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的新兴研究思潮,主张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大学生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50-01
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等。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并根据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基本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绝大部分学生到大学才刚刚接触职业教育和辅导。当前有很多高校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咨询服务,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仍存在一定问题,规划意识仍较薄弱,需要继续加强。
3.2 大学生职业价值趋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追求快捷高效的发展模式,在职业规划方面相对浮躁,功利化。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福利好。以笔者所在金融类高校为例,学生都希望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上班;对于银行等招聘信息积极回应,递交简历、排队面试者众;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招聘则反应冷淡。虽然这种选择也有一定的道理(专业对口),但是其强烈对比还是透视出学生在职业选择取向上的功利化。
3.3 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学生们自我规划意识的增强,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及能力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因为课程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高校将职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是课时较少,不足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制定职业规划书的技巧;课程设置的时间较早(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展职规课程,学生刚结束高中生活,对于大学生活还属于茫然状态),学生的自我认识尚未成熟,其规划也必定是粗浅而不成熟的。
3.4 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人数较多,实践环节较少,导致课程效果不佳。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半路出家,实践经验不多,很多老师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
4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如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便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意识,培养积极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实现积极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生涯课程的共同目的,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生活。
4.1 树立积极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将积极心理学的“预防思想”贯穿于职业规划课程的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职业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有时甚至是要进行职业的重新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困难、及时转变和调整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4.2 挖掘优点,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在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中,我们也应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兴趣、性格、自我效能感;毅力、洞察力、勇气、宽容等,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智慧、创造力等),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通过培养学生挖掘自身优点以提高自信;并学会从自身优点出发去进行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
4.3 重视培养积极主观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因此,在职业选择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的职业选择和从业行为,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积极主观体验。将积极心理学所注重的积极主观体验引入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激发学生最大的职业潜能,做一个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的选择,便能帮助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享受其积极主观体验。
4.4 互动教学,营造积极氛围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取向,并进行职业规划,因此在课程教育上,学生应该是主角,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能带给个体积极的支持,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能让学生感受集体的积极氛围,在交流中事先互相协助,共同进步。笔者在课堂上曾以“兴趣岛”游戏贯穿“职业兴趣选择”这一主题的课程教学,学生们热情参与游戏,积极发言,在分享中更深层次地与自己对话,在倾听中寻找到积极的同伴力量支持,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2] 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3] 薛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子职业生涯规划[J].琼州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250-01
1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方面内容: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愉悦、感激、成就等;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如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等。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并根据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我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基本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绝大部分学生到大学才刚刚接触职业教育和辅导。当前有很多高校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咨询服务,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仍存在一定问题,规划意识仍较薄弱,需要继续加强。
3.2 大学生职业价值趋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追求快捷高效的发展模式,在职业规划方面相对浮躁,功利化。学生普遍希望到发达地区工作,希望就业的单位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待遇高、福利好。以笔者所在金融类高校为例,学生都希望进入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上班;对于银行等招聘信息积极回应,递交简历、排队面试者众;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招聘则反应冷淡。虽然这种选择也有一定的道理(专业对口),但是其强烈对比还是透视出学生在职业选择取向上的功利化。
3.3 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学生们自我规划意识的增强,学生对职业规划知识及能力的需求愈发强烈,但是因为课程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高校将职规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但是课时较少,不足以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制定职业规划书的技巧;课程设置的时间较早(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一第一学期就开展职规课程,学生刚结束高中生活,对于大学生活还属于茫然状态),学生的自我认识尚未成熟,其规划也必定是粗浅而不成熟的。
3.4 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职业规划课程起步较晚,教学硬件建设不足,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课堂讲授,人数较多,实践环节较少,导致课程效果不佳。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半路出家,实践经验不多,很多老师未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
4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如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便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自我意识,培养积极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实现积极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生涯课程的共同目的,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生活。
4.1 树立积极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将积极心理学的“预防思想”贯穿于职业规划课程的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的积极性,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职业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人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有时甚至是要进行职业的重新选择,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应对困难、及时转变和调整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4.2 挖掘优点,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在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中,我们也应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兴趣、性格、自我效能感;毅力、洞察力、勇气、宽容等,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智慧、创造力等),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通过培养学生挖掘自身优点以提高自信;并学会从自身优点出发去进行职业判断和职业选择。
4.3 重视培养积极主观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准备,而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因此,在职业选择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下的职业选择和从业行为,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积极主观体验。将积极心理学所注重的积极主观体验引入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激发学生最大的职业潜能,做一个有利于今后长远发展的选择,便能帮助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享受其积极主观体验。
4.4 互动教学,营造积极氛围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取向,并进行职业规划,因此在课程教育上,学生应该是主角,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等外界环境)能带给个体积极的支持,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能让学生感受集体的积极氛围,在交流中事先互相协助,共同进步。笔者在课堂上曾以“兴趣岛”游戏贯穿“职业兴趣选择”这一主题的课程教学,学生们热情参与游戏,积极发言,在分享中更深层次地与自己对话,在倾听中寻找到积极的同伴力量支持,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2] 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3] 薛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子职业生涯规划[J].琼州学院学报,2010(6).