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书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新桥镇,位于无锡地区江阴市东南部,面积19.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万人,常住人口近6万人。新世纪之初,面对土地少、人口多、企业散、农业弱、村容差的困局,新桥镇立志规划和建设一种都市风情与田园风光有机融合的城市形态,率先开展“三集中”的发展脉络,传承了乡土文化,尊重了自然生态,还营造出城区绿美相融、城郊绿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全域生态景观,为诗画望城插上了绿色崛起的翅膀。
2013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名列全市前茅。那么,新桥镇作为在江阴,乃至在无锡范围内最小的一个镇,是如何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呢?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是什么?又是如何引导土地流转进程的?新桥镇党委书记赵强为《经济》记者一一解答了这些难题。
“新桥”特色的“三集中”改革
《经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还喊出了“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口号。那么新桥镇是用何种方式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赵强:新桥镇采用的是“三集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即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社区集中。现在,按此思路,全镇目前已有超过9成的农田实现了规模经营,镇区集中居住人口占到70%以上,85%以上的企业进驻到园区。
事实上,新桥镇开启“三集中”建设大幕可以追溯至2001年。十多年来,新桥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将全镇划分为7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等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12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污水处理管网覆盖全镇,教育、医疗等社区配套设施齐全。
《经济》:那么“三集中”政策有何突出优点?该政策能否在全国进行推广呢?
赵强:具体来说,“三集中”的优点有以下4点。首先大幅提升了农村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能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另一方面,也能抓好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引导农民创业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能快速提高工业集约化程度。我们在规划的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内,目前有近100家企业进驻,占新桥镇工业企业总数的85%以上,园区企业对全镇的利税贡献率达到98%。现在,新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基地,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3家A股上市公司。
再者是农业规模化效益也在不断增强。目前新桥镇13000多亩农田中已有11800多亩实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90%以上。
最后是农民市民化步伐日趋加快。为了能让广大百姓在城镇化进程中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我们具体做到了“三个一”:即解决一套安置房、铺好一条致富路、系上一根保险带。新桥镇实施“六道线”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落实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据统计,本镇居民城保参保率达97%。
不过,虽然“三集中”政策带来的收益颇丰,但这也是基于新桥镇自身的情况所量身定制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认为各地的城镇化建设不应“生搬硬套”,而要“因材施教”,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城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
《经济》:新桥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赵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遇到过计划与市场、拆迁与建设、农村与社区等各方面关系协调的困难。首先是市场化方面,其实早在“三集中”实施之初,我们就切实改变了资金投入方法,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大拆大建”的单一投入机制,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依托阳光、海澜等骨干企业,有序开放建设市场,加快社会资本进入,这样能从根本上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
其次在拆迁建设方面,我们是本着“整体拆迁、连片开发、集中安置”的原则,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投票表决同意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自然村实行整体拆迁安置,连片拆除老宅,统一安置新宅,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快了集中步伐,又腾出了复垦土地、实现了有效置换,拆迁、复垦、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后在社区化的管理方面,随着“三集中”推进,原有村的空间格局、原有村民的行政隶属体系均被打破,“村改居”成为必然趋势。有些年纪大的村民担心会不适应社区化的生活,于是我们会针对这些村民定期举办道德讲座、老年文娱活动等集体性的活动,既让他们不会在城市中感到孤单,又能逐步改变他们原先的生活习惯。
《经济》:您认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是什么?
赵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城镇化,都必须坚持“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城镇化当然要建新城,但绝不能用建新城来取代城镇化。如果兴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镇,可农民群体却仍然难以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并不是完整的城镇化。去年李克强总理来新桥镇考察的时候,将新桥人安居乐业的状态评价为“双新”,即“既是新农民,也是新市民”。我认为这是保障城镇化建设的立足之本。
合理引导土地流转
《经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势必要求产业由粗放经营走向集聚集约,土地由分散经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那么您怎么看待土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集约化之后的土地将如何利用?
赵强: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涵盖范围不仅局限于农业,而是开始向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快速而有力地延伸,这就促进了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直接的市场,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升级。当前,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土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集约化之后的土地一是由农业企业承包。以阳光生态农林等为代表的农业企业,承包了近万亩农田。规模经营集中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农田亩均产出达到6500多元,高效农业比重达到95%以上;二是农民享受了城镇化红利。新桥镇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完全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并稳步提高流转价格,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级全覆盖。目前本镇亩均土地流转价达到1000元以上,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可以充分就业并享有创业和学习机会。新桥本镇青壮年劳动力约8000余人。在新桥,只要有就业愿望都能有工作岗位。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加快,阳光、海澜等大集团企业均建设职工培训中心,并升级为江阴市现代农民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阳光集团实施“飞翔计划”,打造雄鹰、精鹰、雏鹰人才梯队,海澜集团深入推进“凤凰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绿园、黄河、康定3个社区建成社区学堂,依托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现代农民技能培训。至此,我们形成了镇企双轨并行的现代农民、现代职工成长转型新格局。
《经济》:新桥镇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赵强:小城镇建设就是经济建设,发展小城镇也就是发展生产力。新桥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三集中”战略,做到“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在土地流转、收入分配等方面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凸显集约集聚优先,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新桥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3年,新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公共预算收入8.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综合考核名列全市前茅。那么,新桥镇作为在江阴,乃至在无锡范围内最小的一个镇,是如何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呢?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是什么?又是如何引导土地流转进程的?新桥镇党委书记赵强为《经济》记者一一解答了这些难题。
“新桥”特色的“三集中”改革
《经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还喊出了“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口号。那么新桥镇是用何种方式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赵强:新桥镇采用的是“三集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即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社区集中。现在,按此思路,全镇目前已有超过9成的农田实现了规模经营,镇区集中居住人口占到70%以上,85%以上的企业进驻到园区。
事实上,新桥镇开启“三集中”建设大幕可以追溯至2001年。十多年来,新桥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将全镇划分为7平方公里的生态林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等三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12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污水处理管网覆盖全镇,教育、医疗等社区配套设施齐全。
《经济》:那么“三集中”政策有何突出优点?该政策能否在全国进行推广呢?
