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编者按 -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改革,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
本期,我们将报道“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发展”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并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介绍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实践模式和成功经验。
作为北京市推进基础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从2014年启动时期的23所高校支持39所中小学建设,到2016年发展到26所高校支持56所中小学校建设。为了进一步了解项目的实施效果与进展状况,“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组在2016年4-7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调研工作。
丰富的资源输入:开设1261门大学支持课程,开放百余所高校场馆
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途径是输入各类资源,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改革,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等。
从调研结果来看,“向附校输入优质课程资源”“向学校开放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等资源”“向学校派遣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活动计划”“指导学校既有课程资源的改革和提升”“选派大学生参与中小学学生管理、德育活动”等支持方式最为常见。86.1%的中小学校认为高校“发挥优势,引领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支持的多所中小学在师资水平、课程建设、发展潜力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间,大学教师为项目校开设特色课程285门,大学支持项目校开设课程1261门,大学支持开展学生活动1691次,大学直接支持开展特色学生活动1539次,大学支持开发校本课程读本与手册48种。三年间,有近百个大学实验室、61个大学场馆向中小学开放。
专业的师资供给:开发14种供给方式,培养149名骨干教师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激发教师教育情怀与工作热情,是中小学校加快优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成为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88.2%的中小学校都认为高校“为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或师资提升工作”。
从各校撰写的项目报告可以发现,高校在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14种形式:大学把关中小学新任教师的招聘;实施分层、分类、分级教师培训;大学直接选派优秀教师、研究生赴中小学任教;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诊断、指导;专家学者进校园、建立教师发展联动共同体;专家学者进校园举办学科讲座;高校教师进中小学开展课程与教学研讨;中小学教师走进大学校园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依托项目整体推进,开展全员性干部教师团队建设;支持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水平;以科研为抓手,通过科研合作提升师资水平;组织对外参观交流,开阔教师视野;组织中小学教师走进多种学术机构、场馆参观、访问;共享高校教育资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学科建设、科研引领、直接培训等方式,高校为中小学重点培养了149位骨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来自高校的支持评价较高。除了“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之外,各项正面评价的“同意”率都在80%左右,包括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改善,学校文化出现变化,课程更加丰富等。
积极的学校变化:94.2%的学生期待上学,80.5%的家长对学校更有信心
中小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切身感受者,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应是广大中小学生,因此,在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中小学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他们的体验是项目推进的一个重要参考。
在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大部分指标都获得了超过半数的好评。例如,93.6%的学生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大学教师经常来学校给我们上课”;93.8%的学生认为“我们有机会去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开展活动”;95.6%的学生表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我更喜欢我的学校了”;93.3%的学生表示“有大学生、研究生哥哥姐姐来组织我们搞活动”;94.2%的学生对“现在,每天来学校上学,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请”这一表述给予认同。可见,随着大学的专业力量注入到中小学校,多数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学校变化。
教师作为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亲身体验者和参与者,也感受到了学校的积极变化,在“能成为大学的附属学校,作为老师我很高兴”“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改善”“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学校文化开始出现变化”“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课程更加丰富了”“总体而言,我对当前高校支持工作感到满意”等项目上的同意率超过80%。
除了学生和教师,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是本项目的重要评价方。为了了解家长对项目的具体评价,家长问卷列出了八个绩效指标,让家长选择是否“赞成”,如果“赞成”则表明她们认同相关指标的陈述,大学相关支持工作绩效明显。家长们在各项指标上,选择“赞成”的比例都是最高的,选择“不赞同”的比例都是最低的。80.5%的家长对“大学支持这所学校发展,令我对这所学校更有信心了”表示“赞成”;66.3%的家长认为“大学的支持,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提升”;69.7%的家长认为“大学的支持,使得学校的课程更受孩子喜欢”;73.3%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孩子课后活动更加丰富了”;67.4%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69.5%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我对学校更满意了”。总体而言,家长对项目绩效的评价较高。
此外,中小学校对高校支持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超過85%。总体而言,项目校对高校支持工作是满意的。
从目前北京市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项目的项目校来看,高校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有了实质性推进,中小学出现了积极变化,政策的效果初步体现。当然,在高校支持附属学校发展的项目推进中,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真实互动过程,也是多种关系碰撞、磨合的过程。通过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在工作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充分关注、研究和探索。例如,项目双方的需求对接仍不够精准,对项目的定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有待提升,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均衡,项目预算使用和管理不太适应项目推进的实际需要。
因此,要加大市级层面统筹力度,探索多维保障机制;鼓励区域层面通过专项激励机制搭建平台、拓展资源,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与优势,搭建高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及各区教委的有效沟通机制;依托专业资源,进一步提升项目中小学校长办学理念,调动附属中小学校质量提升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加大社会传播,增进家长们对项目运行以及中小学校发展的了解、理解以及支持、参与,切实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北京模式”的形成。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改革,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
