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构与设计教学内容是基于物理学科的力学知识,讲清结构概念,理解生活、生产中不同结构类型,把握构件的5种基本受力情况和变形形式。教材中所采用马上行动、小试验以及实际案例,必须内容前后衔接,知识点明确。
关键词结构;受力情况;变形形式;构件
在《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从无处不在的结构入手,引出结构的概念,从自然界的结构应用于技术领域的结构范例,明确结构的受力,最后落实到各个构件上,讲清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有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变形形式,简单的结构受力分析,并应用到技术领域,开阔视野解决技术问题。
思考一教材内容与案例分析、马上行动相一致
1.《技术与设计2》教材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内容中,从力学角度阐述结构的定义,并分析结构受力情况,即构件受拉、压,受剪切,受扭转,受弯曲变形形式。通过教材第6页实际案例桥梁桥面受力分析,由于已经说明了结构的5种受力变形形式,个人认为就应从力学角度分析桥梁桥面受力,当桥面受到行人和车辆对桥面的压力F1作用,桥面受弯曲变形形式,两桥墩受压力N作用,而不应该出现支撑力说法,因支撑力不属于前面分析结构的5种基本变形形式。
2.教材第6页“马上行动”图中有3个填空,在《技术与设计2》(必修2)教师参考书第7页该题的答案第1个填空为“吊兰的支撑架承受吊兰的拉力”。分析吊兰支撑架结构,是由两个杆件(构件A、B)组成,结构的受力分析是分析组成结构各个构件受力,即分析A横梁和B支撑杆受力,在工程力学的材料力学部分对拉力的定义是,受力方向必须与变形方向一致。然而,吊兰的支撑架受力后变形是向下弯,即A横梁是受基本弯曲变形,B支撑杆由于A横梁向下弯,B支撑杆变短,即B支撑杆是受压缩基本变形形式;该题的第3个填空在教师参考书的答案是“两端被托住的梁受支撑力”,前面已经分析过桥面梁的变形,是弯曲基本变形形式,因此说第3个填空答案应该是“弯曲基本变形形式”。
3.在教材第17页案例分析中,分析吊兰的支持架强度,因为吊兰的支持架的横梁和斜支撑杆基本受力变形不同,吊兰的支持架全都用钢管个人认为从材料使用上知识点是不严格的。
思考二小试验结论分析应与教材所讲的知识点一致
教材第9页“小试验”,目的是了解壳体结构受力情况,证明壳体结构较大的压力。个人认为结构类型与材料的使用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在做小试验前应首先说明结构使用的材料有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教师可以拿粉笔问学生,粉笔属于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然后教师用粉笔分别做拉伸、压缩、扭转和弯曲基本受力变形,让学生得出结论,粉笔的抗压缩性能很好;教师引导学生鸡蛋壳属于脆性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在鸡蛋壳上放书,做教材第9页小试验,因为学生熟悉书的重量,3个鸡蛋壳可以承受30多本书的压力。
同时,试验结论又证明一点,脆性材料抗压缩性能很好,与粉笔试验吻合,引出材料表格,分析材料性质,同时引出应力概念,结构的强度取决于构件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构件的材料。这时讲出教材19页结构的材料与连接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建筑物都是用石头、水泥。这些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混凝土为什么要加钢筋?如果是楼房的梁,钢筋应加在梁断面的什么位置?教师明确指出结构强度的根本所在,组成结构的构件无论是哪种基本变形形式,构件的使用强度必须低于构件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才能保证结构强度。
结束语
通用技术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通用技术的总目标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应用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学过的基本技能,亲身体验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提高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备课时要深刻领会课标、教材意图,教材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要点不仅要全部讲授,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确立教材的指挥地位。
以上是依据新课程要求执教通用技术学科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 没有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作为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努力解决教学中难题,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同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彼此支持,共同的经历、探索,更好地领悟通用技术的总目标的实质,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信息高级中学、辽宁省大连市管理职业中专)
