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以来,自主招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元化评价是自主招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现阶段我国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和国外高校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分析了多元化评价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制度改革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一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一直以来受到广泛讨论,如何改革这唯一评价方式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只能够单纯以成绩区分出中等偏上学生,而在此水平之上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差距,高考无法准确反映。不少人建议,教育部完全放权给各大高校,摒弃统一高考,建立像美国一样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2001年教育部在江苏省尝试高校自主招生,到2011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从最初的3所增加到81所,自主招生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也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笔者认为从各高校自主招生来看,主要问题是如何衡量人才,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从原来一元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的改革。
一、所谓多元化评价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教育部从两方面对高考评价方案进行了突破,一是高校自主招生的试行,二是各省份高考自主设计的命题权,这说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前进,将形成高考多元化评价新格局。
所谓多元化评价,即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中主要是“另类评量”。高考中的多元化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多元化等。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主体的多元化。此外,高考评价中多元化评价注重评价结果使用的多样化,还包括实现路径的多样化。多元化评价中高考的命题权和试卷的评审权及结果的使用权下放给各个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根据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自己命题、考核、评价,由一所高校或由几所高校联合进行。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在校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打破原来的唯高考分数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结果的使用多样化指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多次填报志愿,可以在诸多高校中进行自主双向选择。多元化评价制度为国家实现高考评价多样化这一目标提供了手段。
二、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原有的“一考定终身”的一元化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单一的评价标准,统一高考的分数是唯一的指标。一元化的高考制度导致中小学教学中片面的导向作用,应试教育以高考分数为指挥棒永久存在,以分数为目标的教育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培养多样化人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除了开辟多元化的入学渠道外,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用多元化评价代替一次性选拔考试,从各个方面对人才的评价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将促使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能彻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
高校中的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的招生名额,选拔优秀创新人才。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本人先申请,要通过该校的笔试、面试两部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自主招生的高校对符合一定高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进行考核,高校自己组织的考核主要是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具有自主出题选拔和自主录取的权利。自主招生分为几种形式:普通自主招生和复旦、上海交大类完全自主招生。普通自主招生要求考生首先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其次应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能力,如在学科大赛中获奖,或者其综合素质在学校名列前茅等。申请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时,通常首先由学生提交个人申请,再由学校推荐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实行完全自主招生,最大的特点是录取的主要依据是面试成绩,统一高考的成绩只作为参考。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全面,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有明显特长,在学校学习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有的学校不需笔试,直接面试,如南京理工大学的自主招生,只要学生认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就可以申请面试。
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避免传统一元化评价的缺点,主要是变革评价形式,首先在申请中体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在原有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评价方式,以利于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对分数的评价,结合平时分数、考试分数、面试分数考核学生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实施客观评价,体现评价结果使用的多元化。
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高校自主招生取得了一定成效,自主选拔方式为高校选拔到了一批优秀学生,为综合素质全面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甚至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自主招生就是一场从唯分数论的“一元化评价”到重素质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之变革,为优秀学生增加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为考生提供多个考取理想大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自主招生给学习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多元化评价弥补了“一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的不足,给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国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及高考制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带来很多质疑,认为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地域与学校差异,造成地域、城乡和学校之间机会的不公平,自主招生选拔更多的话语权掌握在城市。国外的自主招生给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一些借鉴经验。 美国哈佛大学没有刚性的招生录取标准,它看重学生高中时期的学术造诣,其招生录取的依据包括七个方面:第一,高中准备,包括中学选课、班级排名;第二,标准化考试,SAT或ACT考试和学年中期考试成绩;第三,推荐信;第四,面试;第五,特殊才能;第六,社会实践;第七,校友关系。标准化考试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学生特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学术水平、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是否具备大学学习的潜能,等等,重视过程性评价。