本期,我们将报道“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发展”项目组的阶段性成果,并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介绍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实践模式和成功经验。
作为北京市推进基础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从2014年启动时期的23所高校支持39所中小学建设,到2016年发展到26所高校支持56所中小学校建设。为了进一步了解项目的实施效果与进展状况,“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组在2016年4-7月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调研工作。
丰富的资源输入:开设1261门大学支持课程,开放百余所高校场馆
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途径是输入各类资源,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改革,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等。
从调研结果来看,“向附校输入优质课程资源”“向学校开放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等资源”“向学校派遣专业人员参与学校课后活动计划”“指导学校既有课程资源的改革和提升”“选派大学生参与中小学学生管理、德育活动”等支持方式最为常见。86.1%的中小学校认为高校“发挥优势,引领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学支持的多所中小学在师资水平、课程建设、发展潜力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5年间,大学教师为项目校开设特色课程285门,大学支持项目校开设课程1261门,大学支持开展学生活动1691次,大学直接支持开展特色学生活动1539次,大学支持开发校本课程读本与手册48种。三年间,有近百个大学实验室、61个大学场馆向中小学开放。
专业的师资供给:开发14种供给方式,培养149名骨干教师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激发教师教育情怀与工作热情,是中小学校加快优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成为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88.2%的中小学校都认为高校“为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或师资提升工作”。
从各校撰写的项目报告可以发现,高校在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14种形式:大学把关中小学新任教师的招聘;实施分层、分类、分级教师培训;大学直接选派优秀教师、研究生赴中小学任教;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诊断、指导;专家学者进校园、建立教师发展联动共同体;专家学者进校园举办学科讲座;高校教师进中小学开展课程与教学研讨;中小学教师走进大学校园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高端论坛;依托项目整体推进,开展全员性干部教师团队建设;支持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水平;以科研为抓手,通过科研合作提升师资水平;组织对外参观交流,开阔教师视野;组织中小学教师走进多种学术机构、场馆参观、访问;共享高校教育资源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学科建设、科研引领、直接培训等方式,高校为中小学重点培养了149位骨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对来自高校的支持评价较高。除了“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之外,各项正面评价的“同意”率都在80%左右,包括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改善,学校文化出现变化,课程更加丰富等。
积极的学校变化:94.2%的学生期待上学,80.5%的家长对学校更有信心
中小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切身感受者,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应是广大中小学生,因此,在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中小学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他们的体验是项目推进的一个重要参考。
在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时,大部分指标都获得了超过半数的好评。例如,93.6%的学生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大学教师经常来学校给我们上课”;93.8%的学生认为“我们有机会去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开展活动”;95.6%的学生表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我更喜欢我的学校了”;93.3%的学生表示“有大学生、研究生哥哥姐姐来组织我们搞活动”;94.2%的学生对“现在,每天来学校上学,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请”这一表述给予认同。可见,随着大学的专业力量注入到中小学校,多数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学校变化。
教师作为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亲身体验者和参与者,也感受到了学校的积极变化,在“能成为大学的附属学校,作为老师我很高兴”“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组织管理水平明显改善”“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学校文化开始出现变化”“学校成为附属学校之后,课程更加丰富了”“总体而言,我对当前高校支持工作感到满意”等项目上的同意率超过80%。
除了学生和教师,家长也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是本项目的重要评价方。为了了解家长对项目的具体评价,家长问卷列出了八个绩效指标,让家长选择是否“赞成”,如果“赞成”则表明她们认同相关指标的陈述,大学相关支持工作绩效明显。家长们在各项指标上,选择“赞成”的比例都是最高的,选择“不赞同”的比例都是最低的。80.5%的家长对“大学支持这所学校发展,令我对这所学校更有信心了”表示“赞成”;66.3%的家长认为“大学的支持,使得学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提升”;69.7%的家长认为“大学的支持,使得学校的课程更受孩子喜欢”;73.3%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孩子课后活动更加丰富了”;67.4%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学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69.5%的家长认为“成为大学附属学校后,我对学校更满意了”。总体而言,家长对项目绩效的评价较高。
此外,中小学校对高校支持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超過85%。总体而言,项目校对高校支持工作是满意的。
从目前北京市高校支持附中附小建设项目的项目校来看,高校支持中小学校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工作有了实质性推进,中小学出现了积极变化,政策的效果初步体现。当然,在高校支持附属学校发展的项目推进中,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真实互动过程,也是多种关系碰撞、磨合的过程。通过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在工作进一步推进过程中充分关注、研究和探索。例如,项目双方的需求对接仍不够精准,对项目的定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有待提升,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均衡,项目预算使用和管理不太适应项目推进的实际需要。
因此,要加大市级层面统筹力度,探索多维保障机制;鼓励区域层面通过专项激励机制搭建平台、拓展资源,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与优势,搭建高校之间、高校与中小学及各区教委的有效沟通机制;依托专业资源,进一步提升项目中小学校长办学理念,调动附属中小学校质量提升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加大社会传播,增进家长们对项目运行以及中小学校发展的了解、理解以及支持、参与,切实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北京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