盘点妈妈们的负疚感,看看育儿路上,我们都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一没法给孩子最好的,我就很难受。
妈妈口述
我很好强,从上学开始就拔尖,到了工作单位也是凡事都要求完美。有了女儿青青以后,看到别人用什么高级婴儿用品,比如推车、小床、玩具,我就都想给她买。一旦听到别人用好口碑的东西自己没有给女儿用,我就觉得对不起她。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我更是绷紧了弦,给她请了外教教她英语,让她学钢琴、练舞蹈,培养她的气质。但是青青的进步有时并不大,情急之下,我也会喊:“你怎么这么笨,别人能学会,你怎么就做不好!”喊过以后,我也会非常后悔,可又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如果不严格要求女儿,会让她输在起跑线上的。
青青妈妈(女儿4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很多时候,父母会不知不觉地向孩子提要求。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条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也是在向孩子提要求,希望孩子能有资本和别人比。无论物质上,还是教育资源上,我们都和青青妈妈一样,愿意倾尽所有,就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条件。一旦做不到最好,心中就会充满落败的负疚感。
卸下攀比的心结
虽然我们都是好心,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是孩子究竟需要什么?高档的玩具车,还是在阳光下肆意地奔跑?被逼着每天练指法,还是和小朋友一起踢球?有的时候,我们说不出孩子的需求,眼光高高在上,去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了什么,如果自己没有,就会产生负疚感。事实上,这种负疚的心情,孩子未必领情,因为他们并不一定希望自己也得到那些妈妈认为最好的东西。他们的愿望可能很简单,关键在于妈妈是否愿意卸下自己攀比的心结。
储存竞争的能量
这个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希望孩子有能量面对未来的竞争。所以情急之下,会说出类似青青妈妈那样的话:“别人行你怎么不行?”当看到孩子的委屈以及眼泪时,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心疼孩子。于是,一方面不得不给孩子加压,一方面又心疼不已,这种纠结的心情,让妈妈们左右为难。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关爱并不一定是那些附加的课程。适当地学习知识,有助于孩子对事物保持好奇之心,对待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学习知识、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些不是课外补习可以获得的,更需要妈妈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力争物质一流,怀着负疚之心去强迫孩子呢?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人可以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全都拿给孩子,也不可能要求孩子必须比别人强,完成自己都没有做到的理想。孩子是我们的,又不是我们的,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强项、特点和潜能。父母之间的权利、地位、收入、房子、车,是父母自己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能给孩子提供海景房而内疚,不用因为住不了五星级饭店就觉得自己不合格。关键是,你是你,孩子是孩子。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孩子做好他分内的事情就好。钢琴、奥数、英语,并不是衡量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有爱心、有道德感、会关心他人的孩子,就是社会需要的孩子。
照顾不到孩子,只好用钱来补偿。
妈妈口述
我俩都是公司里的高级管理者。平时工作很忙,她爸常年出差,我是单位中的带头人。所以我俩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现在我们是把孩子交给姥姥照顾的。平时,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她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现在彤彤最亲的就是她姥姥,就怕姥姥离开她。当我看到女儿在姥姥怀里撒娇的时候,当我打电话回去女儿不愿意和我说话的时候,我真的很难过也很委屈。我这么辛苦也是为了女儿有好的生活条件,可是她太小,并不能理解我。我希望用钱来弥补对女儿的愧疚,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
彤彤妈妈(女儿3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当今社会成年人的工作压力有目共睹。加班、出差、应酬……都是工作常态。迫不得已,有些家长只好把孩子放在外地老人那里,或者全托给幼儿园,每周末接回家。这不光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面临的状况,同样,大城市里紧张生存着的职员或是高级管理者都面临这种状况。分身无术却不得不为生计忙碌的窘困,家长们被迫疏于关注孩子,于是,很多家长内疚之心油然而生。
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
作为没办法的办法,父母经常会用物质的方法作为自己没时间陪孩子的补偿。恨不得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才能让爸妈们觉得自己出门在外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利于亲子关系,也并不能满足爸妈们的初衷。爸妈们送给孩子漂亮的衣服,先进的电子产品,与其说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不如说是让自己的心得到宽慰。对于小孩子来说,最需要的是爱,是安全感,是与亲近的照料者之间牢靠的依恋关系。而这些,都是外在的物质条件不能完全满足的。如今的父母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母亲,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对家庭付出的会更多。所以,建议家长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实在没有精力,可以经常打打电话,同时保证每周能和孩子有共同生活的时间。
高质量的亲子互动
父母都很忙,所以提高每天亲子互动的质量就至关重要了。每天争取抽出10分钟的共读时间,不要小看这10分钟,这是最纯粹,最美好的亲子时光,孩子可以依偎着妈妈,听妈妈抑扬顿挫的语气,像小婴儿那样感受妈妈的心跳和呼吸,这种幸福和温暖的感觉会一直伴着孩子长大。很多好习惯和知识的教育,都可以归功于这10多分钟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这样亲切自然、用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比说教有用很多。
另外,利用好每天点滴的互动时光,和孩子游戏、散步。在做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听听孩子一天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亲子互动的重点不在于教了孩子什么知识,而是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自信,让孩子知道,妈妈永远信任接纳你,当你需要的时候,有妈妈在你的身边,这就是最好的父母了。
离开孩子一会儿我就受不了!