加州大学于2001年正式出台了“本科招生综合评定方法”,其中包括地方合格性确定标准、标准化考试成绩合格性确定标准、特殊才能合格性确定标准、高中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合格性确定标准。其中地方和个性确定标准主要以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学生为评定基准,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特别为毕业于大学升学率较低的高中学生提供了步入加州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打破了地域和城乡间的差距。
综合国外许多国家的做法,中学参与高考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向招生部门提供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成长信息”。日本在高考制度中需要各中学向大学提供评价高中时活动的档案文件。英国的中学向大学提供的考生校内成绩如“课程作业”最低占录取总分的20%。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体现制度的公平性,高中学生的档案信息一般需要班主任、年级主任、主管校长签名盖章,多人认可形成系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外评价体系给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带来了很大启示,也给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指引了方向。有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前奏”。高校自主招生逐渐形成政府监管、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结构。对学生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攻关阶段,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真正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教育规划纲要》体现高考中的多元化评价,既注重结果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自主招生中体现了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参考高考分数的前提下,同时参照考生平时的学业表现和考试成绩。统一高考的成绩更多地成为一种基本知识能力考核,而不应是唯一依据和最终标准。2011年高考部分高校如浙工大、杭师大综合评价选拔方式,高中会考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以一定比例计入高考综合成绩。考试形式多样化进一步推进。云南省也将“非考试”评价方式引入高考,“非考试”的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对学生学科能力以外的素质进行评价。高考改革也从单一考试转向多元评价,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不断推新,在原有的以高考唯一分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尝试和探索多种形式的选择人才和全方位评价方式,将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
虽然现阶段很多人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但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因此,在当前深化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评价要有新思路,评价内容和方法要逐步多元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由单一考试转向多元评价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成为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的方向标。随着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应用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多元化评价不仅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手段,而且将成为高校评价人才的普遍手段,适应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35-142.
[2]闫树.关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8):168-170.
[3]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突破口: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3-45.
关键词: 高校自主招生 一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一直以来受到广泛讨论,如何改革这唯一评价方式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只能够单纯以成绩区分出中等偏上学生,而在此水平之上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差距,高考无法准确反映。不少人建议,教育部完全放权给各大高校,摒弃统一高考,建立像美国一样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2001年教育部在江苏省尝试高校自主招生,到2011年,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从最初的3所增加到81所,自主招生突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也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笔者认为从各高校自主招生来看,主要问题是如何衡量人才,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从原来一元化评价向多元化评价的改革。
一、所谓多元化评价
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表示:“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随着这一政策的出台,教育部从两方面对高考评价方案进行了突破,一是高校自主招生的试行,二是各省份高考自主设计的命题权,这说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前进,将形成高考多元化评价新格局。
所谓多元化评价,即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而是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中主要是“另类评量”。高考中的多元化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多元化等。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主体的多元化。此外,高考评价中多元化评价注重评价结果使用的多样化,还包括实现路径的多样化。多元化评价中高考的命题权和试卷的评审权及结果的使用权下放给各个各高校培养人才的主体,高校根据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自己命题、考核、评价,由一所高校或由几所高校联合进行。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高校在选拔人才时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在校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打破原来的唯高考分数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结果的使用多样化指考生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多次填报志愿,可以在诸多高校中进行自主双向选择。多元化评价制度为国家实现高考评价多样化这一目标提供了手段。
二、高校自主招生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原有的“一考定终身”的一元化高考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单一的评价标准,统一高考的分数是唯一的指标。一元化的高考制度导致中小学教学中片面的导向作用,应试教育以高考分数为指挥棒永久存在,以分数为目标的教育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培养多样化人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除了开辟多元化的入学渠道外,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要用多元化评价代替一次性选拔考试,从各个方面对人才的评价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将促使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能彻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
