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娩的效果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hao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导乐陪伴和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当的1084例定期产检、传统方式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 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导乐陪伴;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
  
  导乐陪伴分娩是近年来在国际产科学界极力提倡的一种全新的分娩护理模式,强调产程中陪伴与支持的重要性,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时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1]。自控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CSEA)是常用分娩镇痛方法之一,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可明显选择性阻滞感觉神经而减少运动神经阻滞,实现可行走性CSEA分娩镇痛[2]。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科应用此方法镇痛分娩87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常规产检的且愿意分娩镇痛和导乐陪伴的孕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1084例定期产检的产妇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无精神疾病史、无脑部疾患,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自愿加入本研究。入选产妇均为初产、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产科高危因素、无阴道分娩禁忌证。两组产妇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新生儿体质量、用药剂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经过产妇及家属签字同意,在产妇进入产程后, 均实行一对一的导乐全程陪伴,导乐负责产程观察,产妇产时生理、心理的护理以及接生、产后观察。镇痛后导乐助产士通过监护仪每30 min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通过产妇的主诉和表情了解镇痛效果并记录疼痛程度,通过胎心宫缩描记仪和手摸子宫体了解胎心及宫缩情况。
  于宫口开大至2~3 cm时,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道,连接心电监护仪,由麻醉医师进行穿刺(L2~3或L3~4),穿刺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2~3 mg+舒芬太尼5~10 μg混合液,负荷剂量5 ml,观察5 min,注意生命体征、双下肢活动情况,排除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测定麻醉平面,相对平面控制在T9以下,绝对平面控制在T10以下。抬高床头30°,然后连接一次性镇痛泵, 余药加入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调整持续剂量6~10 ml/h,自控加药量3~5 ml,锁定时间15~20 min,总容量限定20 ml/h。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
  1.4 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1.4.1 疼痛 运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 Pain Scale, VAS)对疼痛的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法采用10 cm长的直线,其中0表示完全无疼痛,10 cm表示想象中最剧烈的疼痛。依据被测者的感受,在直线上的相应部位做记号,数值越大表示疼痛的程度越强。
  1.4.2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疼痛的比较(表1)
  2.2 产程时间的比较(表2)
  2.3 产后出血和新生儿出生评分(表3)
  表1
  两组产妇疼痫比较(x±s,cm)
  组别
  宫口2~3 cm
  麻醉前麻醉后宫口7~8 cm宫口开全伤口缝合
  观察组(876例)6.09±3.011.88±0.762.56±2.412.91±3.022.86±3.18
  对照组(1084例)6.05±2.986.05±2.988.15±2.588.42±3.115.18±3.73
  P值﹥0.05<0.05<0.05<0.05<0.05
  表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的比较(x±s,min)
  组别第一产程(min)第二产程(min)第三产程时间(min)总产程(min)
  观察组(876例)432.71±36.7356.39±15.4214.16±8.98533.49±54.81
  对照组(1084例)894.12±42. 1871.23±22.3215.13±10.53965.62±42.19
  P值<0.05<0.05﹥0.05<0.05
  表3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评分比较
  组别产后出血量新生儿无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新生儿重度窒息
  观察组(876例)123.09±59.118234310
  对照组(1084例)184.16±39.599699322
  t/ χ2值2.02398.24
  P值<0.05﹥0.05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的重要意义 分娩是一个自然和健康的过程,但分娩过程中剧烈的宫缩使产妇疼痛、焦虑和恐惧,这种不良的刺激可导致神经体液的变化,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子宫的血流灌注,使母儿通过胎盘的物质交换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同时还可影响子宫收缩,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紊乱,缺乏有效宫缩,致产程延长,阻碍了产程的进展,增加难产机会,从而增加了剖宫产率[3]。
  分娩镇痛能消除产痛引起的过度通气和低氧血症,可有效地减少分娩中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使产程缩短,改善子宫的血流量。完善的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脏的负担,可明显减少机体耗氧量;可有效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反应,消除子宫收缩力不足或过强,恢复正常宫缩;同时可以消除子宫的低灌注状态,有利于胎儿的氧合[4]。
