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6月开始,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启动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f以下简称“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这既是教育一次本真的回归,也是教育本真的执守。
一、“比教学,访万家”是教师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完整统一
“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本是一个老的教育传统,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这一传统工作逐渐走向了淡化和弱化,
就拿家访工作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联系家、校的纽带,是改进师生和家校关系的桥梁,但因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市建设加快、社会经济转型等因素,在很多地方已处于搁置状态,而且城镇化越集中,现象越突出。很多教师与学生家长基本不联系,很少就教育问题作沟通和交流;偶尔有,也多半是因为学生调皮和捣蛋,或在学校里干了“坏事”,教师就把家长叫到学校或者让学生回家把家长找来,共同“教育”孩子。这样以来,使有限的教师和家长联系变成了“告状会”和学生的“二堂会审会”,最终让学生怕家访,家长厌家访。这不仅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也造成了紧张的家校关系。
“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渠道应该被重新重视起来。一是教育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变革发展,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滋生了不少新的教育问题,如独生子女、留守孩子等的出现,需要我们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关注他们的特殊性,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渠道。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摆脱了过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一的生活空间,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那么,如何让他们能够在这些纷繁的社会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该怎么做?学生家长该怎么做?这些既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社会的多元,使孩子们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等都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认可、学生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只有认可,才可能建立信任;只有信任,大家才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也需要与教育对象和社会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所以说,访万家,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履行教育职责的需要。
“比教学”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与“访万家”相比,它显得更直接,但其形式和内容单一,又缺乏系统地研究和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部分学校和地区常开展的是“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等,这些“比”往往是一种少数人的“比”,也是一种精英化的比,还有的一味追求“新、奇、特”,成为部分教师和学校的“走秀场”。这与教育所追求的本真目标越来越远。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比教学”,强调了两点:一是全员参与,二是全科覆盖。这让比教学走出了“精英秀”的误区。该省教育厅尤其强调“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这让“比教学”工作回归到了最初的本意,即只有大家都参与的“比”,只有所有学科都覆盖的“比”,才能达到“比”的目的,才能还原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本来的面貌。也只有这种“全民运动”的“比”,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惠及大众的普世价值。
因此,“比教学,访万家”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渠道,也是一个能够将二者完整统一的重要纽带。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比教学,访万家”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传统的“比教学”,一般分为比说课、比上课、比讲课和比评课等,这种“比”其实就是比教学常规,就是看谁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上更技高一筹。在“比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的“比”,因为这些工作是我们教育中最真实、最具体、也最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但我们需要创新“比”的方式,灵活“比”的途径,如怎样“比”让大家有兴趣参与,利用哪种形式能让参与率达到100%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比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研究。如“同课异构”模式。就是让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就同一课时内容进行授课,组织大家观课,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磨课”,让大家可以在同一课中领略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风格,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一个有反思能力的观课者可以产生很深的触动。对于授课者来说,他既是授课者,也是观课者;既能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也因亲身经历和感悟,而多了一层对不同教法的理解感受,从而得到新的启迪,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再如,“常规教学我来秀”等,让教师在备、讲、说、评等环节中,精选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秀一秀”,这样既可以让老师凸显自信,也可以让他们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风采。在这些传统项目的“比”中,要特别注重三个问题:一是让教师们都来参加,实现全员参与;二是灵活方式,创新形式,让大家有热心、有激情的参与;三是重实效,不图热闹,做好策划和部署,确保让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要积极倡导创新性的“比”,把“比”置身于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环境中,看谁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也可以把“比”放在高效课堂建设的大环境中“比”,可以借“比教学”的东风,把高效课堂建设纳入“比教法”活动中。这可以双促双进,相得益彰。例如,襄阳市谷城县第一中学把“比教学”活动与学校倡导高效课堂建设进行了有机结合——比大家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解,比导学案的编写。