赵强:具体来说,“三集中”的优点有以下4点。首先大幅提升了农村现代化水平。一方面能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另一方面,也能抓好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引导农民创业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能快速提高工业集约化程度。我们在规划的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内,目前有近100家企业进驻,占新桥镇工业企业总数的85%以上,园区企业对全镇的利税贡献率达到98%。现在,新桥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毛纺面料和职业服装生产基地,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3家A股上市公司。
再者是农业规模化效益也在不断增强。目前新桥镇13000多亩农田中已有11800多亩实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90%以上。
最后是农民市民化步伐日趋加快。为了能让广大百姓在城镇化进程中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我们具体做到了“三个一”:即解决一套安置房、铺好一条致富路、系上一根保险带。新桥镇实施“六道线”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落实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据统计,本镇居民城保参保率达97%。
不过,虽然“三集中”政策带来的收益颇丰,但这也是基于新桥镇自身的情况所量身定制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认为各地的城镇化建设不应“生搬硬套”,而要“因材施教”,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城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
《经济》:新桥镇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
赵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遇到过计划与市场、拆迁与建设、农村与社区等各方面关系协调的困难。首先是市场化方面,其实早在“三集中”实施之初,我们就切实改变了资金投入方法,由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大拆大建”的单一投入机制,转变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依托阳光、海澜等骨干企业,有序开放建设市场,加快社会资本进入,这样能从根本上化解资金瓶颈的制约。
其次在拆迁建设方面,我们是本着“整体拆迁、连片开发、集中安置”的原则,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投票表决同意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自然村实行整体拆迁安置,连片拆除老宅,统一安置新宅,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快了集中步伐,又腾出了复垦土地、实现了有效置换,拆迁、复垦、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后在社区化的管理方面,随着“三集中”推进,原有村的空间格局、原有村民的行政隶属体系均被打破,“村改居”成为必然趋势。有些年纪大的村民担心会不适应社区化的生活,于是我们会针对这些村民定期举办道德讲座、老年文娱活动等集体性的活动,既让他们不会在城市中感到孤单,又能逐步改变他们原先的生活习惯。
《经济》:您认为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是什么?
赵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城镇化,都必须坚持“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城镇化当然要建新城,但绝不能用建新城来取代城镇化。如果兴建起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城镇,可农民群体却仍然难以在其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并不是完整的城镇化。去年李克强总理来新桥镇考察的时候,将新桥人安居乐业的状态评价为“双新”,即“既是新农民,也是新市民”。我认为这是保障城镇化建设的立足之本。
合理引导土地流转
《经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势必要求产业由粗放经营走向集聚集约,土地由分散经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那么您怎么看待土地流转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集约化之后的土地将如何利用?
赵强: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农村顺利实现城镇化的根本保障。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涵盖范围不仅局限于农业,而是开始向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快速而有力地延伸,这就促进了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在其中的作用则是通过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直接的市场,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升级。当前,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土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集约化之后的土地一是由农业企业承包。以阳光生态农林等为代表的农业企业,承包了近万亩农田。规模经营集中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农田亩均产出达到6500多元,高效农业比重达到95%以上;二是农民享受了城镇化红利。新桥镇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完全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并稳步提高流转价格,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级全覆盖。目前本镇亩均土地流转价达到1000元以上,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可以充分就业并享有创业和学习机会。新桥本镇青壮年劳动力约8000余人。在新桥,只要有就业愿望都能有工作岗位。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加快,阳光、海澜等大集团企业均建设职工培训中心,并升级为江阴市现代农民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阳光集团实施“飞翔计划”,打造雄鹰、精鹰、雏鹰人才梯队,海澜集团深入推进“凤凰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绿园、黄河、康定3个社区建成社区学堂,依托镇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现代农民技能培训。至此,我们形成了镇企双轨并行的现代农民、现代职工成长转型新格局。
《经济》:新桥镇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赵强:小城镇建设就是经济建设,发展小城镇也就是发展生产力。新桥镇未来将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三集中”战略,做到“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在土地流转、收入分配等方面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进一步凸显集约集聚优先,在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新桥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