  3.2 导乐陪伴分娩的意义 孕妇分娩过程的顺利程度与其自身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过度紧张的情绪影响正常分娩。导乐陪伴分娩的目的就在于增加社会支持,降低孕妇恐惧、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增加信心,从而抑制机体对紧张的反应所释放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等,以期帮助产妇渡过分娩期[5]。导乐陪伴分娩的孕妇,由于在产程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护理和安慰,降低了产痛对产妇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
  3.3 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
  腰-硬膜联合麻醉是分娩镇痛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镇痛方法[6]。先以快速有效的腰麻镇痛,后经硬膜外导管持续镇痛,即吸收了腰麻起效快,用药量少,镇痛确实的优点,又结合了硬膜外可持续给药的特点,满足了整个产程的镇痛需要。观察组用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其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尤其是低浓度时具有明显的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阻滞作用[7],镇痛效果好,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更趋明确,不影响总产程进展, 使产妇能在无宫缩痛的情况下待产、正常下床活动、进食、自主排尿,故称可行走性分娩镇痛。第二产程产妇能自动加腹压,自如配合分娩,不增加手术助产率,对新生儿也无不良影响。同时还有效地防止了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及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自控镇痛泵使药物持续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用药量小,仅阻滞感觉及交感神经,而不阻滞运动神经,达到持续无痛,消除了对产痛的恐惧感[8]。同时不论在哪一产程中出现异常需要剖宫产无需重新做腰穿,只需要加大药物量,为抢救赢得时间。分娩镇痛可持续到生产结束,产妇不必担心疼痛再出现,分娩结束后拔出导管很快各种感觉恢复正常。减少了因疼痛导致的剖宫产,避免了手术所致的并发症,节约了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增加了病床周转率,减少了医护工作量。
  本组资料表明,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分娩能显著减轻分娩时疼痛,减少产后出血、缩短产程,但并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对母婴无不良反应,能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的满意度和质量,是安全有效的。导乐陪伴有利于帮助产妇渡过产后的情感脆弱阶段,并针对产妇的不同文化、性格等个性差异进行人性化服务。使产妇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导乐陪伴分娩联合腰-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值得产科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君,高淑银.696例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0):2599-2600.
  [2] 郭建荣,姜虹,崔建君.分娩镇痛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61-62.
  [3] 刘兴会,王晓东.产科临床热点.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7-41.
  [4] 胡容丹,王信钰,张永和.持续硬膜外亚麻醉术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1997,13(2):98.
  [5] 华嘉增.产时保健的新模式.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 (5): 263.
  [6] 曲元,吴新明,徐成娣,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病人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216-219.
  [7] 曲克力,周卫卫,郜红艳,等.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110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7):426.
  [8] 李其英.可行走性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39-40.
其他文献
1 病例资料  女,65岁,因"发作性晨起心悸、抽搐15+年,再发1h"入院.入院前15+年,常于凌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大汗,继发意识丧失、抽搐,每次持续2 h~3 h,可自行缓解,无明显饥饿感,发作间期正常,入院前1 h再发类似症状.发病后体重增加约15 kg.无类似家族史。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范围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食管、贲门癌术前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效果。方法 35例食管癌术前行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判定异常淋巴结数量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发现淋巴结转移23例,病理结果转移18例,大范围MRI弥散成像无淋巴结转移12例,病理结果无转移9例;大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病理结果欠符合7例,总符合率80%,锁骨上和纵隔淋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期治疗7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9年5月本院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72例,观察所有病例病死率、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死亡15例,病死率20.83%;并发症发生30例,并发症发生率41.66%;治愈57例,治愈率79.16%。结论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应进行积极的保守治疗有效的抗休克和联合应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56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10 d后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尿酸、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另选2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者为对照组,同样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尿酸、血脂等指标.结果 AMI组血清总胆红素,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 d后复查,AMI组胆红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