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比高效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比怎样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并在教师中提出敢比、敢创新,不仅提高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让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搭上了高速动车组。再如。我们可以把“比教学”放在教育科研大环境中来“比”,课题研究怎样做得更深入,比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更扎实,比谁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更让自己的教学增效等。总之,要积极为“比教学”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实现一种创新性的比,一种建设性的比。只有这样,才能让“比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出时代特色和教改方向,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建设。 在新形势下提出的“访万家”,不是一种单纯形式上的“访”,也不是普通的走访,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访”。我认为,这种“访”除了密切家校关系、寻求家庭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寻求教育合力,广泛听取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和教育的建设性意见。鉴于此,“访”的目的不同,走访的方式也不同。有的“访”是为了促进被访者,解决被访者所存在的问题:有的“访”是为了促进走访者,解除走“访”者身上的困惑,等等。因此,“访”的方式不同,“访”的内容不同,“访”的途径和模式也应不同。比如,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带着校长去家访”,让学校校长和家长面对面地畅谈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帮助学校解决在管理中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例如,为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倡导了一种“亲子户外访”,就是几位家长带着孩子和教师们一起去登山、郊游,在游乐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从而有利于纠正他们心理上的偏差,对教师和家长更加信任和亲近。为了纠正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结对帮扶访”。就是组织一批独生子女到部分留守孩子家中访问,让他们和留守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干家务,让他们在“无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为了帮助单亲子女和留守子女越过心理障碍,他们启动“爱心访”,架设“爱心电话”,定时和不定时地进行“电话访”,在教师和学生们中间开展以亲情为主线的“亲情访”……种种模式,为“访万家”丰富了内容,注入了活力,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访万家”活动。应该在这些模式的探索上再下功夫,找准教育问题和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灵活方式,灵活形式,因人而异,创新性地开展家访活动,不能把“访”流于形式,见见面,说说话,要把“访”作为寻找教育合力、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解决和纠正学校、教师存在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重要渠道来建设。积极寻求有效的家访途径,探索有效模式和方法。
三、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升华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大多停留在一种具体的活动层面上,应注重总结、提升,让它形成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这项工作持续有效地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比教学,访万家”办公室,与教导处、教科室同等待遇,并赋予相应的工作权限与职责,实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具体抓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学校划拨一定的经费,实现专款专用,为“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提供奖励保障等。另一方面,各地和学校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纳入对学校和年级、班级工作的目标考评之中,纳入对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考评范围,拟定考评细则,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实现目标量化,并加大考评权重。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能够持续长久开展,并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助器。师德和师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必备的两个基本素质,“比教学,访万家”也正着眼于此。一是要突出理论引导。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要求,理解开展“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鼓励教师们多学名家大家的教育教学著作,用理论充实自己、引导自己,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要突出名师导学。通过种种途径,聘请名师来校讲学,让教师走出去向名师学习,并把名师的理论带回来,让教师们在学习和对比中,产生新的感悟和思考。三是要突出发展评价。建立“比教学,访万家”中的教师发展档案,对于教师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教师个人的准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工作后的反思等都纳入发展档案之中,让教师从档案中对自己的业绩一目了然,有助于他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规划。四是要突出典型引路。搭建好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通过实施主题工作简报、教育媒体专栏和新闻媒体专访、专页,通过学校橱窗、广播站等方式。对“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成效等进行持续不问断的展示、交流,让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工作中,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置身于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对待,从而让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一是不断创新“比教学,访万家”的内容和方式。我们要围绕“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本质意义,通过教育科研等途径,来研究、思考,不断创新“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方式和内容,积极创新模式、思路和方法,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更能卓有成效。二是通过“比教学。访万家”来催生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的创新。要让这一活动在思考中进步、创新中发展,并把这些创新型的工作、创新型的思路与教育教学的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推进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三是要从“比教学,访万家”中形成教育新智慧。“比教学,访万家”虽是一项传统型工作,但它蕴涵的却是教育最本真的思想,要通过不断思考和感悟,来领略和感受教育的本质,从而启迪教育智慧,形成教育新思想、新理念,进而实践教育创新。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