关键词结构;受力情况;变形形式;构件
在《技术与设计2》教材中,从无处不在的结构入手,引出结构的概念,从自然界的结构应用于技术领域的结构范例,明确结构的受力,最后落实到各个构件上,讲清构件的基本受力形式有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变形形式,简单的结构受力分析,并应用到技术领域,开阔视野解决技术问题。
思考一教材内容与案例分析、马上行动相一致
1.《技术与设计2》教材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内容中,从力学角度阐述结构的定义,并分析结构受力情况,即构件受拉、压,受剪切,受扭转,受弯曲变形形式。通过教材第6页实际案例桥梁桥面受力分析,由于已经说明了结构的5种受力变形形式,个人认为就应从力学角度分析桥梁桥面受力,当桥面受到行人和车辆对桥面的压力F1作用,桥面受弯曲变形形式,两桥墩受压力N作用,而不应该出现支撑力说法,因支撑力不属于前面分析结构的5种基本变形形式。
2.教材第6页“马上行动”图中有3个填空,在《技术与设计2》(必修2)教师参考书第7页该题的答案第1个填空为“吊兰的支撑架承受吊兰的拉力”。分析吊兰支撑架结构,是由两个杆件(构件A、B)组成,结构的受力分析是分析组成结构各个构件受力,即分析A横梁和B支撑杆受力,在工程力学的材料力学部分对拉力的定义是,受力方向必须与变形方向一致。然而,吊兰的支撑架受力后变形是向下弯,即A横梁是受基本弯曲变形,B支撑杆由于A横梁向下弯,B支撑杆变短,即B支撑杆是受压缩基本变形形式;该题的第3个填空在教师参考书的答案是“两端被托住的梁受支撑力”,前面已经分析过桥面梁的变形,是弯曲基本变形形式,因此说第3个填空答案应该是“弯曲基本变形形式”。
3.在教材第17页案例分析中,分析吊兰的支持架强度,因为吊兰的支持架的横梁和斜支撑杆基本受力变形不同,吊兰的支持架全都用钢管个人认为从材料使用上知识点是不严格的。
思考二小试验结论分析应与教材所讲的知识点一致
教材第9页“小试验”,目的是了解壳体结构受力情况,证明壳体结构较大的压力。个人认为结构类型与材料的使用有必然的关系,所以在做小试验前应首先说明结构使用的材料有脆性材料和塑性材料,教师可以拿粉笔问学生,粉笔属于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然后教师用粉笔分别做拉伸、压缩、扭转和弯曲基本受力变形,让学生得出结论,粉笔的抗压缩性能很好;教师引导学生鸡蛋壳属于脆性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在鸡蛋壳上放书,做教材第9页小试验,因为学生熟悉书的重量,3个鸡蛋壳可以承受30多本书的压力。
同时,试验结论又证明一点,脆性材料抗压缩性能很好,与粉笔试验吻合,引出材料表格,分析材料性质,同时引出应力概念,结构的强度取决于构件的结构形式和使用构件的材料。这时讲出教材19页结构的材料与连接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分析,为什么建筑物都是用石头、水泥。这些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混凝土为什么要加钢筋?如果是楼房的梁,钢筋应加在梁断面的什么位置?教师明确指出结构强度的根本所在,组成结构的构件无论是哪种基本变形形式,构件的使用强度必须低于构件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才能保证结构强度。
结束语
通用技术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通用技术的总目标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应用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学过的基本技能,亲身体验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提高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备课时要深刻领会课标、教材意图,教材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要点不仅要全部讲授,还要进行必要的补充,确立教材的指挥地位。
以上是依据新课程要求执教通用技术学科过程中的一点想法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 没有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作为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努力解决教学中难题,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同行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彼此支持,共同的经历、探索,更好地领悟通用技术的总目标的实质,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信息高级中学、辽宁省大连市管理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