高校中的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的招生名额,选拔优秀创新人才。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一般由本人先申请,要通过该校的笔试、面试两部分。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时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自主招生的高校对符合一定高考成绩要求的考生进行考核,高校自己组织的考核主要是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具有自主出题选拔和自主录取的权利。自主招生分为几种形式:普通自主招生和复旦、上海交大类完全自主招生。普通自主招生要求考生首先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其次应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能力,如在学科大赛中获奖,或者其综合素质在学校名列前茅等。申请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时,通常首先由学生提交个人申请,再由学校推荐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实行完全自主招生,最大的特点是录取的主要依据是面试成绩,统一高考的成绩只作为参考。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全面,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并有明显特长,在学校学习成绩突出,有发展潜力。有的学校不需笔试,直接面试,如南京理工大学的自主招生,只要学生认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就可以申请面试。
高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避免传统一元化评价的缺点,主要是变革评价形式,首先在申请中体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在原有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增加口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评价方式,以利于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对分数的评价,结合平时分数、考试分数、面试分数考核学生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实施客观评价,体现评价结果使用的多元化。
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高校自主招生取得了一定成效,自主选拔方式为高校选拔到了一批优秀学生,为综合素质全面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甚至偏才、怪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自主招生就是一场从唯分数论的“一元化评价”到重素质教育的“多元化评价”之变革,为优秀学生增加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为考生提供多个考取理想大学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自主招生给学习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自主招生中的多元化评价弥补了“一元化评价”的高考制度的不足,给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国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及高考制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在公平、诚信、自主考试的科学性、成本与效益、应试倾向等方面带来很多质疑,认为自主招生名额投放的地域与学校差异,造成地域、城乡和学校之间机会的不公平,自主招生选拔更多的话语权掌握在城市。国外的自主招生给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制度改革带来一些借鉴经验。 美国哈佛大学没有刚性的招生录取标准,它看重学生高中时期的学术造诣,其招生录取的依据包括七个方面:第一,高中准备,包括中学选课、班级排名;第二,标准化考试,SAT或ACT考试和学年中期考试成绩;第三,推荐信;第四,面试;第五,特殊才能;第六,社会实践;第七,校友关系。标准化考试除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学生特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学术水平、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是否具备大学学习的潜能,等等,重视过程性评价。
加州大学于2001年正式出台了“本科招生综合评定方法”,其中包括地方合格性确定标准、标准化考试成绩合格性确定标准、特殊才能合格性确定标准、高中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合格性确定标准。其中地方和个性确定标准主要以同一所高中毕业的学生为评定基准,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特别为毕业于大学升学率较低的高中学生提供了步入加州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打破了地域和城乡间的差距。
综合国外许多国家的做法,中学参与高考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向招生部门提供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成长信息”。日本在高考制度中需要各中学向大学提供评价高中时活动的档案文件。英国的中学向大学提供的考生校内成绩如“课程作业”最低占录取总分的20%。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体现制度的公平性,高中学生的档案信息一般需要班主任、年级主任、主管校长签名盖章,多人认可形成系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国外评价体系给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带来了很大启示,也给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指引了方向。有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前奏”。高校自主招生逐渐形成政府监管、高校自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结构。对学生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攻关阶段,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真正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教育规划纲要》体现高考中的多元化评价,既注重结果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自主招生中体现了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参考高考分数的前提下,同时参照考生平时的学业表现和考试成绩。统一高考的成绩更多地成为一种基本知识能力考核,而不应是唯一依据和最终标准。2011年高考部分高校如浙工大、杭师大综合评价选拔方式,高中会考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也将以一定比例计入高考综合成绩。考试形式多样化进一步推进。云南省也将“非考试”评价方式引入高考,“非考试”的评价方式,如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对学生学科能力以外的素质进行评价。高考改革也从单一考试转向多元评价,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不断推新,在原有的以高考唯一分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尝试和探索多种形式的选择人才和全方位评价方式,将成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
虽然现阶段很多人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质疑,但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因此,在当前深化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评价要有新思路,评价内容和方法要逐步多元化。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由单一考试转向多元评价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成为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的方向标。随着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应用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多元化评价不仅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手段,而且将成为高校评价人才的普遍手段,适应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35-142.
[2]闫树.关于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8):168-170.
[3]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突破口: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