(编辑 罗登廉)
一、“比教学,访万家”是教师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完整统一
“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本是一个老的教育传统,但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这一传统工作逐渐走向了淡化和弱化,
就拿家访工作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联系家、校的纽带,是改进师生和家校关系的桥梁,但因为中小学布局调整、城市建设加快、社会经济转型等因素,在很多地方已处于搁置状态,而且城镇化越集中,现象越突出。很多教师与学生家长基本不联系,很少就教育问题作沟通和交流;偶尔有,也多半是因为学生调皮和捣蛋,或在学校里干了“坏事”,教师就把家长叫到学校或者让学生回家把家长找来,共同“教育”孩子。这样以来,使有限的教师和家长联系变成了“告状会”和学生的“二堂会审会”,最终让学生怕家访,家长厌家访。这不仅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也造成了紧张的家校关系。
“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渠道应该被重新重视起来。一是教育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变革发展,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滋生了不少新的教育问题,如独生子女、留守孩子等的出现,需要我们了解他们成长的环境,关注他们的特殊性,还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渠道。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摆脱了过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一的生活空间,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那么,如何让他们能够在这些纷繁的社会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该怎么做?学生家长该怎么做?这些既是新课题,也是新挑战。社会的多元,使孩子们的个性、心理、兴趣爱好等都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的认可、学生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可,只有认可,才可能建立信任;只有信任,大家才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也需要与教育对象和社会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所以说,访万家,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需要,更是履行教育职责的需要。
“比教学”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与“访万家”相比,它显得更直接,但其形式和内容单一,又缺乏系统地研究和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部分学校和地区常开展的是“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师基本功大比武”等,这些“比”往往是一种少数人的“比”,也是一种精英化的比,还有的一味追求“新、奇、特”,成为部分教师和学校的“走秀场”。这与教育所追求的本真目标越来越远。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比教学”,强调了两点:一是全员参与,二是全科覆盖。这让比教学走出了“精英秀”的误区。该省教育厅尤其强调“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这让“比教学”工作回归到了最初的本意,即只有大家都参与的“比”,只有所有学科都覆盖的“比”,才能达到“比”的目的,才能还原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本来的面貌。也只有这种“全民运动”的“比”,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惠及大众的普世价值。
因此,“比教学,访万家”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渠道,也是一个能够将二者完整统一的重要纽带。
二、要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比教学,访万家”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传统的“比教学”,一般分为比说课、比上课、比讲课和比评课等,这种“比”其实就是比教学常规,就是看谁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上更技高一筹。在“比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的“比”,因为这些工作是我们教育中最真实、最具体、也最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但我们需要创新“比”的方式,灵活“比”的途径,如怎样“比”让大家有兴趣参与,利用哪种形式能让参与率达到100%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比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进行不断的尝试和研究。如“同课异构”模式。就是让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就同一课时内容进行授课,组织大家观课,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磨课”,让大家可以在同一课中领略不同的教法、不同的风格,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一个有反思能力的观课者可以产生很深的触动。对于授课者来说,他既是授课者,也是观课者;既能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也因亲身经历和感悟,而多了一层对不同教法的理解感受,从而得到新的启迪,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再如,“常规教学我来秀”等,让教师在备、讲、说、评等环节中,精选自己的得意之作来“秀一秀”,这样既可以让老师凸显自信,也可以让他们领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风采。在这些传统项目的“比”中,要特别注重三个问题:一是让教师们都来参加,实现全员参与;二是灵活方式,创新形式,让大家有热心、有激情的参与;三是重实效,不图热闹,做好策划和部署,确保让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要积极倡导创新性的“比”,把“比”置身于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环境中,看谁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也可以把“比”放在高效课堂建设的大环境中“比”,可以借“比教学”的东风,把高效课堂建设纳入“比教法”活动中。这可以双促双进,相得益彰。例如,襄阳市谷城县第一中学把“比教学”活动与学校倡导高效课堂建设进行了有机结合——比大家对高效课堂建设的理解,比导学案的编写。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比高效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比怎样让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并在教师中提出敢比、敢创新,不仅提高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而且还让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搭上了高速动车组。