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完备的地理素养,并且要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素养;地理教师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0-),女,新疆农六师五家渠市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地理素养被赋予了新的阐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终极目的。那么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实际上,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来讲,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组成之一。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这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地理科学知识是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讲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按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掌控地理课堂,能够驾驭学生,注重讲课时的体态和表情,以及课堂用语。教师应多多关心学生,积极的与学生做朋友。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多搜集社会资源,做社会的有心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是地理素养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和工业联系、交通运输和人地关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等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五点:
1.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人文地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度高,如果地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请学生合理布局就读县城的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请学生合理规划。
2.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提炼问题。合作小组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和案例,理解质疑、提炼问题、形成观点。
3.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上的辩论,培养全面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辩题,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展开辩论,激活课堂。
4.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如把学生假设成某城市市长,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
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具体场景,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注并调查就读县城生活、生产用水情况,撰写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向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地理技术方面,教师要掌握地理3S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教师还应具有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地震、火山、泥石流进行预测和防治的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额过程的最优化。
地理应该是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于世事浮云表象之外的本质的洞察力、理解力与内心的感悟。因此地理教师应将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二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素养;地理教师
【作者简介】刘玉婷(1990-),女,新疆农六师五家渠市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地理素养被赋予了新的阐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并且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终极目的。那么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实际上,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具体来讲,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科学素养是地理素养的组成之一。地理科学素养包括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这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地理科学知识是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等内容。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思考“讲了什么?如何发生的?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按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掌控地理课堂,能够驾驭学生,注重讲课时的体态和表情,以及课堂用语。教师应多多关心学生,积极的与学生做朋友。最后,地理教师还应多搜集社会资源,做社会的有心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并且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是地理素养的另一大组成部分。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地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和工业联系、交通运输和人地关系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等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做到以下五点:
1.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抓住其生活体验,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人文地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度高,如果地理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场景,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请学生合理布局就读县城的住宅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等,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设系列问题情境,请学生合理规划。
2.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开展人文地理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思维碰撞、提炼问题。合作小组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和案例,理解质疑、提炼问题、形成观点。
3.利用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促成课堂上的辩论,培养全面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为辩题,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展开辩论,激活课堂。
4.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角色扮演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如把学生假设成某城市市长,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
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具体场景,老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关注并调查就读县城生活、生产用水情况,撰写论文并向有关部门提交,向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主要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地理技术方面,教师要掌握地理3S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教师还应具有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的能力;对地震、火山、泥石流进行预测和防治的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不断整合,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把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并学会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额过程的最优化。
地理应该是一种基本技能,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于世事浮云表象之外的本质的洞察力、理解力与内心的感悟。因此地理教师应将专业技能和地理素养二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孝亭.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刘英陶.教师职业技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