妈妈口述
我是在35岁那年剖宫产当上妈妈的。怀孕期间,出现过几次先兆流产迹象,好不容易才稳定住。老公家是三代单传,我本身又是高龄产妇,孕期还必须安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才迎来儿子冬冬的出生。所以,全家都很珍视这个孩子。特别是我,几乎每天都寸步不离,怕保姆不讲卫生、怕老人不懂科学喂养、怕老公不会教育……老公也是心疼我,担心我这样紧张容易产生抑郁症,好心安排我周六休息半天,让我去逛街,那是我生冬冬前最爱的活动。但是现在,我完全没有心思逛街,一出门,就开始想儿子,不时打电话回家告诉老公该喂奶粉了;一会儿又发短信告诉家人儿子该睡觉了……半个小时,我忍不住给家里打了6个电话!45分钟后,我再也无法忍受和孩子的分离,飞奔到家,泪眼婆娑地看到儿子正和老公玩得嘎嘎笑呢……
冬冬妈妈(儿子1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妈妈对孩子的牵肠挂肚是一种天性,大多数新手母亲都会经历这样的分离焦虑和轻微抑郁紧张的症状。表现在对别人的护理处处不放心,一旦离开孩子就责备自己不是一位好妈妈。
亲爱的,放轻松
新手妈妈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情绪和举动都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当然也包括宝宝。宝宝虽然还小,但是他体会妈妈情绪的本领可是与生俱来的,当妈妈心怀负疚感的时候,那种紧张的呼吸和心率,都会自然地传递给宝宝,让宝宝也感到紧张。因此,亲爱的,你需要放轻松,让宝宝感受你惬意舒服的呼吸。
享受私人时间
只有自己舒服了,孩子才能够舒服。所以,无论是新手父母还是孩子已经长大,当你感受到压力的时候,无论来自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你都需要有一段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己,适度放松和减压。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一段私人时间。和家人协商好,得到家人的支持,每周有固定的2个小时或半天的私人时间,和自己的闺密逛街、运动、聚会。为了更好地珍惜孩子,你需要每周的这2个小时,来完成自己的喜好,然后带着全新的状态回来爱孩子。
老公也重要
有了孩子以后,照顾孩子用掉了大部分的精力,丈夫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如果把所有照顾孩子的事情都包揽,对丈夫不放心的话,丈夫也就没有机会照顾小宝宝,那种身为人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出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一来,新手妈妈要给丈夫照顾宝宝的机会,二来,也要维护二人世界的和谐。只有宝宝的爸爸妈妈好,宝宝才能好,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有能力照顾好宝宝的前提,是我们本身能照顾好自己。
错怪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怎么办?
妈妈口述
周末小一和儿子在我们家里玩。大人们在一旁聊天,两个孩子很开心。可突然小一嚎啕大哭起来,我一看是自己儿子不给妹妹玩具,就命令儿子把玩具给小一。儿子不听还说讨厌小一,为了维护面子,我打了儿子两下,儿子大哭起来,好好的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一把图画画乱了,觉得没有小强的好看,所以才闹的。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我非常内疚,抱着小强,我发誓再不打孩子了。
小强妈妈(儿子5岁)
负疚感,甩啦甩啦
母亲是伟大的,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在爱的同时,难免会考虑不周,会出现错怪孩子,误解孩子的情况,做出与自己原先期望不太相符的事情。有的时候,实在克制不住“怒火中烧”,生气的话脱口而出,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没脾气呢?成年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我们一时的过失,但是孩子呢?他们也能接受我们的不明事理吗?
听听孩子的话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一定有他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不听话的原意,比让他立刻认错要强。给孩子机会阐述,如果发现是和诚实、分享、友爱或者欺负同伴相关的事情,那么作为旁观者,可以观察孩子,给孩子一些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说声“对不起”
我们也是常人,有时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无可厚非,但对孩子有了伤害以后,还是要及时弥补,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妈妈也会有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借此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如果真的是自己误解了孩子,那么不免蹲下身来,像小强妈妈那样抱抱孩子,向孩子说声“对不起”。
编后语:
人生本无完美之事,所谓的完美妈咪只是个幻想而已。只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做自己能做的,坦然面对宝贝成长中可能经历的失望和遗憾,那么在孩子成长的日子里,就可以不时地与孩子一起分享欢愉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