再如。我们可以把“比教学”放在教育科研大环境中来“比”,课题研究怎样做得更深入,比谁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更扎实,比谁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更让自己的教学增效等。总之,要积极为“比教学”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实现一种创新性的比,一种建设性的比。只有这样,才能让“比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出时代特色和教改方向,才能更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建设。 在新形势下提出的“访万家”,不是一种单纯形式上的“访”,也不是普通的走访,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访”。我认为,这种“访”除了密切家校关系、寻求家庭支持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寻求教育合力,广泛听取社会和家庭对学校和教育的建设性意见。鉴于此,“访”的目的不同,走访的方式也不同。有的“访”是为了促进被访者,解决被访者所存在的问题:有的“访”是为了促进走访者,解除走“访”者身上的困惑,等等。因此,“访”的方式不同,“访”的内容不同,“访”的途径和模式也应不同。比如,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师身上存在的问题,他们“带着校长去家访”,让学校校长和家长面对面地畅谈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帮助学校解决在管理中和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例如,为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倡导了一种“亲子户外访”,就是几位家长带着孩子和教师们一起去登山、郊游,在游乐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从而有利于纠正他们心理上的偏差,对教师和家长更加信任和亲近。为了纠正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创造性地提出了“结对帮扶访”。就是组织一批独生子女到部分留守孩子家中访问,让他们和留守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干家务,让他们在“无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为了帮助单亲子女和留守子女越过心理障碍,他们启动“爱心访”,架设“爱心电话”,定时和不定时地进行“电话访”,在教师和学生们中间开展以亲情为主线的“亲情访”……种种模式,为“访万家”丰富了内容,注入了活力,也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访万家”活动。应该在这些模式的探索上再下功夫,找准教育问题和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灵活方式,灵活形式,因人而异,创新性地开展家访活动,不能把“访”流于形式,见见面,说说话,要把“访”作为寻找教育合力、挖掘教育潜力的重要途径,解决和纠正学校、教师存在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重要渠道来建设。积极寻求有效的家访途径,探索有效模式和方法。
三、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升华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比教学,访万家”工作,大多停留在一种具体的活动层面上,应注重总结、提升,让它形成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这项工作持续有效地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比教学,访万家”办公室,与教导处、教科室同等待遇,并赋予相应的工作权限与职责,实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具体抓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学校划拨一定的经费,实现专款专用,为“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提供奖励保障等。另一方面,各地和学校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纳入对学校和年级、班级工作的目标考评之中,纳入对教师个人工作业绩的考评范围,拟定考评细则,实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实现目标量化,并加大考评权重。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工作有力、有序开展。能够持续长久开展,并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助器。师德和师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必备的两个基本素质,“比教学,访万家”也正着眼于此。一是要突出理论引导。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要求,理解开展“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鼓励教师们多学名家大家的教育教学著作,用理论充实自己、引导自己,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要突出名师导学。通过种种途径,聘请名师来校讲学,让教师走出去向名师学习,并把名师的理论带回来,让教师们在学习和对比中,产生新的感悟和思考。三是要突出发展评价。建立“比教学,访万家”中的教师发展档案,对于教师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教师个人的准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工作后的反思等都纳入发展档案之中,让教师从档案中对自己的业绩一目了然,有助于他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规划。四是要突出典型引路。搭建好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通过实施主题工作简报、教育媒体专栏和新闻媒体专访、专页,通过学校橱窗、广播站等方式。对“比教学,访万家”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成效等进行持续不问断的展示、交流,让教师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成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工作中,要把“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置身于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对待,从而让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一是不断创新“比教学,访万家”的内容和方式。我们要围绕“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本质意义,通过教育科研等途径,来研究、思考,不断创新“比教学,访万家”工作的方式和内容,积极创新模式、思路和方法,让“比教学。访万家”工作更能卓有成效。二是通过“比教学。访万家”来催生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的创新。要让这一活动在思考中进步、创新中发展,并把这些创新型的工作、创新型的思路与教育教学的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推进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三是要从“比教学,访万家”中形成教育新智慧。“比教学,访万家”虽是一项传统型工作,但它蕴涵的却是教育最本真的思想,要通过不断思考和感悟,来领略和感受教育的本质,从而启迪教育智慧,形成教育新思想、新理念,进而实践教育创新。
作者单位 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
(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