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定诗歌鉴赏答案的基本原则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ww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要内容,这本是较为容易的得分点,可考生得分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在答案拟定时没有标准,缺乏规范。依据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笔者认为,给诗歌鉴赏题拟定答案有四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描述对象原则。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不外乎是词语品味、语句赏析、手法分析等,归根结底是品赏诗歌的词语和句子,而它们总有自己的描述对象。所以,在拟定答案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试题要求品赏的词语或句子所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诗人用这个词语或句子描述对象时用了什么手法,该词语或句子具体描述了对象什么样的特点。例如,韩愈的《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该诗咏物抒怀,借无人欣赏的榴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程朱理学不为时人接受)的情怀。要赏析首句“五月榴花照眼明”,先要弄明白该句描述的对象是榴花,并且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观赏者眼睛被榴花照亮的感受来描写榴花的繁盛、艳丽。因此,拟定答案时,第一个要点便是:“照眼明”写出榴花给人耀眼的感受,该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榴花的绚烂、美丽。
  又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鉴赏材料为苏轼《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第二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回答时,首先应从描述对象的角度赏析,得到第一个要点:“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其次是诗意指向原则。古人认为“诗缘情”“诗言志”,“情”“志”是诗歌的本质特征。所谓“情”“志”,指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情感、意趣等。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诗歌中字的锤炼、句的润色、篇的布置,都以“情”“志”为核心,为“情”“志”服务。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考查诗歌,实际都要关涉到诗歌的本质——诗意(即“情”“志”)。因此,“诗意指向”成了拟定诗歌鉴赏答案的又一基本原则。我们在赏析《榴花》首句时还应从“诗意指向”角度分析,于是有了第二个要点:目睹鲜红、艳美的榴花,诗人内心充盈着无限的赞叹与喜悦。同样,品味《东坡》诗中“铿然”一词,也应从诗意指向角度考察:因前文“荦确坡头路”交代了东坡道路坎坷,“铿然”一词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指向原则,正符合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的论述。考生答题时容易忽略这一点,高考拟定的答案有时也出现失误,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对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表达效果的分析是“(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就疏漏了诗意指向——传达出飞流直下的瀑布撞击诗人心弦的强烈感受。
  再次是具体概括原则。所谓具体概括,即答题时不但要概括叙述,更要具体分析,而且是具体性的概括。如欣赏刘长卿作于歙县任上的《酬李穆见寄》的尾句: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赏析尾句时,不能简单概括为“末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因为这是“万能公式”,是滥语套话,实质并没有扣住诗歌具体内容作答:寓怎样的情感于什么样的景物中?说它含蓄无限,那它到底创造了怎样的意境?依据具体概括原则,其答案可以拟定为:“青苔”交代诗人居住之处人迹罕至的“地僻”,“黄叶”渲染凄凉、惨淡的景象;“青苔黄叶满贫家”一句,暗示诗人官场失意,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孤寂、落寞的情怀;用景语“青苔黄叶满贫家”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咀嚼、品味的余地,富有含蓄无限的艺术魅力。如此作答,才包含了这首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内容。答题时概括而不具体,是考生常犯的毛病,同学们平时复习中应当重视这方面的细节问题,力求避免在考试中出现概括而不具体的偏失。
  最后是多角度分析原则。有时,诗歌鉴赏题目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答案才能较为全面。如赏析《东坡》“铿然”一词妙用时,还要注意“铿然”声响的衬托作用: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东坡月夜的宁静、幽谧。再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鉴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一题是: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所给参考答案为:“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笔者以为,参考答案有失完备,确定“失”、“阔”何者最佳,至少应该从两字的诗歌格律(平仄要求)、描述对象、蕴含情感以及颔联与上下联照应等角度分析。试想,“潮平两岸阔”之“阔”或“潮平两岸失”之“失”,难道没有蕴涵诗人内心或开阔或渺茫的胸襟与情怀?确定何者为是,难道不考虑颔联在整体构思中是否前后照应、成为和谐的统一体?须知“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一中(054000)
其他文献
诗歌一向是直抒胸臆的最好工具,从幼稚而成熟的《诗经》,到华丽的唐诗宋词,中国人一直不乏表达自我的方式。而在余光中那里,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灵魂,他用美妙的文字寄托他的乡国情怀。  从文化学心理学角度看,安土重迁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于是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思乡心态要更强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凡是人们喜好的记忆表象更多地保存在大脑皮层中,长时间积留下来的多为美好的
期刊
所谓土包砂路基就是在路基中部采用砂来进行填筑,利用有相应宽度以及顶面有相应厚度的具有一定塑性的土将两侧包围填筑,这样形成的路基就是土包砂路基。本文以海西高速公路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带动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石沉大海不见影”,使教学工作无法进行,教师处在尴尬的局面。教学中如何才能使课堂提问既设计得效果好,又能达到师生思维的同步呢?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学,是为了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